研究、传播、架桥与共享


匈牙利布达佩斯 多瑙河畔
题图:摄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多瑙河畔

Ohmymedia的上一篇文章《“世界互联网项目”报告2009摘要》,是在WORLD INTERNET PROJECT REPORT 2009摘要公开10天后写的。打算将这个项目的成果引介之前,为了防止重复劳动,我在google上搜索“世界互联网项目 报告”,显示尚无任何中文页面与2009WIP报告直接相关。而在我发表此文后48小时再搜索这两个词,你将发现此项目及其09报告摘要已经遍及几乎所有中文IT门户站点,包括新浪、腾讯、凤凰网等的相应频道,以及许多以IT为主题的个人blog。

从此文传播过程来看,当其从ohmymedia.com发表,一个多小时后,已经陆续被cnBetadigTech玩聚it168等It类垂直门户及“Digg式”网站转载/聚合,也包括一些关心IT动态的blogger。一天之后,转载范围扩大到新浪科技腾讯科技等大众门户站点,网站编辑们在此文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译自英文的内容,删除了我的简评。然后是垂直门户、聚合网站和blogger们对大众门户文章的第二轮转载。在信息扩散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许多个体的社会分享行为:书签收藏共享、RSS阅读共享、SNS内推荐等。

从无人阅读和了解此项目最新报告情况,到两天后互联网相关行业内数以十万计的人知道了它。如果将之视作一种营销,考虑到既不花钱也不用炒作,应该说效果还不错。其原因,首先是信息自身价值使然:来自有信誉的学术机构、原创的大规模跨国研究成果。但细想其信息迅速传播扩散的过程,其中颇多让我联想之处:

一、如果你无法直接通达主流媒体及各大网站,或者不能承受相应成本,那么也许可以尝试上面这种信息扩散的模式。其效果既有赖于信息本身特点(娱乐性、新闻性、煽情程度、教育意义等),也要看如何选择发布渠道。

二、对于学术圈内人士,或许你做了一些与现实直接相关的研究,为什么不将它公诸于众呢?既可以借机传播自己思想的“meme”,积累资源,又是对社会公众的回馈。

三、在社会网络分析中有个关键概念叫“架桥者”,指的是那些在不同网络之间充当联接的人。Ohmymedia的这篇文章,在英语世界和中文世界之间,在学界和媒体、公众之间,就充当了一次架桥者的角色。尽管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来写作该文,但我觉得还是值得的。毕竟,共享精神是互联网上最宝贵的精神之一。不论作为学界、业界还是公众,我们都需要更多的交流和讨论,更多的架桥和共享。而就像在wikipedia中那样,如果你觉得对什么不满意,那就自己动手来做点什么吧。

补充:在新浪、腾讯等网站的相关文章中,多处直接采纳了我的小标题,例如中国网民最“多疑”(真是标题党啊,罪过罪过);而我在原文中注明了:

中国城市网民54%选择“大约一半可信”,选“小部分可信”的只有15%,低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而瑞典网民选“小部分可信”的有30%之多。——这说明,不是中国网民太多疑,而是我们比较中庸,很喜欢选“一半一半”:)

这在WIP报告摘要的文字部分中没有体现,是我分析其图表数据发现的。但这部分内容却被各门户网站编辑略去了。希望不要造成广泛的误导才好。

还有新浪网的小标题称“澳大利亚学生网民比例高”,明显是错误理解了报告原意:报告只是说,澳大利亚学生网民中,为了学校作业而上网的行为最多。

,

《“研究、传播、架桥与共享”》 有 3 条评论

  1. 哈哈哈哈,现在也不管了,谁爱转转去吧,思想这东西如果不更新有个P用。

  2. 呵呵,互联网的好处在于传播速度够快。而在解读上,编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思考,他们需要的是能够提高点击率的字眼。而受众对网络一半一半的信任,也源自这种不严谨。没准就是编辑的误读呢?

  3. @cloudy_chi, 嗯,说的没错。传播迅速,和不负责任,都算是网上信息流动的特点吧。好在对于积极的使用者来说,还有相对多元的信息源可以让他/她主动查证比对。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