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美青少年在线生活经验之对比一文中,粗略翻译了Henry Jenkins教授最近一篇日志的观点。现在简单地回应一下。
首先,Jenkins教授提的那个问题是真问题吗?“中国人从互联网上取走了很多,但奉献的不多”(the Chinese take but do not give to the culture of the web)?
——如果站在西人立场上,观照中文世界与英文世界之间“流量”的大势,这种判断或许是对的。几乎所有媒体平台上,中国与欧美之间的内容流动都呈现长年的“逆差”,互联网上也不例外。这一现象与其说是文化或个体意志导致,不如说更根深蒂固地受到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影响。
——如果只观察中文互联网世界,这一论断就有失公允。仅就数量而言,中国网民近年来向互联网贡献的内容可谓海量,而且仍与日俱增。mix and match、fan fiction……这些行为少吗?看看超女快男们粉丝的同人小说,看看猫扑的恶搞。从年末的许多统计数据中,你不难得出结论:中国年轻人同样乐于向互联网发布自创内容。尽管这些内容中有很多仅仅是复制粘贴甚至抄袭,尽管这些内容中绝大部分的价值被许多人怀疑和嘲笑。
和菜头有一段尖刻的描绘,说的是普通中国网民都在忙些什么:
我很忙,我要看新浪的社会新闻,看Sohu博客的光屁股美眉,玩QQ游戏给小人穿上衣服,打网游抢一套极品装备,找BT站点下一套AV新片。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的价值加起来比零稍稍多那么一点点。
——可是,事情不是本该如此吗?对于普通百姓,芝麻琐事唠嗑扯皮无聊然而有趣的那些东西,本就填充了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每个人应该有权利自由选择做什么、说什么,不论这些事情在旁人看来多么无聊。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就像自由言说的权利一样,在中国人现实生活的传统中一直是稀缺物品;而互联网带来了更多可能,不论这一可能有多少泡沫和虚幻,至少它已是对线下人生的补充,对日常压力的逃避或对抗渠道。
重要的不是期待网民素质在朝夕之间提高,开始为互联网贡献高质量文学艺术科技哲学内容——那是专业人员的份内工作,而是保障他们的选择自由,扩展他们活动的空间。过去一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平日无聊的网民在厦门PX事件、周老虎事件中的精彩表现;尽管在3377、斌薇案、“很黄很暴力”等事件中,网民们行为观点不乏分歧矛盾,不乏失当过头,但无疑又在中国公共空间的拓展史上再书几笔。2008伊始,南中国暴雪成灾,从论坛到Blog,亿万网民传递灾情、共享信息、开展讨论,你可以找到主流媒体不会书写或不敢披露的细节,可以发现宏大叙事不愿眷顾的视角和观点。不怕太琐碎,不怕很无聊,不怕犯错误,怕的只是万民同声,万马齐喑。
如果非要说中国人在互联网上索取不奉献、不关心政治而专注无聊,我觉得这“归功”于:
1.人均资源不够、人际竞争激烈的历史与现实,带来对资源的占有欲与抢夺癖;
2.清有文字狱、后有三反五反大革命、8964逆流、至今仍可能因言获罪的历史与现实,带来对表达和讨论的恐惧,对政治的冷漠与犬儒;
3.商品化狂潮带来的从媒体到社会的拜金、逐利、自私、消费至上风气,促进甚至引导个人疏离意义而亲近快感的行为。
而Jenkins教授给出的几种假设,未免有点轻飘飘。
《 “中国网民创造的价值在哪里” 》 有 4 条评论
[…] 公众信息服务和官媒在懦夫式控制下基本上阳痿,而且也是基本不可信。而草莓则不断地更新各地的真实灾情信息。在湖北和湖南 ,Blogger们及时认真地在汇集各地的灾害实况,让我们看到郴州冰窖的惨状。贵州可能变成人间炼狱,广州当然也是重灾区 (视频) ,可以说惨不忍睹,但是草根个群还是在不停地为己为众进行报道和扶助。爱枣报更是加班加点收集了各地的灾情和人祸,看尽“不和谐”之音,更加体会了世态炎凉和执政之粕。而这正是中国网民的价值 。 […]
好文,收藏至20ju.com
[…] MIT professor Henry Jenkins post on China’s Digital Mavens, which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nd then responded to on Chinese blog OhMyMedia. […]
要说起空间微博,还是老外先发明起来的,FACEBOOK , TWITTER 横行的年代,老外网民不见得比中国网民高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