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币农夫:游戏即工作


在中国东北的辽中及其他地方,一些高中毕业没受过高等教育也找不到好工作的年轻人开始在网吧里挣钱。当其他年轻人在工厂做鞋,他们在网吧打游戏,辛苦的是 双眼和手腕,挣来的是约100美元的月薪。他们的挣钱之道就是打魔兽之类的网游,通过杀戮积攒装备和游戏金币。自有商人给这些职业玩家付酬,将他们获得的 虚拟物品拿去欧美等发达国家卖给需要它们的玩家,以此兑现。

此举不难令人想到耳熟能详的Nike赚钱之道: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进行大批量制造,再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卖出,从中牟取巨额利润。这一依靠全球化扩张和劳 动力差价的传统制造业内的剥削,看来业已来到数字世界和创意产业领域。只是由于互联网世界的特殊性,引领这一浪剥削潮流的并非现有的大型公司,而是占据一 个小小数字领域的生意就可以蓬勃地生存下去的新兴小企业。

畅销书《世界是扁平》的一文中,幽默而又令人心酸地描绘了美国大企业的“外包”生意,接受这些“外包”工作的是印度的小白领们。他们从事着美国大生意中非 核心业务的重复性工作,如电话服务或基本会计工作。因为能拿到比同龄印度人更多的报酬,他们分外珍视这一工作机会,并认为它象征着某种社会地位。其情形堪 比中国某些外企从事低级重复性工作的白领,心态也大为类同。细想起来,与这些在网上靠杀戮耕种金币的农夫们,在多个方面有一致之处。不过一些是白领,一些 是网吧里嘿嘿傻乐的容易遭人鄙视的“沉溺网络游戏的人”。不知有一天,当这些被称为“金币农夫”的人能赚到外企普通小白领的收入的时候,我国纸质媒体是否 还会一边倒地将孩子自杀、杀他人、杀父母等所有罪名加诸网游之上。

这并非全无可能。在这个后面的是游戏中虚拟装备和货币与现实世界中真实货币的兑换可能。

2001年,加州大学一名经济学助理教授爱德华•卡斯特拉诺瓦(Edward Castranova),计算了《无尽的任务》的货币单位白金币在真实世界中的价值。根据eBay上的交易情况,他计算出该游戏的虚拟币的价值高于里拉或日元。而通过普通玩家在游戏中通过屠杀怪物获得财富的比率,可以计算出在该游戏中劳作起来,每个小时的“工薪”能兑换到3.42美元。假设我们不算外企白 领通常要进行的加班工作,让“金币农夫”们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那么在这样规律的工作条件下,月收入亦可达4800多人民币。

尽管这种虚拟财产的倒卖为一些玩家所不齿,也为一些大型游戏公司所不允许,但一旦人们可以在网上创造价值,那么只要有需求,虚拟价值就可以与现实生活中的货币交换,套现。

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学子复制虚拟货币事件,则是更违规的做法。该同学通过duping的复制方式轻松复制虚拟货币,批量廉价卖给国外网站,狠赚了几百万。空子总是有得钻,中国人总是那么机灵。

在游戏中赚钱,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娱乐与工作、享受与赚钱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而围绕这一现象的经济语境和文化语境,倒是值得我们玩味。


《 “金币农夫:游戏即工作” 》 有 2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