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上路

网站杀毒记

如今用独立域名+虚拟空间+wordpress自己建设Blog的人,似乎已经没有几年前那么多了。作为依然坚守的独立blogger,最近我碰到了网站被修改.htacess文件、插入恶意代码的倒霉事儿,很是纠结了一阵。好在最终圆满解决了(暂时看起来是),真是人生何处不折腾!

看起来,是因为zenphoto这个相册软件的旧版本中所携带的一个第三方插件ajaxfilemanager,导致了不怀好意的入侵和修改。下面是具体过程。

3月19日那天访问ohmymedia.com,结果Chrome无情地给了我一个警告页面:

接着发现我的虚拟空间中所有网站(大约十几个,有自己的和朋友的博客、网站、相册等)全部都被google警告“含有恶意软件”。

赶快用ftp登上远程目录看一看。不出所料,所有的.htacess文件都被改掉了,导致所有网站的内部链接都会指向一些垃圾网站,域名是.ru的。删除或修改这些文件是无效的,几分钟之内它们会卷土重来。

郁闷了。因为大概两个多月前就来过这么一轮。当时也是类似情况,最终是联系空间提供商Dreamhost的客服搞定的。它们帮我找出可能导致出现后门的文件,我去删掉,再删除所有被改的文件。当时看似正常了。

可是又来了啊,为什么?而且这回,很多目录里被塞了几百个诸如w13142345n.php一类的垃圾文件,删了又回来,不胜其扰。这些天又在做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组织工作,忙的没功夫打理。

再度给客服写邮件。同时忙里偷闲,想尽各种办法减轻危害。在午夜时分,一边开着ssh终端,一边开着ftp软件,一边开着浏览器登录dreamhost panel,我觉得我就像传说中的西西弗斯!一遍遍删除迟早又会回来的垃圾文件……

还把所有站点,都恢复到两周前的备份文件。

这回客服回复得不够及时,中间几次催问。不过效果还不错,今天终于给我回了一封长达一百多行的email,包括它们检查的各种结果,帮我做了哪些处理,以及我需要做哪些事情,可能导致后门的文件是哪些。按照它的指引,一步步做下来。至少这次,那些讨厌的垃圾文件删除后就不再回来了。

结合客服mm给的信息,在网上搜索一番,基本确定是相册程序zenphoto的旧版本中的插件的安全漏洞(官网文章其他讨论)。好吧,重新下载安装了新版的zenphoto程序,wget….unzip…cp -rpf…貌似OK了。

当然,最后还要去google的站长管理工具里,提出让google重新审核这些网站。于是,现在我光荣地洗白了!

又无奈地长了一次经验值。

分类
媒介|传播 新媒介

社交第一,网游第二——美国人上网都在做什么

根据Nielsen公司的最新调查数据,美国人所有的上网时间的总和中,有22.7%的时间花在社交网站及Blog上,有10.2%投入了在线游戏,8.3%用在了Email上。

这到底意味着多少时间呢?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月,美国人用来上SNS和BLOG网站的时间总和为9.06亿小时,用来玩在线游戏的时间则是4.07亿小时(多么的浪费时间啊,真该在美国多开几个电击疗法网瘾治疗中心)。

如果把美国人所有上网时间压缩成一小时,那么各种应用所占比例如下图所示:

us-time-spent-online

美国人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分布如下图:

us-mobile-time-spent

Source: Nielsen blog

分类
听闻

另一个Oh My Media

日前有朋友问我,那个ohmymedia也是你做的吗?

我这才看到这“另一个Oh My Media”。

从它的“关于”页面,我得知:这是一个有七、八名成员的群体Blog,其主旨在于“记录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以及对异常情况的处理(更需要智慧)。事件发生地点关注于国内,但是媒体的选择是全球。主要是报纸、杂志、网站与电视画面”。

——看来,这是一个媒体观察和媒体批评类别的站点,目前保持了旺盛的更新频率。如今,一面是越收越紧的互联网管控制度,一面是犬儒和娱乐至上的社会风气,能够有激情、有韧性地写Blog,而且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坚持它,真的相当不容易。微博和SNS的世界当然精彩,但相对而言更加深入全面、更加“一砖一瓦”“日拱一卒”的Blog仍然有其魅力。

希望这“另一个Oh My Media”坚持下去。一是自身的坚持,二是要“注意安全”。

分类
媒介|传播 学术

欢迎大为

很荣幸邀请到我们的朋友,目前在英国西敏寺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攻读博士学位的大为,来到Oh My Media 写些东西。他带给大家的第一篇,是结缘. 迁徙. 明理(应南开大学传播系阿亮老师邀写此文)。此文是关于他在海外求学媒体与传播研究的“心路历程”,对于有兴趣于此的青年学子应该是大有启发——粗心的读者,以及通过RSS订阅(可能因此无法正确地识别文章作者)的读者们千万别认为这篇精彩的文章是我写的啊。

文中讲到英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戴维·莫利教授,谈起为什么研究电视,“他说,电视是他年少时期接触过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现代科技手段,而且对于一个战后英国的家庭来说,拥有一台电视机很多时候成为了一种身份和文化的象征,所以对他来说,电视是他个人生命经验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科技。”

我不禁想到,以前读过另一位文化研究代表人物约翰·哈特利(John Hartley)教授,在自己的成名之作《解读电视》的后记中也提到自己研究电视的原因,大意是,自己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人,看到目前(大约二十多年前)的学术界关于电视的研究,觉得完全不是那样,自己有义务来说点什么。

前辈的心态,也在我们身上萌芽。我自己之所以一直关注互联网与传播与媒介研究领域的交集,皆因我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从大一开始,我的青春岁月中就刻下了新媒体技术的痕迹,互联网带来的诸多变化也像拍岸的浪涛一样时时刻刻敲打着我的心灵。互联网无疑是我生命体验中最重要的科技。或许所谓的使命感或者因缘就由此而生。

大为读书很多,思考很勤,头脑很快,但像blog一类的随笔写作不多。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理论著作读多了学术论文写多了,反而难得写点轻松的东西。这当然是谦词,不过也可看出大为治学之勤力。他师从数位本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有了深厚的积淀,且经历了所谓“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批判,从中国到英国,从东方到西方,从边缘到中心然后又回到边缘”的奇妙过程,先不论将来的学术成就如何,这段人生经历已然宝贵。

大为自己的blog开在新浪,名为“你不得不说的媒体经验”,值得一读(大为的blog url中亦有ohmymedia,纯属巧合,也算是缘分吧)。

分类
社会化媒体

网络相册解决方案: Flickr、又拍网、好看簿

随着“人手一机”的数码摄影时代的到来,如今几乎人人都有成百上千、容量过G的数字图片想要发布到互联网上,为了和亲朋分享、记录生活点滴、或是秀一秀。对于blog写作者来说,应该把内容中大量的图片放在哪里?或者说,你选择什么样的网络相册/在线相册?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而选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将照片上传到专业的网络相册/在线相册服务网站上。
2、将照片上传到自己购买的虚拟主机、服务器空间上,并用相应软件自建相册来组织和呈现。

3、将照片放在各BSP/门户网站的存储空间中,例如新浪、搜狐、网易相册、百度空间、msn live space、QQ相册等。

对于第三种选择,我个人很不喜欢。原因是,这些BSP/门户网站的照片存储服务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自主程度,其呈现和使用也有诸多限制或不足,存储空间也很有限。存放在上面的照片难以整体搬迁、外链引用有限制、RSS里看不到……从长远来看,给你带来的麻烦可能更多。

对于前两种选择,应该说各有优劣,可以按自己的实际需求来选择:

第一种,使用专业网络相册/在线相册网站的服务,有强大硬件保障、技术支持,有良好的浏览体验和用户界面,其应用与维护对用户而言几乎没有技术门槛,其免费账户基本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使用需求,而收费账户则会带来更好的服务。同时这些网站都强调分享和社区的概念,具备“以图会友”或同好交流、拓展社会网络的功能。

第二种,优点是更为灵活与自由,例如可设定不同照片的不同访问权限,使用上没有任何人为限制,将来整体搬迁也由自己掌控,如果使用固定域名建构相册,搬迁后也不会影响以前在BLOG、论坛中的引用链接。但相对而言,成本和门槛都更高,网络技术、购买域名和空间的费用、软件安装和配置等,都可能成为普通用户面前的障碍;虚拟主机的访问速度和稳定性、自建相册的浏览体验、和其他用户的互动性和社会性等均无法与第一种选择相比。因此,大多数人还是更适合第一种方案。

对于第一种方案,我推荐我自己使用过的三个网络相册/在线相册网站:Flickr、又拍网、好看簿。

flickr logo Flickr.com。这是全球最知名的网络相册网站,后来被yahoo收购,资金雄厚,技术很强,创新很多(其中不少成为了网络相册的行业典范),用户数量巨大且来自世界各地,浏览速度和体验都不错。可以上载视频。免费用户储存空间无限、每月上传流量限制是100M;收费用户一年24.95美元,可获得无限上载、存储空间,无限相册设定,丰富的统计功能等。我从2005年1月开始使用它。

其问题在于:1、免费用户在网站上只能显示最新200张照片(已引用到blog/论坛中的仍可在blog/论坛页面中显示),而且只能建立三个相册,无法提供原始大小图像下载;2、对于中国大陆用户而言,Flickr的部分服务器曾被屏蔽,今后仍有可能出现长期无法正常访问的风险(Flickr至今仍只有繁体中文界面,不知与此有无关系)。

yupoologo 又拍网。它刚刚迎来自己的三周岁生日,并发布系列更新,开始正式推行其VIP收费业务及新的网站政策。具体而言,现在有普通VIP(大众,进阶,达人)和网店VIP(创业型,经济型,实用型,精英型,全能型)共七个不同类别的VIP产品,区别主要是每月上传流量和外链流量的不同,以方便用户根据个人需求选择(网店版则是为淘宝店主等商业用途设计,有一些特别限制)。具体见又拍网自己的说明

我使用又拍网有两年多的时间,现有照片3500多张,浏览量62000多次,是我目前主要使用的相册。我的使用体验是,l和Flickr相似度高,服务稳定(没有像有的国内网络相册一样倒闭,日常访问几乎没遇见什么毛病),限额合理(免费用户61M每月的上传流量,存储量无限,相册无限),速度尚可,界面简洁美观,功能齐全多样,开放API,有上传客户端、一键搬家(搬入)工具等。前一阵Yupoo准备收费,而在免费用户外链图片上加广告,因此被许多人批评;但难能可贵的是,又拍的团队能迅速听取各种意见,调整运营政策,例如广告形式的变化,例如VIP产品的细分和不同定价等。对于“永远beta”的web2.0公司,这样的灵活与虚心是很重要的。

yupoo vip——说句题外话,我支持网络相册/在线相册网站在免费基础上实行收费服务。原因很简单,合理价格的收费,对于用户而言是可承受的,对于缺乏盈利模式又很耗资金的此类网站,则是生存和发展之必须。作为普通用户,我们也不希望自己长期使用并感觉不错的网站,因烧完风投又无法盈利而倒闭吧?要抱怨又拍网不提供直接右键拷贝图片地址外链到论坛的方法,不如去抱怨为什么你要灌水的论坛不给你足够大和方便的贴图空间;而那些因又拍网不允许自己在淘宝店里免费引用图片而叫骂的店主,则更是有点不讲道理了。

现在又拍网的VIP用户,最便宜的那类是每年60元(6月30日前购买的话是30元),考虑每月5元人民币能换来的服务,我觉得自己可以接受。另外,今天我还在又拍网三周年庆的“砸蛋活动”中抽到1元1个月的“达人”VIP,正好先试用一番。

国内网络相册服务网站面临的监管风险或许会成为用户的风险,但我们只能祈祷认真经营的网站们平安;“先审后发”给网站和用户双方带来的不便,也只能忍受;另外,一些新闻时政类的不和谐图片、色情/艺术界限模糊的图片,恐怕难逃删除的命运。

haokanbulogo 好看簿。又一家国内网络相册/在线相册网站。不过或许好看簿的大野狼同学未必同意我的划分,按他们自己的定位,好看簿是“图片博客”。

一方面,好看簿承诺用户“照片无需压缩,批量上传,支持外链”,“在2010年1月1日之前,好看簿承诺对用于个人用途的带宽和存储空间不做任何限制”。应该说相比其他相册服务网站来说,是目前最为慷慨的一家。另一方面,好看簿给用户的体验确实和flickr及国内的仿flickr网站很不一样,更强调“故事”、“活动”、“社区”等概念,能看出他们将用户留在自己网站、加强用户互动交流共享的良苦用心。而结合录音功能,上传ppt功能,好看簿在教育这一主题和应用方面,已经颇具特色。同时,这种以“故事”为单位,图文并茂,讲究图片及其描述在每个故事中的“顺序”与“连贯”的形式,也非常适合写作游记或活动纪实。

粗略概况,我觉得从易用性上说,好看簿比类flickr网站要复杂(有初上网者觉得难上手),比传统的blog贴图要简单(毕竟所谓图片博客,你既要有blog,又要有相册,还要会将它们结合起来发布)。它能抓住哪些人群呢?它又能不能在完全免费的这几年中生存和壮大,并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呢?我还是颇为期待的,期待的原因,恰是因为它跟其他相册网站的不相似,而我希望中国的互联网能更多一些创新而不是抄袭。

顺便说一句,好看簿的推广也有点新意,它的创始人直接给众多个人网站发信联系,征得同意后直接投放广告(update: 08年9月起这项推广活动已停止)。

至于国内其他一些专业网络相册服务网站,我没有使用过,因此不发表意见。另,最近一位摄影师朋友对我表示很不喜欢“巴巴变”,原因是它“太像”Flickr了。见仁见智吧。

至于第二种方案,用自己的虚拟主机空间自建相册,容我另文再述吧。

分类
学术 新媒介

Henry Jenkins: 为什么学者应该Blog?

Henry Jenkins教授作为新媒体领域研究的先驱之一,在运用新媒体推进学术研究方面亦不乏探索。近日他在自己blog里发表了一篇名为“为什么学者应该BLOG”(Why Academics Should Blog…)的文章,颇值得从事学术研究者借鉴。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繁荣,ICT技术并不落后,各高校、院系、研究团体也都有自己的网站。但是在应用ICT建构学术共同体、真正促进学术研究与公共利益的良性循环方面,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Oh My Media 能尝试着为中国的媒介与传播研究做些什么呢?这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现将Jenkins教授文章粗略翻译如下,下文的“我”都是指代Jenkins教授:

继在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上发表文章后,我将和我blog的读者分享,如何应用新媒体技术来拓展我们的研究项目在公众中的影响,这些技术使我们有机会成为公共知识分子,也给研究带来诸多助益。

在“9·11”之后的一周,MIT比较媒介研究项目(comparative-media-studies program)的师生、员工、校友们共同创造了一个网站(re:constructions),初衷是促使公众思考媒体在塑造我们对全国性悲剧的反思中所扮演的角色。在一个紧张的周末,学生们拍电影短片,找引语,写文章,联系遍布世界的朋友与家人。网站上线时,我们有了超过100个条目,涵盖30多个国家的媒体对此袭击的报道。

re:constructions这个网站代表了我们的新的研究生项目的转折点,如果将我们所研究的新技术运用于开启关于媒介变迁的大规模公共对话,会发生什么呢?这个网站是个好榜样。今天,the comparative-media-studies的主页(http://cms.mit.edu) 放置了七个不同blog的feeds,分别对应于某个研究团体或教师。我们的网站也定期提供在MIT举行的学术会议与讨论的podcast (如 Futures of EntertainmentMedia in Transition)。我自己的blog, Confessions of an Aca-Fan, 每天吸引着几千名读者。最近我们也决定把硕士论文放到网上来( masters’ theses online )供全世界的研究者阅读。这些努力确实产生了效果,对于我们和他们的关系:在读学生、未来的学生、毕业生、教师、新闻媒体、公众、其他读者。

在读学生。我们的学生来自许多学科与职业背景,毕业后去向也形形色色。早先,几个学生开始开设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blog——既是为了促使他们经常写作,也是为了得到针对其观点的反馈。例如Ilya Vedrashko, 的blog,Future of Advertising, 很快就成为业内人士和记者的宠儿。该blog带来了可观的新的联系与资源,支持了他的研究。他也因此得到了一些公司的工作要约,甚至有个大公司还特别为他创造了一个职位。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后来的学生blogger身上。他们获益良多,从写作关于 “serious games”, hip hop culture, music distribution, data visualization, media policy的相关blog之中。他们的工作带来的是和重要的思想家和专家的联系。过去,学者们在成为其所在领域的高级专家后才渐渐拥有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声誉;如今越来越常见的是,年轻的研究者们使用blog作为建构声誉的资源,特别是在那些权威尚待树立的跨学科领域中。

当我自己开始写blog之后,我得以广泛展示学生们的写作,从而鼓励他们完善课堂作业,使之成为可与普通读者分享的东西。一些学生因此收到出版他们著作的邀约。很多教学项目会促使其学生致力于学术出版,但我们也看到了帮助学生培育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技能、并设法将其观点转化为可以面向多元受众、跨领域传播的公众话语的价值所在。

当我的blog上线之际,有个读者拿它和MIT’s Open Courseware project来比较。后者将大学的课程材料向公众开放。Open Courseware允许公众访问MIT的教育内容,blog则提供了见证教育过程的机会。Blog上的日日进展,令人有机会一瞥研究文化,以及我们如何思考领域内当下的话题。

在主页上运行这些blog的feed,意味着无需项目管理者有意识地努力工作,站点也能持续更新。学生们将习惯于每日浏览我们的网站,也因此更容易看到我们张贴的通知,使得信息更通畅。

未来的学生。 我们招收的学生中,越来越多人将这些blog列为他们了解“比较媒介研究项目”的最主要途径。随之而来的新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的项目,以及对于他们的兴趣如何与我们的研究相结合。这些blog提升了申请人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被录取的候选人的注册率。在新生九月份来校之前,他们已经更好地整合在我们的项目之中了。

毕业生。 当许多大学开始思考终生学习的价值之时,我们的毕业生已经持续地保持与在校师生的联系,即使已毕业多时。我们的这些blog会报道学生们的工作,日志文章也与毕业生们工作所在的产业的信息相关联。

教职员。 Blog的文章代表了所谓的”just-in-time scholarship”,对相关领域的当下发展提供了深入思考。因为它们是为大众而非专业读者所写,这些短文对本科教学非常有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同事使用blog文章或podcast作为课堂讨论和其他教学活动的跳板。因为这些内容有了广泛固定的读者,得以用我们的blog展示来自全球的同事们的创新观点与研究成果。通过我的blog,我时常提供与其他触及我感兴趣领域的学者的访谈。这些学者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自己的blog生涯,并为通过我的网站得到的公众反响而欣喜。

去年夏天,我对在“迷研究”(fan studies,对于电视、电影、漫画、游戏的粉丝们的草根创造性表达的研究)领域持续不断的性别冲突作出了反应。我主持了一系列在此领域的男性和女性研究者之间成对进行的对话。 这样的“二重唱”运用了一些写作工具,例如Google Docs,来共同建构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会话。在六个月内,总共有超过30名学者对此论坛做出贡献。大多数人都因其blog对话,而在学术会议上呈递了panel讨论的计划,或者有了合作写书的计划。

新闻媒体。 我们的blog提供了一个平台,不仅将我们的研究发现和学术会议公诸于众,而且让新闻媒体也对我们认为应该注意和思考的议题产生了兴趣。学者曾经被置于被动地位,只是去回答记者的问题。但Blog行为把学者放在了更积极的地位上,围绕他们的研究主题更积极地参与流行的争论。

在一次访谈之后,追加一篇blog文章,可以让我们向感兴趣的读者提供更多信息或者纠正一些错误信息。如今一部分读者在媒体上看到来自某学者的有趣的引语时,会上网寻找更多的信息。

普通公众。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深远的媒介变迁之中,此变迁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人们极其渴求对变化中的媒介图景的洞察。作为忠实的“信息经纪人”,学者们应当成为更为专业的对话的桥梁。我们的blog的读者,远远超出学术界的范围——试图培育新媒介素养(new-media literacy)的公立学校老师,试图理解消费者行为转变的媒介产业人士,寻找参与和聚集新模式的广告执行者,想要理解他们热爱的对象的粉丝和玩家们。因为我们的项目有许多blog,我们可以获得并保持多元的读者群体。

读者。 我开始自己的blog是在出版我的新书 Convergence Culture: Where Old and New Media Collide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6)前的几个月。随时间推移,该blog成为那本书成功的关键。许多努力校订自己著作的作者们,常会因为有价值的细节最终被编辑砍掉而感到郁闷。拥有一个blog,让我可以发布那些正式出版的书中被拿掉的内容,那些本来很有趣但却有碍于辩论流畅的东西。对于以当代文化为写作题材的人,另一点让人丧气的是,世界变化太快,以至于一些细节在书出版前就已经过时了。拥有一个blog,允许我回溯一些案例的历史,解释这样那样的变化,处理最新的发展。我可以针对不同类型读者强调此书的不同方面,从而拓展了书的潜在市场。Blog可在全球范围内阅读的特点,也有助于提升那些翻译出版该书的兴趣。

你会怎么做?关键在于,运转一个blog是一项承诺和义务,应该被视为你职业的一大堆义务的一部分。当我最初以学者身份开始blog之时,曾向其他blogger寻求建议。他们强调的是,重要之处在于设置发表你blog的日程表并且坚持它。至于你到底是每周写一次还是每天写一次,这倒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得坚持添加内容。否则,在任何一天不去写一篇blog文章都是非常容易的。然后经过一段时间,这种偷懒的诱惑的积累会让你最终远离blog。在你的“困难时期”,设置截止日期和有策略地生产内容非常重要,某种程度的“纪律”会让你一直保持动力。

作为一个学科的媒介研究,本就包含了作为分享我们学术研究的渠道的新媒体平台的潜在可能。我们领域内越来越多年轻和年长的教职员成为blogger。同时,媒介学者们也携手共建大的项目,像每周网络杂志 Flow, 它的内容相关于当代电视与数字文化,以及 In Media Res,每天提供一名媒介学者的短视频和评论。

相同的方法也可被运用到各种学科领域,学者们履行着更大的承诺和义务,将其发现更广泛地传播,并以深刻和及时的方式回应当下的议题。

分类
听闻 媒介|传播

“系统”相关文章不完全收集:links for 2007-12-25

以下文章都是最近在中文blog圈中,针对《南方周末》特稿《系统》一文以及该文被从网络上撤除的评论与转载文章。如果你还没听过这件事,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