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新媒介

RSS阅读实用指南——我们是Google Reader接班人

在碎片化内容体验已成潮流的数字时代,如何运用RSS阅读工具广泛而深入地阅读?本文提供了一些个人经验。当然,技巧和工具的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取决于应用者的决心、毅力与行动。

信息消费,推还是拉?

互联网曾造成人类信息消费方式从“推”到“拉”的转变。在互联网流行之前,人们的信息获取主要依赖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记者编辑们精心挑选了信息大餐并打包“推送”(Push),受众们照单全收。互联网普及之后,人们开始习惯在门户网站动辄上千的链接中挑选并点击,习惯用搜索引擎寻找感兴趣的内容,拖到(Pull)自己眼前。

然而,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信息获取和消费不再是简单的“推”或“拉”可以概括。我们把浏览器页面,或是客户端、APP的界面作为入口,去聚合来自几十个、千百个信息来源的内容。微博首页或者人人网“新鲜事”,就是典型——同一个域名,千万访问者看到千万不同面貌。有选择地关注、追随、订阅在先,然后是源源不断的信息推送。

网络信息,你怎样读?

刷微博逛人人的过程中随手点开可能感兴趣的链接?确实轻松休闲,但必然也会挂一漏万或拾人牙慧。

你不满足于休闲式、“碎片化”的内容体验,而想要更深入持久高强度,想要一目十行,一刻钟内纵览各家媒体今日要闻与某行业最新动态,想要就某个问题广撒网、沉浸式地细读深思专业知识和行家观点。但在纷至沓来的信息洪流冲刷下,你该如何沙里淘金,高效精准地跟踪阅读对自己有价值的最新资讯观点?

让我们从三个字母开始:RSS。

RSS:真正简单的信息聚合

RSS早在1999年就被网景公司开发出来,但真正火爆则是伴随着全球范围内的博客热潮,在2005年前后盛极一时。几乎所有网站都争相放置那个橘红色、一看到就让人想起“小喇叭开始广播”的图标,否则简直都不好意思跟同行打招呼。

这三个字母的全称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聚合”。顾名思义,它是一种消息来源格式规范。采用这种规范的站点,比如博客网站,都提供了RSS Feed文件,其中包含着最近更新内容的日期、标题、摘要甚至是全文,但通常不直接包含图像、音频、视频文件(只有其链接),不包含网站框架、广告、页面设计等花哨(或者叫美观)的元素。通俗来说,它就是一个纯文本文档(XML格式),而且实时输出网站内容的任何更新,允许你通过不同的程序或界面阅读。

RSS阅读的妙处

如果你是个文字控/阅读爱好者,你是否已经发现了RSS阅读的一些好处?没错,简洁去噪、时效性高。

而当你用某种优秀的RSS阅读器(也常被称作“新闻聚合器”)订阅了100个以上的信息源时,RSS的魅力进一步体现出来:再不用去挨个点击所有想看的网站去检查是否更新,再不用努力适应各种版式并费劲地寻找最新一篇文章在哪里,来源多样的更新内容将几乎即时地出现在你的 RSS阅读器中(有点类似电子邮件的使用体验)。

你还可以方便地对所有信息进行分组归类、添加标签、标记已读未读、分享到其他社会化媒体中。搜索功能也相当好用。以及,鉴于RSS的开放特性,大多数RSS阅读器都提供订阅源导入导出的功能,也就是说,哪怕你订阅了几千个信息源,在不同阅读器间迁移,也只是两三分钟的事情。

某种意义上,尼葛洛庞帝在当年他那本家喻户晓的《数字化生存》中预测的个性化“我日报”,早已因RSS而实现,惠及无数人。

Google Reader:即将被杀的杀手级应用

Google reader(https://reader.google.com/,谷歌阅读器)曾是一款最知名、最成功的在线RSS阅读器,它几乎能完美实现上述的一切功能。尽管近年来为了捧红Google +这个社交产品,Google一再删减Google Reader的功能,但它仍然是方便易用、简洁美观、便捷高效的深度阅读工具。你要做的,只是在“订阅”框内输入喜欢的网站地址。

但此刻它却似乎带来了点儿尴尬和讽刺——那是因为这个RSS阅读的“杀手级应用”,将于2013年7月1日被Google关闭。当3月15日Google正式宣布此消息时,遍及全球的Google Reader铁杆粉丝们沸腾了,怀念叹息或口诛笔伐。如果你未曾使用过它,不妨抓紧试用——你将获得衡量未来RSS阅读服务优劣的一个标杆。

RSS过时了吗

Google Reader的谢幕带来的另一种观点是:RSS已经过时了!

过时了吗?不但粉丝不这么看,即便是批评者也会承认,Google Reader并非因为缺少用户而被砍,而是缺乏有效的赢利模式,无法给Google带来直接收入,却要消耗海量RSS处理所造成的天价成本。又一种叫好不叫座的互联网技术,即便是号称有理想的Google,也不得不面对商场现实而割袍断义,而这种决策是否短视还需时间来检验。与之相似,博客也曾一度火热,但也早已远离商业热点,皆因赢利模式未能有效建立,但它仍将长期存在,其各方面价值也在不断被重新认识和评估。

对于看重内容分发和品牌推广的网站,RSS仍然是低成本、跨平台的内容推送机制。利用它来完成跨平台、多来源聚合的信息深加工,也是用户们喜闻乐见的手段。同时,RSS几乎成为一种基因,渗入后来的无数互联网产品中。几乎被我们熟视无睹的一个例子,就是Facebook在2006年发明的“news feed”(这一功能在人人网上叫“新鲜事”)。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功能,你如何快速得知自己的上百位好友今天有没有发照片,有没有在状态里吐槽或赞美你?微博中按时间顺序聚合展示多个关注对象的“信息流”的机制,同样脱胎于RSS订阅。你不再看到显眼的RSS图标,但它其实无处不在。

我们是Google Reader接班人

或许可以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此事。巨鳄的离场或许会给新人更多施展拳脚的空间,一些“小而美”的服务,将以轻盈又清新的姿态,成为用户们的新欢。事实上众多RSS订阅服务也正在摩拳擦掌,迎接即将“背井离乡”的Google Reader“难民”们。下面是若干值得推荐的RSS订阅服务(打分最高五星,个人意见供参考)。

国产亲民派——

五星:首选推荐QQ邮箱(用户何止上亿啊)中的“阅读空间”,也许你会惊呼,原来RSS阅读器就在身边!简单,但是该有的功能都有了,好处是对很多人来说亲切易上手,而且跟QQ和腾讯微博无缝衔接,便于分享内容。而且你留意到了吗?点进去后上方赫然显示“从Google Reader导入”的链接?

四星:与之相似的,网易用户或许可以尝试“有道阅读”(reader.youdao.com)。与QQ邮箱阅读空间类似的,它也有简洁的订阅、管理、浏览界面,有订阅源导入导出功能。

国产专业户——

五星:首选推荐“鲜果阅读器”(http://xianguo.com/reader/)。作为多年来坚守在RSS订阅服务岗位上的老兵,鲜果着实不容易,其专业素质也毋庸置疑。与Google Reader相似的阅读界面,确实已经被实践证明其效率,也或许会让很多“新移民”感到习惯和安定。鲜果也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社区,打造社交阅读的体验,并推出了覆盖iPad/iPhone/Android/Win8/WP8诸多平台的APP客户端“鲜果联播”,应当说还是相当努力的。额外说一声,它也是国内为数不多、可以直接订阅读取墙外信息源的RSS阅读器。

三星:“豆瓣九点”(http://9.douban.com/reader)也已经有年头了。视觉风格和用户体验当然是一贯豆瓣式的清新简洁,可是在“豆瓣九点”这个频道或者说产品里,阅读器的链接被放在了一个相对偏僻的角落,主打的是由用户推荐机制带来的每日热文专题阅读。进入阅读器后,订阅方式简化到没有导入导出,管理订阅源的链接也不容易发现。总之,休闲阅览挺好,想把它当做一个专业的RSS阅读器?不太靠谱。

国外生力军——

五星:其实Feedly(http://feedly.com/)也已经有了超过五年的履历,并且早已广受赞誉。它也成为Google Reader宣布关闭后最直接受益者,据报道在48小时内Feedly新增了50万用户。Feedly一直以其跨平台的服务著称,支持Chrome、Firefox、Safari等多种浏览器,并提供iOS和Andriod平台上的APP。它拥有简洁又极具设计感的界面,耳目一新的杂志版式和视觉效果,以及一些创新功能,能让初次使用者惊叹(或许也让部分用户觉得有点花哨和影响阅读)。它能让Google Reader用户无缝迁移,自身也抓取了千万数量级的RSS源,应当是值得信赖的。

移动新生代——

有那么一批RSS基因和APP基因的同时携带者,它们天生就是属于移动互联时代的。对它们而言,iOS和Android的下载链接比WEB地址重要得多。它们将帮助你填充每段碎片时间,当别人在通勤间隙玩“愤怒的小鸟”的时候,你仍然可以享受阅读的快乐。另,离线下载功能也成为它们的标配,以节省流量,或弥补没有3G网络的环境。

四星:定位于“社交杂志”的Flipboard,2010年问世便惊艳。滑动翻页的互动方式极佳契合了触屏操作,杂志式重排版带来数字阅读新体验。它的RSS订阅更多地强调与用户社交网络的融合,以获得个性化推荐和方便地社会化分享为特色。你可以在数百个精选的主流媒体、网媒博客中选择订阅,也可关注由编辑整合的频道资讯,与facebook、twitter等账号打通,也可同步Google Reader订阅源。如果说不足,或许是对中国用户有些“水土不服”;在中文版APP中其可订阅的内容大打折扣。

五星:扎客(Zaker)在Flipboard的中国效仿者中应当是最优秀的一个,而且已经做出了本地化特色。它采用了WP风格的界面,该有的功能一应俱全,订阅范围从媒体内容、新闻主题浏览,到特定用户微博和自主RSS源。你甚至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新浪微博客户端来用。可绑定新浪、腾讯、搜狐微博、人人网、QQ空间等账号,还有Pocket和evernote等的同步分享功能。内容预先离线下载功能也很体贴。此外,封面的每日一图也足够有爱。

四星:“网易云阅读”被做成了一个大而全的产品。扎客有的功能,似乎它都有;扎客能绑定的google reader、新浪微博等它也能绑定,额外还附送自家的“有道阅读”账号绑定。创新之处还包括有书籍下载阅读的功能,尽管目前书籍数量和质量都还很有限,起码是增加了未来程序内购买的可能。但不知为何,总让人用起来觉得感觉不够好,也许是什么都想做,所以反而有些四不像吧。顺便说一句,如果只说看新闻的话,“网易新闻”倒是个很不错的APP。

此外还有若干值得尝试的:如老牌第三方应用Reeder,专注于Google Reader订阅服务;新锐的新闻阅读应用Circa,从形式到内容完全迎合移动阅读偏好;Youtube创始人团队推出的“美味爱读”(http://www.readwise.net/),通过社会化的标签云来自动推荐RSS内容。

周边衍生品——

无论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阅读视觉效果都无法与个人电脑的屏幕相比;移动阅读的环境也常常不利于安静、持久地细读与深思。另一方面,你或许在电脑上发现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一个值得一读的网页,但手头正忙,很想在回家的地铁上抽空读它们。于是,这也催生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帮助我们在多屏之间操控内容,实现“稍后在读”,它们同样是基于RSS的服务。

代表成员包括:Instapaper, Pocket, Readbility等,其宗旨就是追求一个账号,打通所有屏幕,跨越各种操作系统,让你随时随处,想读就读。当然,它们也普遍地被内嵌在其他各种RSS阅读器或APP之中,以实现无缝的收藏和分享。

工具速朽,阅读长存

关于数字阅读,本文未能涉及的还有许多。例如iOS上的iBook电子书平台、Newsstand杂志平台,以及像新近崛起的“The magazine”期刊、韩寒主办的“一个”APP等。至于通过平板电脑、电纸书设备等阅读电子书,亦不在盘点之中。

正如报业危机之中,我们说或许报纸将死,但是新闻永在。同样,在一个碎片化、商业化、数字化的时代中,工具难免速朽,而阅读终将长存。

【本文删改版发表于《城市画报》】

分类
读书 媒介|传播 新媒介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十三期来了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13期下载地址:http://vdisk.weibo.com/s/mUh43。在2013新年伊始,它又跟新老读者见面啦~

本期涉及的书籍包括:《The Laws of the Web: Patterns in the Ecology of Information》、《互联网的未来》、《游戏改变世界》、《数学之美》、《阅读的未来》,以及《Remix》新的章节翻译。

下面是《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1-12期下载地址:

创刊号: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856969.html

第二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308948.html

第三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925135.html

第四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262497.html

第五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286346.html

第六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727696.html

第七期(麦克卢汉诞辰百年纪念专刊):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536021.html

第八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505428.html 或http://vdisk.weibo.com/s/IwwE

第九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2212775.html

第十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576737.html

第十一期:http://vdisk.weibo.com/s/634No/1338267553

第十二期:http://vdisk.weibo.com/s/c9Twh/1347257906

分类
读书 媒介|传播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十二期(两周年啦)

先放送《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十二期下载地址:http://vdisk.weibo.com/s/c9Twh/1347257906.老读者们,一晃眼,两年过去啦,这两年里,你们好吗?你们发生了什么改变?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没怎么变,除了它的编辑团队成员有来有去。本期责编仍然是胡澈,在下仍然没有贡献内容(厚颜)。直接转抄胡编辑的刊首语如下: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出租车司机和你谈论房价,意味着泡沫已经产生。而我昨天遇到的出租车司机知道我来自某个IT公司之后,与我侃侃而谈云计算。或许他是个热爱互联网,喜欢了解新技术的普通人,但不可否认地是:云计算真的开始逐渐被普通人感知了。

与云计算息息相关的另一个词是“大数据”。魏武挥在《大数据:谁的数据》一文中列 举了大数据的来源和整合之难。人人都知道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但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的 数据会被如何使用。更为凑巧的是我、黠之大者和秋叶都写了《爆发》一书的评论:“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93%行为有可能被成功预测”。在这样的背景下,黠之大者从信息扩散角度分析人类行为序列的变化,秋叶则更关注变化的那7%行为,胡澈则乐观地看待“分享数据”的发展。

不过正如魏武挥所担心的那样,究竟是谁的数据?如何整合数据?这恐怕不是一本书 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在《总开关:分与合》一文中展现了新时代网络的“分与合”、“封闭 与开放”,结合大数据来思考,苹果公司的“封闭数据”和谷歌的“开放数据”会形成新的 总开关吗?在两种形态的博弈之间,也许普通人的祈祷词里只剩那句谷歌的名言:don’t be evil。

本期马金馨和郜利静把眼观投向了整个社会。《社交网络时代的新公益》阐述了如何通过社交网络推动线下公益发展;《社会结构和变革》则阐述了一个社会系统化的结构是如何 与社会变革性质相互影响的。

任珏则开始写“数字人类学”的专栏,通过新的视角去看待人类的发展。另一位作者张昕之,则针对传播学中的“理想选择”理论进行了分析,论证新媒介时代下,人们的行为和选择。

此外,专注摄影的禾玛同学读《论摄影》一书感叹新媒体时代的虚幻;而立早同学的《再混合》更新了一万六千字,以飨读者。

本人凑巧连续编了两期本刊,感叹催稿之难。周四晚 23 点 52 分的时候,马金馨同学抛来一稿,“虽然继承了媒体人 last minute 的习惯,作为一个伪 pm,我还是有计划有原则的。以下是我本周一到周四的 todo,完全执行。”

不管如何,感谢整个编辑组的所有成员悉心撰稿,感谢各位读者的大力支持。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两周年快乐!”

过去各期的下载地址如下:

创刊号: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856969.html

第二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308948.html

第三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925135.html

第四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262497.html

第五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286346.html

第六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727696.html

第七期(麦克卢汉诞辰百年纪念专刊):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536021.html

第八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505428.html 或http://vdisk.weibo.com/s/IwwE

第九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2212775.html

第十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576737.html

第十一期:http://vdisk.weibo.com/s/634No/1338267553

分类
读书 媒介|传播

《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十一期来了

本期责编是新加入团队的胡澈。他带来了新的激情、动力与风格。本期共有11篇书评,2篇译文,2篇评论,也非常精彩,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值得大家花一些时间去细读和深思。《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十一期下载地址:http://vdisk.weibo.com/s/634No/1338267553 (24小时下载已超过900次)

以下是责编胡澈的话:

关于“信息”的话题,本刊已经讨论了太多。本期依然有多篇书评和信息传播相关,对此方面感兴趣的读者,相信你们不会失望。

本期内容殷实,书评11篇,编译2篇,评论2篇。作为本期的编辑,强烈推荐各位读者选一个“非碎片化”时间阅读。同时提醒一下各位,本期作者在正文中加入了一些超链接,可以帮助读者实现拓展阅读的目的,希望你们并没有因此而在一个一个的节点和超链接中迷失回去的路。

虽然人人都在信息海洋中看到泡沫,但正如巴菲特的名言所说:“只有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魏武挥本期的三篇书评从“谣言”、“社交咒骂”、“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三方面让读者看到网络社交中一些颇为有趣的现象。

随着Facebook上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平台环境下“大数据时代”来临的趋势。而近期在国外非常流行的《数据新闻手册》亦能证明“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知识”,目前“数据新闻在中国”项目在译言网招募译者,正好项目顾问章戈浩、马金馨亦是我们杂志的编辑,本期他们的供稿非常值得一读。张昕之的《也谈几个“数据新闻”的资源——GEN数据新闻大赛初选结果简评及其他》则可以让各位更加清晰地了解“数据新闻”。

如果你对于信息传播感兴趣,那你一定不能错过黠之大者《重返沙堆》和任珏的译文《如何制定传播计划》,个人阅读之后感觉非常受用。

此外,我听闻现代人最容易得一种叫“拖延症”的病。希望本期新鲜出炉的15篇精彩内容能缓解各位病症。

 

以往杂志下载:

创刊号: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856969.html

第二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308948.html

第三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925135.html

第四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3262497.html

第五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4286346.html

第六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727696.html

第七期(麦克卢汉诞辰百年纪念专刊):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7536021.html

第八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9505428.html 或http://vdisk.weibo.com/s/IwwE

第九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2212775.html

第十期: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576737.html

以上 转载自胡澈|用文科生思维理解世界

分类
读书 时代

卢瑟、宅男与屌丝 ——从《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说起

《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并不是一本易读的书。它由20多年间的一系列论文组成,政治经济学再加上女性主义的视角,用来分析全球化环境与商业社会中,信息传播科技给劳工(这个词在我脑海中莫名唤起一群在皮鞭下身系镣铐抛洒血汗的形象)的生存状态带来的种种变化。是的,我们听过太多赞美ICT和互联网的声音,也熟悉了种种诸如“网瘾”、“google让人变傻”、“网络暴民”的批评,因此这种对“赛博无产阶级”(cybertariat,作者造词,由cyber和proletariat的后半部分组成)的描绘与分析对很多人来说,是种新鲜的体验。

接下来,我不打算总结或评论此书中的一大堆观点,而是想谈谈我在翻书过程中联想到的三个名词:卢瑟、宅男、屌丝,以及跟它们相关的若干名词。

这些名词在中国互联网上很流行,都被用来称呼某个群体,而且,还常常是这些群体的成员跳出来自称。

卢瑟,loser也。我最早看到这两个中文字组合,是在五、六年前的水木社区BBS上。这个BBS前身是教育网最早最大的BBS“水木清华”,2005年高校BBS实名制以后站长与用户集体出走另起炉灶,但仍聚集了一大批出自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用户。

就在这个看起来有点儿“高端”、有点儿光环的BBS里,“卢瑟”一词却渐渐流行。

例如在一个叫做Worklife的版面里,晒收入谈压力讲职场经验发泄郁闷情绪是此处常见话题。有人觉得自己念完硕士博士快熬成烈士,年薪还上不了六位数真是羞于启齿;有人觉得自己飘在北京天天加班努力奋斗,实在不如留在家乡小城的邻里乡亲们日子滋润。活在帝都魔都,没房?没车?没女朋友?卢瑟啊卢瑟。好吧,我已经反复自嘲了,你还有什么好鄙视我的?

卢瑟的参照物是“温拿”或“稳拿”,winner是也。六年前水木上典型的温拿形象,还是投行金融巨子、创业成功人士或者煤老板;近两三年又额外增加“体制内人士”,稳定可靠无风险,灰色收入高福利,若有《蜗居》中之小三伴身更佳。

因此,卢瑟/温拿,主要是一种基于收入(或者叫分配)状况的身份认同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从2011年起网上出现了“撸sir”的写法,其义暗讽经济上的失败者在情场同样失意,漫漫长夜唯有自渎的凄凉结果。

另有一类基于工作(或者叫生产)状况的身份认同。投身信息科技产业、从事编程网管及各种技术类职业的年轻人,自称“码农”、“IT民工”。客观地说,他们不用日晒雨淋,受过高等教育,月薪从数千至数万不等,绝非真正的农民和农民工可比。但这种比喻式自称,还是流露出这个群体或多或少的不满与焦虑。

宅男,则是针对日常生活(或者叫消费)状况的身份标签。

中文里“宅”的新解释,源于日本文化中的“御宅族”但又已经被误解、歪曲和引申。“御宅族”本来是指那些沉迷与精通某些亚文化、尤其是动漫游戏(ACG)的爱好者们。但中国大众心目中或媒体描述中的“宅男”“宅女”形象,首要特征是足不出户、不擅社交、不喜热闹。

更具体些,关于宅男的刻板印象大致如下:整天趴在电脑前,迷恋漫画、动画、游戏及网上娱乐,喜欢高科技电子产品,不修边幅,与人交流缺乏技巧,有无数关于女人的幻想但没有女朋友……不难发现,这些特征都是与如何消费、如何度过闲暇时间直接相关。

当然,分配与生产的状态,会影响到消费休闲方式。比如,学生、IT技术从业者、办公室文员、自由撰稿人等职业群体,和演员、高管、官员、职业运动员、销售等职业群体相比,前者中“宅”的比例就要高得多;对于农民和农民工群体,“宅”只是一种难得的奢侈。

“屌丝”一词,看上去就散发着粗俗的气息,令人闻之“虎躯一震”。但这似乎不妨碍它在2011年度走红互联网。

据考证,“屌丝”来自百度贴吧“雷霆三巨头吧”与“李毅吧”(简称D8)之间的“江湖恩怨”。说起D8,那简直是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一朵奇葩,此处暂且按下不表——简言之两个贴吧的网友时常对骂互嘲,鉴于D8会员头衔为“毅丝不挂”(简称毅丝或14),经常与其对骂的“雷霆三巨头吧”吧友想出了“屌丝”这么一个“恶毒”的蔑称。孰料D8的14们爱好自嘲与“自黑”,欣然笑纳了它,还开始竞相“比惨”,比谁更“矮丑穷”……

直到此时,“屌丝”仍然是小群体内的一句“黑话”。

那么,为什么它后来在各大论坛、微博、社交网站中广为流行?为什么很多根本不知道D8为何物的人也开始自称“屌丝”?

凤凰网曾做了一个专题,其中是这样描绘“屌丝”的行为与心理的:

“……多指年轻男性,他们出身卑微,他们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他们爱网游、爱贴吧、爱‘女神’也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想做而不敢做;他们内心虚荣,却又不屑‘高富帅’而故作清高;他们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他们是善良的,他们也是懦弱的。”

“总之……他们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他们也渴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或许自嘲和“比惨”确有减轻生活压力、宣泄抑郁情绪的作用,而群体性的自嘲和“比惨”更让人在从众的行为中逃离孤独的感觉,获得认同感。粗俗的玩笑也是一种有效的娱乐方式。这部分解释了“屌丝”一词的走红原因。

所以,“屌丝”的参照物是“高富帅”——内心渴望但无法实现的财富与性能力,欲望指向是“女神”(无法实现时则贬为“黑木耳”)——想象中极完美或淫荡的女性形象,工作状态是“搬砖”——辛苦、无价值而低回报,文风语气是百无禁忌重口味——张嘴“屌爆”闭嘴“苦逼”。

或许“屌丝”与1990年代王朔那代作家笔下的“顽主”、“我是流氓我怕谁”在精神气质上有部分相似之处,例如继承了后者的迷茫、自嘲、粗俗、放纵;但更多的是差异,“顽主”和“流氓”们是大院里打出来的“红二代”,四九城里的“太子党”,在改革开放大潮成了“倒爷”,从不缺乏随便的性关系,而“屌丝”呢?他们自认社会地位低下,恰是由于没有背景,没有钱,找不到妹纸做女朋友。

相比“卢瑟”或“宅男”,“屌丝”这个身份标签融合了生产、分配、消费与性等多个层面上的特征,同时具备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维度的分析价值。

就算很多人不愿使用这个看起来低俗的名词,但难以否认的是它所标签的人群在当今社会中的相当普遍存在。

好吧,让我说回《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这本书。是它让我联想到上述这些名词,或者说文化现象。

无论是否存在“高科技无产阶级”,信息与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直在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

受到影响的,不仅是作为消费者,我们如何休闲、娱乐、花钱;还有作为生产者,我们如何劳动和被分配。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自己和身边人的生存状态,去感受和理解社会的变迁。

我们不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试图与他人交流。信息与传播科技也大大增强了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无数新概念、新词语被创造和表述,但只有那些最让人共鸣、搔到大众心理痒处的,才有机会大规模、长时间流行。

从卢瑟、宅男到屌丝,这些身份标签,或者说身份认同,折射出近十年内中国社会的某些人群的生存状态。而它们的先后出现以及彼此细微差异,也颇耐人寻味。

那些常常自称“卢瑟”或“屌丝”的人,是在表达对生存状态的不满。但他们在中国社会里其实远不是最穷的、最累的人,后者在互联网上几乎是缺席的,当然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乌苏拉·胡斯. 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真实世界里的虚拟工作. 任海龙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

本文发表于何威的网易科技专栏《网众爱数媒》。原文链接为:http://tech.163.com/12/0319/02/7SU5LD4500094M0K.html

分类
读书 媒介|传播

一炮打响——《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十期放出

在我家乡的方言中,数字“10”也被称为“一炮”。尽管现在即便在家乡,这么说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但我仍然觉得这种说法挺神气的。听听: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一炮期,嗯,蛮好,要得。

这期是勤奋的萧秋水做责编,我做了部分后期排版工作。放出刚刚一天多点儿,在新浪爱问的下载已经超过1000次。下载地址是: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576737.html 。

另外一大喜讯是: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的app已经登陆appstore,http://t.cn/zOxSofS,目前里面已有第九期,第十期很快也会放到上面。感谢 @herock 的技术帮助!

下面是秋水写的刊首语:

做编辑的好处是,需要逐句阅读所有文章,不认真不行。必须承认,这是理解文章内容最好的方式。我研究快速阅读,通常是跑得太快,有机会慢下来这样阅读,也是一件好事。不能因为会跑了,就忘了怎么走路。

第十期阅读报告,跨越两个年度(从2011到2012)、五个节日(2011年圣诞、元旦、春节、情人节、元宵节),普天同庆有忙有闲的欢乐时光,不能没有书香,编辑和撰稿人们不辍笔耕,成果斐然,本期共有15篇书评、一篇译稿,鉴于中国人的平均阅读书籍数在国际上还居于后列,所以,虽然可能加重了读者负担,但也让我们一起为中国避免陷入低智商社会而努力吧——别因为一顶大帽子压下来就愁眉苦脸,阅读,终究来说还是令人愉悦的体验。

相信不少人都有到麦当劳上厕所的经历,有没有想过这背后的信任问题呢?胡澈读《信任代理》的感悟,也许会让我们都思考一下在网络中的角色;黠之大者的《计算机传播学:宣言与版图》不是针对一本书而言,而是一个书系,看着这些书的列表,立生“人生苦短”之感,然后立即浮起的念头就是“赶紧读书”。秋叶延续一贯的批判风格,这次,他把矛头对准了乔布斯,假如乔布斯活到一百岁,世界将会怎样?乔布斯将会怎样?果粉将会怎样?在传播界鼎鼎大名的麦克卢汉,除了“媒介即讯息”还有哪些奇谈怪论?李策告诉你。

很多人都梦想“数钱数到手抽筋”,但有钱真的是好?魏武挥读《十亿美金的教训》告诉你一个有可能价值十亿美金的结论。众所周知的,网上的辩论此起彼伏,有一场著名的辩论到现在还没结束,关于网络民主辩论,周逵问:“我们又该如何在众声喧哗中艰难地寻找新的共识呢?”

……

15篇文章,一系列好书,展卷,是人生,是社会,是解惑,是指引,阅读,异彩纷呈,摄人心魄,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

最后,献上过往各期下载地址:

分类
读书

储安平及《英国采风录》

因看费孝通《重访英伦》而由丛书目录看到储安平的《英国采风录》,通过校图书馆找到电子书,下载一阅。

储于40年代初期战乱年代在湖南凭记忆与印象写作此书,身边全无参考书,然通篇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显见脑中早有准备,胸中自有丘壑,读书都能进入记忆,令人叹服。书之结构清晰合理,每章涵盖一个重要话题,组合起来便是对英国政治文化概貌的全面描述。最重要的君主立宪制,剖开成为对君主的介绍与对国会的介绍,描述与断言中夹杂大量生动材料,或是历史掌故,或是亲身经历,令人有历历在目之感。对英国人种的介绍要言不烦,缓缓道来,漫长历史赫然眼前——谁征服了谁,谁又被本土同化,谁有影响,影响在何处。最后对英国社会文化的介绍趣味盎然,细节频出。

读后,一则佩服作者的洞察力,留学英国仅两年,便能看清其体制运转规律,背后必然有大量前期思考为铺垫。二则佩服作者的文笔,简洁明快,生动活泼,易读易懂,不像当下的很多书籍——宏大、各种引文注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三则惊叹英国社会竟然数十年如一日,储笔下的政治体制与人民文化习惯,与我们在英国访问时所体会到的似无差别,人民依旧爱君主也爱自由,爱宅居爱独立。四则从历史中找到英国国民性的根源,英国人如何形成崇尚不流血的斗争、喜爱渐进的改革、热爱家庭,务实等的态度。

因喜这本小书,突然想起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中有单独写储安平的一章。年岁虚长,而记忆渐衰,以孕傻或产傻为借口甚至难以说服自己……《往事》曾从头至尾读过两遍,记得次次有感触。但这次翻出储安平那章,却仿佛从未读过,一切新鲜。文中所有细节都丰富着《重访英伦》背后的那个文人——这个是个有抱负有才华有能力的报人,更是一个有志于向共产党谏言的民主党派,而他在政治上的天真,或者是另一些人政治上的狡猾与老谋深算,却让他在本欲展翅高飞之际从天一头栽落。能写出《重访英伦》这等好书的作者,被打成右派后只落得在家养羊挤奶,混日子等死,怎不叫人扼腕叹息。如果人尽其用,储可以发挥多大的能量!但在第一讲究政治正确性的时代,他的遭遇绝非偶然。再想想最后只好将精力放在对织物的研究身上的沈从文罢!

储之最后所终尚不明确,如果如章在书中所说,他隐居在美国某小镇,那既是幸事——他终于保全了性命,也是不幸——姜子牙永无出山机会。这个结局比投水而亡要令人安慰些,而他的才华却是在打成右派的那一天,就再也没有绽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