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表达自由 新媒介 时代

温度的杯具

周五那天我的台式机又莫名其妙地自己关机了。根据经验,我猜大约是CPU温度过高导致的。为此我打开机箱清除了CPU风扇和系统风扇的灰尘,然后开着机箱裸奔。

由于看CPU温度只能重启后按DEL进系统设置查看,我想找找有没有什么软件可以在win7下随时查看CPU温度。于是google之。

“CPU 温度 软件”——返回了我熟悉的空白页面。

F(嘀——) U, GFW! F(嘀——) U, (嘀——)部!

自从Google离了中国,“胡萝卜”、“温度”、“学习”就都成为无法搜索的关键词,当时我也测试过,并且以为它将是写在历史上的一大笑柄。但是当那堵墙突然出现在眼前,还是难免有眼冒金星的感觉。想不到过了个把月了,中国人民还是没法烹调胡萝卜,查个气温,或者学习一下雷锋。

为什么不用百度?

我用了。“CPU 温度 软件”——结果汇报如下:

第一页里一共12条搜索结果,其中第1条和第12条是“推广链接”也就是赞助商花钱买的广告。第2条、第4条、第6条、第9条、第11条,都来自“百度知道”,分别是2006、2007、2008、2007年的页面。剩下的第3、5、7、8、10条搜索结果,所指向的页面,张贴时间分别为2006、2008、2006、2003、2002年。

总结一下:这次搜索的结果,在第一页中,除了付费广告之外,50%来自百度知道,100%页面已经超过2年时间。其中直接提供下载链接的有两个页面,一个是中关村在线,提供的是2006年的软件下载;一个是没有听说过的软件下载站,PR只有3,网站的favicon图标居然是盗用的foobar2000软件图标,有点山寨,不敢下载它的软件。

百度,叫我如何信赖你?

后来我翻墙上了Google,搜索结果靠谱多了。但心里有点儿悲愤。

后来我去睡觉了,醒来之后觉得情绪稳定,对生活影响不大。

再后来,我听说Google刚开通了ssl搜索服务,于是赶快去围观了传说中的https://www.google.com。果然好犀利。仍以“CPU 温度 软件”为关键词搜索,结果如下图,是不是比百度的结果强多了?

这是google在前进路上的一小步,却不是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网民的一小步。我们只是被救济了。我们仍被圈在墙内,经常吃瘪,空气稀薄,但我们仍满怀希望,努力学习和创新,为的是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分类
表达自由 媒介|传播

三鹿奶粉危机事件:一种传播腐败?[转载]

转载按语:下面这篇文章,就是ohmymedia昨天《无人负责》一文中提到的,被所在BSP删除的那篇文章。现由原作者授权,发表在此,大家也正好可以一起评断,文中究竟何处触犯了“上级监管部门”的法眼?

三鹿奶粉危机事件:一种传播腐败?

作者:今日 载于http://today2100.blogbus.com/

  近日,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疑为有害物三聚氰胺污染)的不断曝光,一个真相开始被网民慢慢挖掘出来。一句新的流行语应运而生:“关我鸟事,我是来退奶粉的!”

  根据对互联网信息的查证可知,在2004年安徽阜阳奶粉“大头娃”事件中,三鹿集团的奶粉就被当地一家报纸披露为不合格产品排名第32位。为此,三鹿的公关公司通过努力运作将这一危机渡过,这一次是有惊无险,因为那个排名结果似乎为“误报”。
  一年一变天,更何况互联网上的四年。9月11日开始,三鹿婴儿配方奶粉疑似导致“肾结石”的新闻发布后,这次看来在劫难逃;尤其是此后人们开始怀疑三鹿要将此危机转嫁给两位已被捕的不法奶农后,作为事主的三鹿更加速了走向被舆论判决的“死刑”,至少也是无期徒刑--想东山再起,恐遥遥无期。

  在信息自由的互联网上,这一次民间力量又继众多网络事件后显现出巨大的威力。有网民发文《惊爆:一封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似乎挖掘出一份千真万确的公关策划书。其内容大体是这次事件中,因北京奥运期间政府对报道中国食品负面新闻的控制,早已于6月中旬后就暴露出的三鹿奶粉问题暂时波澜不惊。为此,公关公司建议奥运后要立即着手将问题扼杀于摇篮。
  从这篇转载的信中可见,这家广告公关公司给出的三大危机处理策略中,除了给所有受害消费者以“封口费”以保持其两年内不提及此事件、搜集竞争对手产品负面信息以防意外打击以外,另一重要谋略是“与‘百度’搜索引擎媒体合作,拿到新闻话语权”。
  一个市场化企业在其日常公关运作中提到“新闻话语权”--信息流动的命根,这对善良而不谙暗箱操作的中国消费者来说,个中真相是何等的恐怖。在这封署名为“北京涛澜通略国际广告有限公司三鹿服务小组”、时间为8月11日的建议信中称:现有蒙牛、伊利、汇源等企业,给予百度以一个自然年度500万元的广告投放即可在百度上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通过百度难以搜索到广告企业的负面讯息。信中更强烈建议,在“肾结石”事件还未大肆曝光的特殊时期,应尽快与百度签订300万(保护政策最低费用)的框架协议,这样,小网站有关三鹿的恶意报道均可被删除,再加上其他公关努力,此事件即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果这封信内容属实,相信各位看官会深感“很黑很社会”。笔者曾经执教过数年的公共关系课程,看了此信后深感惭愧--因为这家广告策划公司实在是太“强”了,他们可以将蕴含社会美好理想的公共关系事业玩弄于股掌之间,将公共关系变成万恶的走后门庸俗关系。
  事实上,一些广告企业所从事的公共关系即为走歪门邪道,霸占媒体资源、垄断公共空间、破坏社会公平,使公关策划纯粹兑变为简单的有利于己的新闻事件策划,而远非一种职业的理想与态度。今日,三鹿公司方面又暴出有害奶粉系不法奶农掺三聚氰胺的说法,迅即遭到广泛质疑。纸包不住火,若真是委过于人,实乃公共关系之大忌。

  本人更关注的是重大事件中社会信息的流动与控制的变化。此事后,为力求与三鹿划清界线,百度与阿里巴巴发生论争,前者抗议说,网友们所转载的“三鹿奶粉危机扯出百度原是最大网络黑社会”一文,最初来源于阿里巴巴。尽管百度申称在事件暴光前三鹿两度向其接洽要求提供有偿新闻公关保护时即断然拒绝过,但是否如此已然不重要,因为普通百姓根本无法知晓真相;相反,从情绪性心理来说,如此开脱的客观的社会反应必是被认为越描越黑。
  理论上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百度真的曾与三鹿达成“公关”合作,那么上面那句话可以改为“很黑很百度”?当然,将“百度”换成任何一个对信息进行网关控制的机构也是成立的。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实际上,百度搜索数年前推出“竞价排名”服务时就受到广泛争议,本人服务过的一间公司即曾为百度竞价客户,但本人不以为然--谁出的钱多谁就可以登上关键词搜索的首位,这种给钱就干的活,高明不到哪儿去。这也是一种公关公司所玩弄的词眼--“新闻保护”或“新闻话语权”。相对来说,也是一种反向封锁,在人为控制机制下你“没钱”即意味着没知名度。如果搜索企业内部真有这种所谓的大客户保护服务,就无异于互联网上的“有偿(无)新闻”。这是什么逻辑?当然是金钱逻辑;这是什么行径,当然是强盗劫路行径。

  可以稍作对比试验。13日,通过谷歌搜索“惊爆:一封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结果返回7460项;而以百度搜索,则仅有71项。两两对比,是一种偶然么?
  20日,再次对比两大搜索的同一关键词结果:谷歌为9910项,百度为225项。相差之巨,难道是两者机器算法的不同么?

  上述公关信中说,“百度作为搜索引擎,是所有网站的集结地,也是大部分消费者获取搜索信息的主要阵地,对三鹿来说将是公关环节的重量级媒体。”对需要垄断而不是开放信息源的所谓“危机公关”来说,这真是一语中的。
  在网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垄断信息传播,而广告公关企业的如此公关,也必将加速推进他们所服务的企业于万劫不复之地。
  其实,一个民族企业和品牌的成功何其不易,但家大业大,是不是就表明自己在企业文化和价值方面真的成熟了呢?基本的一条,是不是对人作为人的尊严真的足够尊重了呢?我们的企业家们不应该警醒么?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种新闻封锁,或按利益区别对待信息的流动,提醒人们不要天真地忘记在互联网上仍然充满大大小小的网关控制,提醒人们互联网信息的商业机制对信息自由、公平流动的危害性。在多元的互联网上,一部分利益集团重新控制了社会信息传播权,而权力过渡集中,必然导致一种新的传播腐败,进而无理破坏网民的知情权。

本文参考资料:
公关信:http://forum.taobao.com/forum-1/show_thread—-18217871-.htm?ad_id=&am_id=&cm_id=&pm_id=

分类
表达自由 媒介|传播 新媒介 时代

与时俱进的SEO:Search Engine Omission?

如今的互联网、新闻或者公关从业者,如果不知道SEO,大概不能算称职。所谓SEO,即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即搜索引擎优化,外行如我的理解,就是通过网站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通过关键字分布、增加内部链接和反向链接、竞价排名等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提高在各大搜索引擎的排名,给网站带来更多流量。——但现在看来,SEO还有必要增加新的涵义:SEO=Search Engine Omission

怎么理解呢?Omission对应的中文意思大约是“忽略、疏忽、省略、删除、遗漏、排除”,也就是说,让搜索引擎有意无意地忽略、删除某些信息,从而达到减少某些网页被大众看到的目的。什么,谁要干这种无聊的事?请看下面生动鲜活的例子:

sina2

这张屏幕截图,来自新浪网:《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公布》。请仔细看,文中所有“伊利”二字中间都存在空格一枚,变成了“伊 利”。这则新闻全文转载自央视新闻联播,如果我们对比新浪的这个网页和新华网、央视网、搜狐、网易等其他网站的同一则新闻(请自行搜索查证),会发现正文几乎一字不差,除了这几个空格。

无独有偶,腾讯网转载的同一则新闻,“伊利”也都变成了“伊 利”。截图如下:

qq1

当然,新浪网的其他报道中也出现了从“伊利”到“伊 利”的神奇大变身,顺手搜出三个,一并立此存照(点击看大图):

sina1 sina3 sina4

2008/09/19 update:如果你发现新浪网的部分新闻正文中,“伊利”仍然是“伊利”,请你在页面空白处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查看页面源代码”——你很可能会发现,“伊利”在源代码中变成了“伊<!>利”。这个花招更加隐蔽!实例如新浪的这个网页,其源代码部分截图如下(感谢solidot.org,以及hax网友的留言提醒):

sinasource

让我们用左脚无名趾稍稍分析一下:第一,完全相同的新闻正文内容,只有新浪网和腾讯网上出现了奇妙的空格,源网站和其他转载网站上则没有空格;第二,这空格不偏不倚,只出现在伊和利二字之间,并且没有漏过一个“伊利”组合;第三,不止一篇新闻中的“伊利”都以“伊 利”的形式出现。——因此,这是人为干预的结果而非巧合或排版错误。

这种干预的后果是什么?见多识广的中国网民很清楚。当我们在论坛发贴或BLOG发文时,常常主动地采用“民 主”、“共+产+党”、“西-藏”的形式,人眼可识别而机器不易识别,避免被程序自动过滤或被“盾”的命运。而新浪网和腾讯网的编辑们显然不会认为“伊利”是敏感词,但他们联想到的是,一旦你把“伊利”写成“伊 利”,网民们就不能再通过搜索“伊利”这一关键词找到这个网页了。

新浪和腾讯收了伊利多少公关费,或,广告费?这种行为,既没有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可言,从其效果来看,又幼稚愚蠢得可笑。

伊利更愚蠢。或许这场巨大灾难已经让它变成热锅上的蚂蚁,连这种小儿科的伎俩也慌不择路地用上了。伊利的公关同学们,首先呢,你们搞定新浪腾讯,但还有七八个大门户和新闻网站,还有上百垂直门户和大论坛,还有千万blog,还有在SNS中奔走相告的上亿网民。其次,新浪腾讯欺负你们土鳖,玩你们呢——一来他们干活不认真,有部分网页还没帮你们技术处理成伊空格利;二来他们完全有更有效的手段,比如修改robot.txt禁止搜索引擎蜘蛛来爬相应网页,但却用了这种原始笨拙的方式。

以上是SEO(Omission)的一个例子。当然,对于财大气粗、习惯暴力征服的主儿,他们会说,搞什么搜索引擎优化,老子出钱买你们的竞价排名!在现在的语境下,那就对应着,大爷我直接砸钱给搜索引擎,直到把负面新闻给砸没了。这就是高端玩法:“搜索引擎删除”,或曰“新闻公关保护”。

本质上,搜索引擎Omission仍然和搜索引擎优化一致:通过技术/经济/政治等手段,操纵搜索结果,进而优化自己在社会公众面前呈现的结果,优化自己的形象。

都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这次已经是灾难,搜索引擎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紧急状态下,这一招数无法施展。但在非紧急状态、非举国关注但却同样关乎民生的其他事件上呢?百度能不能、敢不敢承认自己,从来没收钱去做“搜索引擎删除”?江湖传闻中的“三鹿危机公关方案”(见本文后附录),迄今无法证实其真伪,但它无疑是一记警钟。百度脏不脏?Search Engine Omission是否有效?天知,地知,百度知,业内人士知。

至于此后百度阿里巴巴之间爆发的一场口水大战,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附录:转载《三鹿集团公关解决方案建议》全文及图片

分类
表达自由 时代

如此和谐

今天在百度上搜“家乐福”,发现这个名词居然变成了被屏蔽的关键词。互联网上的海量相关信息就此成为“可能涉及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被“不予显示”。截屏如下:

baidu-ban-carrefore

在google.cn上搜索“家乐福”,显示一行信息:“无法访问您所搜索的信息,请返回 google.cn 查询其它信息”。

在google.com上搜索“家乐福”,返回超过600万条结果。

上峰密令,还是自我审查?看起来似乎很明显。中国的网络管理/新闻管理/宣传管理部门,似乎并没有在西藏事件中得到任何经验教训,仍然认为屏蔽堵截,便可营造和谐盛世,天下大同。而不论你是“爱国者”还是“爱国贼”,都不被视作可以信任、可以有足够判断力和理性的公民。你只是群氓的一分子。

2008/04/27 update: 现在通过baidu.com搜索“家乐福”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Carrefour on Baidu

事实上如本文某条留言中所说,只要你搜索“家乐福超市”,超过600万条结果就都显示出来。这似乎更加明确地显示,这是行政命令的结果。

2008/05/03 update: 通过“北京市网监处很强很暴力”一文,找到来自《京华时报》的报道,摘抄如下:

搜索引擎搜不到“家乐福”
网监处解释称将其屏蔽 因其相关信息可能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记者: 夏命群 | 时间: 2008-04-30

本报讯 (记者夏命群)昨天,有网友报料称,baidu、google、soso、sogou、yahoo五大搜索引擎都无法查找到家乐福的相关消息,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值班人员解释称,家乐福相关信息大量涉及中法关系、“藏独”等字样,可能存在涉及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所以被屏蔽了。

记者在baidu搜索网站上输入“家乐福”字样,但不管是中英文网页还是相关资讯均弹出“搜索结果可能涉及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未予显示。 ” 随后记者又在google、soso、sogou、yahoo等大型搜索网站上输入“家乐福”字样,结果均是“无法访问您所搜索的信息”或者“您输入的关键词可能涉及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等。这与此前上万条“家乐福”搜索结果大相径庭。

baidu、google、sogou公司客服人员均表示,他们这两天也接到许多此类问题的反映,自己试了一遍后发现在大型搜索网站上也搜不到任何关于“家乐福”信息。对于“家乐福”被屏蔽的原因,他们均表示并不知情。

记者随后致电市公安局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处,值班人员称,“家乐福”最近成了热门词汇,相关信息大量涉及中法关系、“藏独”等字样,可能存在涉及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所以被屏蔽了。

家乐福北方区总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前两天已经知道了被屏蔽的消息,建议有需求的消费者到商场内去看海报或者电话询问具体信息。

耐人寻味的是各搜索公司对此事的缄口不认,和网监处的“敢做敢当”。不过从事情后来的发展看,倒更像是fengnh在“北京市网监处很强很暴力”一文中所评论的“现代版掩耳盗铃故事”:

更荒唐的是,人民网、新浪、网易、搜狐、QQ等多家网站,先后转载了京华时报4月30日的那则报道,这些网站的相关页面随后纷纷被删除(详情见百度新闻搜索记录,这个记录上的人民网、新浪等页面已不复存在),看来,北京市网监处既想控制网络舆论,又不想落下痕迹,授人以柄,成为众矢之的。

好一个现代版掩耳盗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