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历

巴黎·凡尔赛之行(下)

要将半年多以前的时光重现在指尖对键盘的敲打中,并非易事。从去年写到今年,这篇情绪文风完全不连贯的凡尔赛游记,将以惊艳的世外桃源——玛丽皇后农庄为华丽终章。为了已经公诸于众的“”与“”,咬牙写下去吧——希望令你心向往之。

从玛丽皇后居住的小侬宫出来,绕过爱神小亭,沿林间小径漫步。在树林深处小溪中,竟然发现一只真正的天鹅。

DSCF0809

DSCF0804

高大的林木正值开花时节,微风一起,从树梢洒落的细小花瓣如牛毛细雨,衬着蓝天碧草,有几分梦幻感觉。曲径通幽,突然看见一片金黄麦浪,麦浪的那端,就是我们寻访的农庄。

分类
游历

巴黎·凡尔赛之行(中)

书接上回,话说凡尔赛的宫殿其实并不如园林那么美妙。更何况宫殿需花钱买票,园林却是免费而自由的——double free!园内有长达数公里的十字湖可以泛舟,有无尽的绿茵和小径可以慢跑,而且完全对自行车开放。

凡尔赛宫园林

巴黎人的爱运动,短短几天内我们便一再亲身体验。在埃菲尔铁塔下、香榭丽舍大道上、杜乐丽花园或是凡尔赛园林内,处处可见戴着耳机、身着短打的巴黎人在流汗奔跑。在这奔跑之间,自有几分从容,几分骄傲:只有你们游客才会为这千年的历史与迷离的文化驻足赞叹,而我们巴黎人只是生活在其间,享受在其间——因巴黎人的激励,我们回北京后天天去圆明园跑步:)

凡尔赛园林里的跑步者

凡尔赛园林里的跑步者

便是游客,也可租用园内自行车,享受清风拂面的骑行乐趣。

凡尔赛骑行游客

最爱的还是下面这张照片,似乎是母亲和两个女儿,快乐的背影。

凡尔赛骑行游客

在结束那日的宫殿之旅后,中午时分我们在烈阳下开始暴走。后来在google map上粗略测量,这天差不多走了20公里——不过很值得。大小侬宫,还有世外桃源一般的玛丽·安托奈特农庄,永远是美好愉快的回忆!下面多贴图,少说话:

分类
游历

巴黎·凡尔赛之行(上)

墨同学连篇累牍图文并茂地叙述着自己的法国(近日已升级为欧洲)各地考察生涯,让人读得心动,不由在伦敦的雨夜里开始回忆法国盛夏的阳光。说到阳光,一定不会忘记的就是那天的凡尔赛之行。

关键词:皇家 阳光 园林 暴走

从巴黎前往凡尔赛宫可以通过地铁换乘解决问题,若想看看沿途风光,推荐地铁和巴士的组合。七月底的巴黎昼夜温差较大,清晨能让人瑟瑟发抖,但投过纯净空气射下的正午阳光,又足以让皮肤灼热,黑色素沉积。我们就是在这一日的暴走中晒到脱皮加脱水。

我以为单从宫殿和藏品而言,凡尔赛宫的魅力和卢浮宫相去甚远,然而值得欣赏不可不看的,却是它的园林。

走过那片沙砾地,走上一道斜坡,进入凡尔赛宫的怀抱,沉积着历史的雕像和带着庄严字样门头的建筑,帮助你酝酿对这法国皇宫的三分敬仰。记得在进门处的信息台拿免费地图,还可以租语音导览。地图和语音都有中文版。

凡尔赛宫入口

DSCF0621

DSCF0632

凡尔赛宫里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与装潢,极尽奢华之能事,初看还有赞叹,再看便觉乏味,仿佛中国皇宫里的金碧辉煌龙飞凤舞,繁华锦绣下透着腐朽气息。据说满清宫廷确实也颇喜好巴洛克之风。

DSCF0647

分类
游历

夜·巴黎

7月20日21时12分,人们沐浴夕阳,漫步在杜乐丽花园。巴黎的夜即将驾着金色的薄暮降临。

DSCF1062

透过喷泉迷离的水雾,协和广场的方尖碑,香榭丽舍大道的凯旋门似乎都近在咫尺,甚至连数十里外的“新凯旋门”也影影绰绰,仿佛步行可达。

DSCF1074

DSCF1077

小心被你的眼睛欺骗。走到协和广场时夕阳已经滑落了地平线,天际有玫红晚霞。周身遍布楔形文字的古埃及方尖碑漠然矗立,自有一股跨越三千年的沧桑与秩序之美。天边一弯新月,若有若无中。

DSCF1099

站在方尖碑正面,游人们或许在眺望整饬秀美的杜乐丽花园和远方器宇轩昂的卢浮宫,或许仰起面孔惊叹方尖碑之美,又或许往另一个方向打量盛名在外的香街以及巍峨的凯旋门——就在张望之间,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脚下那不起眼的一块铜版。如你所见,此地曾名“革命广场”,1793年,法王路易十六及玛丽·安托奈特皇后就在这里被著名的“黑寡妇”断头台斩下头颅。

DSCF1116

22时左右我们从协和广场出发,香街两侧其实有幽静的林荫人行大道和大片草坪,只在接近凯旋门的一两公里变成一条繁华的商业步行街。第一次瞥见凯旋门,为其恢宏气度赞叹,但此时已是23时,害怕赶不上末班地铁,只好匆匆离去。以下照片来自另一天夜里的拜访,夜风中,法兰西的三色旗猎猎飞扬。

DSCF1458

DSCF1470

DSCF1463

DSCF1454

而攀上凯旋门的平顶,眺望往四周放射的12条大道和巴黎夜景,亦是不可错过之事。

DSCF1471

既然已经“蒙太奇”,干脆将另几次塞纳河畔夜间散步的照片搅到一起。不时从河面驶过的游船,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灯光将西岱岛沿岸的房屋照得通明透亮。

DSCF0610

夜晚十点,圣路易斯岛正是华灯初上,Cafe家家客满,笑语喧哗。下一张则是圣路易斯岛上赫赫有名的Beithillon冰淇淋店分店。店员郑重推荐的巧克力口味果然黑浓到化不开。白天来可是要排队的哦。

DSCF0608

DSCF0607

夜渐深,空气中微微荡漾香水和烟草的气味,还有悠扬的提琴和手风琴声,赛纳河边的人们仍三三两两,或坐或行,不忍归去。

赛纳河夜景2

分类
游历

巴黎书店掠影

DSCF2074

DSCF2089

既已谈到书店,顺便将走马看花过的巴黎另两家书店的照片一并秀出。

它们分别是Gibert & Jeune,以及Boulinier书店。它们在巴黎都拥有多家分店,我们只踩了踩在圣米歇尔广场附近的分店。Gibert & Jeune带着有些俗艳的鲜黄色门头,叫人老远就能一眼望见。而Boulinier则有大量二手书出售,价格也是便宜得可以,从0.2欧到1欧不等。当然两家书店里的时下畅销书籍就不会那样便宜,此外更有卡通漫画CD影碟等出售。书店也永远都顾客盈门。

短短几日停留间,发现巴黎人有良好阅读习惯。每日地铁通勤中,手执厚厚一卷专心捧读者大有人在,从时髦女郎、中年大叔到白发老者均有之。在一个物质生活富足发达到一定阶段的社会里,人们重新开始关怀自己的心灵,小说诗歌戏剧哲学便又重新杀回市场——或许,这只是来自中国的我就国情而生发的想象,其实在浪漫与哲思并重的法兰西,书籍从未真正远离普罗大众的生活?

巴黎人爱阅读,犹如爱阳光。塞纳河畔、咖啡馆中、街边花园……无不是可以开卷之处。或许这仍然只是身为游客的想象,但我还记得那日下午,卢浮宫西侧草地上读书的女子。下午三时,碧空澄澈,白云高远,阳光热辣。我们坐在柔软草地上,享受午餐和大半日暴走参观后难得的闲暇。不远处,她静静坐在那里读着什么,这边几个说说笑笑的赤膊日光浴者,那边七八个嬉戏追逐的南美少年,以及从她身后走过的荷枪实弹的警察,都无法令她分心四顾。杜乐丽花园的摩天轮无声转动,阵阵凉风拂过草面,这个午后她在那里读着,安静,专注,仿佛呼吸也停止。她读的是什么已不重要,只剩下“阅读”这一行为本身,凝成我记忆里一尊并不存在于现实中的雕塑。

DSCF1644

DSCF2077

分类
读书 游历

莎士比亚书局的美丽与疑案(下)

书接上回,为何这家门脸小小的书店如此知名,蜚声世界?

有道是“知之为知之,不知问google,被盾问百度”。不用半小时功夫,就能对“莎翁与同伴”的来龙去脉略知一二,方知其盛名与传奇。不过网上文章,颇有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以讹传讹,需要多方阅读,交叉考证。

话说一战末期,一名美利坚女文青Sylvia Beach怀抱对巴黎的怀恋(年少时生长于斯),在30岁那年(1917年)自普林斯顿来到此地,并于1919年在塞纳河左岸开设一家英文书店,专售英美文学书籍杂志。因与奥德翁街上另一家书店老板Adrienne Monnier惺惺相惜,Sylvia两年后将书店搬到Adrienne对门,一时间文人云集。店名正是Shakespeare and Company,此处“company”不作公司讲,而是指天下文学同好。

——观者注意,现存巴黎圣母院对岸的“莎士比亚书局”,事实上与Sylvia所开书店无任何直接关联,也不在同一地点,仅仅承袭店名。后文再叙为何如此。

回到Sylvia和她的巴黎文艺圈。一战后巴黎云集文艺精英,除去咖啡馆的高谈阔论,S&C这样一个可以借阅书刊、发表作品、交朋结友的所在自然吸引了不少名人前来。美国作家海明威、庞德、菲兹杰拉德、斯坦因,英国作家D.H.劳伦斯,俄国导演爱森斯坦等人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海明威的《流动的圣节》更是对Sylvia不吝称赞,写她“那么愉快,那么热情,那么亲切”,还有那一排排顶到天花板的书架和满架子的书。

令得S&C在文坛更添光辉的,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因Sylvia的鼎力支持才得以出版面世。遥想当年,《尤利西斯》因被英美当局宣称“妨害风化、不宜出版”而令出版商敬而远之的时候,正是乔伊斯常常在傍晚拜访S&C之时,或许就在暮色下的满架书间,Sylvia下定决心帮助这位忧愁的天才作家,而不顾可能惹上官司的风险。1922年厚达732页的《尤利西斯》问世,付梓之前它已通过S&C在文坛激起千层浪,因此一面市便被抢购一空,不断重印。但不知是否因为缺乏出版经验和商业头脑,据说(至少美国国家地理的巴黎分册如是说)这部经典名著的版税S&C没有拿到一分钱,而是落入另一家出版公司的腰包。又据说,乔伊斯个人的感谢方式,是将这部书的校对稿,送给了Sylvia。

二战爆发之后,纳粹占领巴黎,犹太裔的Sylvia放弃了美国使馆安排她回国的机会,与珍爱的书店、朋友和巴黎共患难。1941年某日,一名德国军官因Sylvia拒绝卖他一本乔伊斯的《芬尼根守灵夜》(Finnegans Wake),扬言次日将没收所有书籍。焦急的Sylvia与友人连夜将所有书籍搬离店面,甚至漆掉招牌店名,德军的确没抄走一本书,却带走了书店女主人。已经54岁的Sylvia在拘留所中度过了六个月,出狱后再也没有将书店重新开张,直到1962年离世,留下一本回忆录和这段传奇。

DSCF2160

光阴荏苒,转眼十余年。一位美利坚男文青George Whitman在40年代来到巴黎,后来用祖产买下赛纳河左岸一栋三层小楼——正是当今的“莎士比亚书局”所在地。说起这位乔治同学,亦是出身文艺世家,自称为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私生孙。1951年他开了一家英文二手书店,以法国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Mistral命名。也是乔治性情豪爽好客,渐渐这里也成为新一代文人骚客、垮掉派、波波份子、上路青年们的聚集地。亨利·米勒、艾伦·金斯堡、威廉·巴勒斯、詹姆斯·鲍德温、劳伦斯·弗林戈蒂等人曾生活与战斗在此处。劳伦斯后来去旧金山开了“城市之光”书店,而今S&C二楼房间门上尚贴有大张海报,不知是否为了纪念这段书友情谊。
DSCF2143

1964年莎翁诞辰400周年之际,乔治在Slyvia同意之后将书店正式更名为Shakespeare and Company。被继承的不仅仅是名字,更有老S&C的人文气息、浪漫情怀、乐善好施、醉心书籍和文化活动。数十年来,这里每周举办朗诵会和其他的文化活动,这家小小书店已经成为法国文化部认可的文化学院,所以在这里发表作品也不啻于进入文坛同侪的视野。
DSCF2152

更令人感动的是这里数十年如一日地免费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们。夜间背着包进入S&C,如果遇到年逾九旬的老乔治,他向你说的第一句话很可能就是:“今晚,你有地方睡吗?”然后递过房间钥匙。在二楼、三楼的书架间,散布十多张小床,曾经行走天下的主人深谙年轻人心比天高、囊中羞涩的处境,免费留宿每位来客。住在这里的除了背包客,还包括一些穷作家长期住在这里思考、写作或者闲晃,老乔治对他们的唯一要求是住宿期间每天拿出一、两小时帮忙整理店内堆积如山的书籍,另外长住的人应当交出一份生平自传,向其他人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据说这样的故事已经留下40000个。难怪老乔治也将自己的书店称为“风滚草旅店”:在风中翻卷奔腾的野草,在某一时刻来到这里又匆匆离去,散落天涯,却将某种回忆或情怀洒向世界。老乔治留在门头的箴言写道,善待每个陌生人,小心他们是乔装的天使。事实上,他当然不是为了贪图天使的报答或者害怕怠慢的报复,我想他是不愿错过接触全新心灵的每次机会、为世界培育文学激情的每个可能。
DSCF2146

DSCF2135

而今90多岁的老乔治已经退休,所以两次造访S&C的我们都无缘得见。接手书店的是他年仅20几岁的女儿:Sylvia Beach Whitman——是的,就是那个熟悉的名字。将近90年的岁月沧桑,从Sylvia到Sylvia,仿佛轮回一场。两个美国文青,为巴黎留下多少风流事迹,为世界带来多少文坛佳话和传世名篇,又岂是屈指可以数尽?
DSCF2138

DSCF2141

难怪,文青们不会忘怀这个名字,“莎翁与同伴”。莎翁只有一个,在英国,在中古;同伴却有无穷。如果你有机会去巴黎,不妨去那里造访,据说老乔治对中国人格外友善和热情。只是,我们何以为报?

p.s.豆瓣网的这个页面里有其他人的一些关于S&C的文章: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41516/

分类
游历

莎士比亚书局的美丽与疑案(上)

开在巴黎的英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局(Shakespeare&Company) 似乎是每本旅游书必然提到的经典,通常配一张黄色门头、绿色门脸的照片,门头挂着莎翁头像;它也似乎是文学青年乃至小资们前往巴黎时必然瞻仰的一处宝地。 于是匆匆忙忙记了点关于这家书店的鸡零狗碎与八卦信息,做功课时在以西岱岛为主的那片地图上圈出它的大致位置,列为我和M可以顺路瞄一眼的地方。

到达巴黎的当天我们就迫不及待要去西岱岛——巴黎的发源地与无可争议的中心,要去看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巴黎的象征。在旅馆落脚后我们匆匆忙忙 沐浴更衣买食物,匆匆忙忙坐地铁到St. Michael站。从某个出口出来,先迷失在小街巷中,兜了几个圈子终于远远看到巴黎圣母院著名的西侧立面,那挽了两个丫髻的模样。“莎士比亚书局就在巴 黎圣母院的正南边,河对面!”我想起这么一条信息,拉着M径直往那走去。

从河的南岸看去,塞纳河的宽度在巴黎圣母院的宏伟气势下显得完全不存在,仿佛伸手就可触及圣母院的墙壁。凝神片刻,转过身去,我先注意到一片花坛, 里面薰衣草兀自开放,野蜂缭绕,紫色云雾散发出若有若无的怡人清香。熟悉的薰衣草的味道点燃我的心情。透过薰衣草,看到退缩在马路后面的一间小小餐厅,顾 客们当街用餐,轻松愉快,沐浴着傍晚时分金色而柔和的阳光。再往东侧瞄一眼。嗯?黄色门头,绿色门脸,莎翁头像。得来全不费功夫!那就是莎士比亚书局了。

DSCF0540
(透过薰衣草可看到Cafe的“happy hours”招贴)

DSCF0541
(Cafe的东侧就是莎士比亚书局)

DSCF2120
(书局门头上有小小莎翁像,上面就是被绿树掩映鲜花围绕的二楼窗户)

漫步过去,先是注意到一只浑身油亮的黑猫在门口翘起尾巴走路,腻声轻叫。摸摸它的头,它全不拒绝,但也绝不表示出因此对你的亲近,仿佛忙碌的交际花 忙到没空理你,虽然它只是忙着要饭。然而一口伦敦口音英语的女店员很快把它从书店里抱出来放在地上,又将门合上。它决计要溜进去,但眼见着又很快被店员赶 了出来。店员唤着“kitty kitty”,将它支使到别处去。而当我进入店中转悠看书之际,黑猫突然出现,在浪漫小说码起的书堆上伸了个懒腰,在日光灯的照耀下磨磨爪子,踩踏着书们 无所事事。什么也不能阻挡一只猫咪的意志,这就是猫咪的脾性。我不由得笑了。

书店门口还有一座铁铸的饮水机,这些古老而漂亮的饮水机在巴黎街头伫立了漫长的岁月,无时无刻不在向干渴的路人提供洁净的饮水。从顶部落下的水柱溅 起小小水珠,发出悦耳的哗哗声。忍不住用手接住喝了几口,凉爽的饮水落肚,倍感舒畅。难以想象连公共靠椅都少有的北京街头有一天会出现这样的公共设施,即 使有,也会在肮脏的空气中令人不敢猝饮,或是被成群结队的大爷大妈们排着队拿大桶空瓶打走吧。

书店本身自然是相当有特色。书店有两间,似乎并没有小门打通这两间相邻的店。西侧的是新书店,不晓得有无法语书,但确实看到大量英文书;东侧的是古 旧书店,之所以如此推测,因为门头有“antiquarian books”的字样。东侧书店门头挂着更大幅的莎翁像,围绕莎翁头像的那四句话被我勉强翻做:“书籍不死,我们才有智慧可读、赞美可给,这样艺术永存。” 恕我不熟莎翁著述与典故,不晓得这些句子是出自他的诗还是剧本。

DSCF2157
(古旧书店门头)

DSCF0546
(古旧书店门口)

新书店的外面又放着几柜子二手书,敞开来供人随意翻阅,沿墙的旧旧的木头长条可以坐人。这一来,便延展了店内的空间。总觉得北京的书店,缺的就是那 可以一屁股坐下来不管不顾开始阅读的设施,或者说宽容度。我喜欢的那几家书店,关注文化与心灵的书也不算少,却总让人捧着书站得双脚发软;而号称鼓励免费 读书的“第三极”,前阵子去竟连小马扎都找不到了。

DSCF2117
(新书店门口的二手书和木头椅子)

进入书店,会觉得,盛名之下竟然是门脸如此狭小、书籍如此拥挤的二层小店,总感觉连门都被挤歪了似的。室内堆到墙顶、甚至有些地方堆着灰尘的书们, 与摩肩接踵的顾客们,营造了亲密无间的空间。在点着灯的昏暗室内翻阅这些书,像是身处饱读诗书的圣贤的私人图书室,顿时有无尽的求知欲。第一次去我只是随 便翻翻,就看到了诗集、哲学书、文学书,以及出于销售考虑的英文旅游书。第二次去,我累得走不动,靠在旁边维维安花园的铁栅栏小坐,发呆,看一名帅哥将自 行车仔细绑在书店门口的薰衣草花坛的栏杆上,进店看书。感谢M进去所拍的照片,充满有趣的细节,让我看后如同亲临。

这确实是一间拥挤而充满细节的书店,能否感觉到趣味,就全靠你在短暂逗留时间内的发现了。

DSCF2149

DSCF2147
拥挤的书架。

DSCF2130
通向二楼的楼梯。

DSCF2131
从楼梯上往下看,是低头看书顺便弹弹钢琴的顾客。钢琴上放了个字条,说:“请弹钢琴吧!”

DSCF2129
通往二楼拐角处的旧照片。

DSCF2132
二楼楼梯间摆放着一张不引人注目的安妮•弗兰克的照片。

DSCF2135
在书丛中,藏着一张狭小的床,店主老乔治乐意收留那些暂时没有居所的年轻人在此留宿。

DSCF2137
老乔治的好心在二楼门头有趣的标语上表露无疑:“勿要怠慢陌生人,小心他们是乔装打扮的天使。”

DSCF2143
二楼的这些年轻人,也不知道确切的身份是什么。

DSCF2158
美女店员一口流利的英国口音英语,在法国格外突出。

第一次来此只是随便走走,第二次来此是因为应邀拍些莎士比亚书局的照片。为何这家店有名到这种地步,连国内的杂志社都点名要它的照片呢?这不仅让我们好奇,也让我开始翻阅起资料……

(未完待续,请关注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