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听闻

如是我闻:9月23日温家宝接受CNN访谈

以下内容来自9月23日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Newsweek International)编辑Fareed Zakaria(感谢hanwei的提醒)对温家宝总理的采访,英文原文见CNN网站,中文译文来自译言网站(原译者文中有多处“权力”和“权利”的使用错误,我对应英文的power和right作了些更改)。

萨:我可以问您这样一个问题吗?一些美国和欧洲人特别是人权观察者说,中国在过去的几年里抑制人权;他们希望奥运会可以引领中国的开放,但是结果镇压却更严重了。对此您如何回应?

温:通过承办奥运会,中国实际上已经变得更加开放。任何不存偏见的人都将——哦,现在应该说是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在中国,自由言论和媒体自由报道是得到了承诺的。中国政府重视并保护人权。我们把这些吸收进了宪法,并在现实中认真贯彻执行。我想对于任何一个政府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它的人民能够享有宪法所赋予他们的全部权力权利。

这些权力权利包括生存权,自主权,和幸福生活的权利

我们不认为我们在人权问题上毫无问题。在某些地方和某些地区,这样的问题的确存在,我们的确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改进,我们想要我们国家的人权状况获得长足的进步。

Zakaria: May I ask you — some Americans and Europeans, particularly human rights observers, say that China has cracked down on human rights over the last few years, that they had been hoping that the Olympics would lead to an opening of China, but that it has, there has been more repression. How would you respond to that?

Wen Jiabao: By hosting the Olympic Games, China has actually become more open. Anyone without biases will see — have seen that. In the freedom of speech and the freedom in news media coverage are guaranteed in Chin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and protects, human rights. We have incorporated these lines into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and we also implement the stipulation in real earnest. I think for any government, what is most important, is to ensure that its people enjoy each and every right given to them by the constitution.

Including their right to survival, freedom and to pursue their happiness.

We don’t think that we are impeccable in terms of human rights. It is true that in some places and in some areas, we do have problems of this kind or that kind. Nonetheless, we are continuing to make efforts to make improvements, and we want to further improve human rights in our country.

萨:当我在中国的时候,在旅馆里,在电脑中键入“天安门广场”时遇到了防火墙,有些人把它称为“中国的网上长城”(Great Firewall of China)。您认为一个连自由的在互联网上搜索信息都做不到的社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进步的社会吗?

温:中国有超过2亿的互联网用户,而互联网自由被很多人所认可,甚至有些认可来自西方。但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中国,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一样,也有某种限制。这是为了安全,为了大局的稳定和绝大多数人的自由。

我还可以告诉你,在中国的互联网上,你也可以找到一些对政府持批判观点的网站。

正是通过阅读来自网上的这些批评意见,我们得以确定问题的所在,改进我们的工作。

我不认为一个体系或政府会害怕批评意见或观点。只有通过这些批评观点,我们才能进一步的改进我们的工作,取得更长足的进步。

我经常上网浏览了解形势。

萨:您最喜欢上什么网站?

温:我上过很多网站。

Zakaria: When I go to China and I’m in a hotel and I type in the words Tiananmen Square in my computer, I get a firewall, what some people call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Can you be an advanced society if you don’t have freedom of information to find out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Wen Jiabao: China now has over 200 million Internet users, and the freedom of Internet in China is recognized by many, even from the west. Nonetheless, to uphold state security, China, like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s also imposed some proper restrictions. That is for the safety, that is for the overall safety of the country and for the freedom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 can also tell you on the Internet in China, you can have access to a lot of postings that are quite critical about the government.

It is exactly through reading these critical opinions on the Internet that we try to locate problems and further improve our work.

I don’t think a system or a government should fear critical opinions or views. Only by heeding those critical views would it be possible for us to further improve our work and make further progress.

I frequently browse the Internet to learn about a situation.

Zakaria: What are your favorite sites?

Wen Jiabao: I’ve browsed a lot of Internet Web sites.

萨:很冒昧的问您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这里有一张摄于1989年的您的相片。从1989年事件的处理中您获得了怎样的教训?

温:我相信,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政治改革,因为我们的发展是世界范围内普遍的,我们的改革同样也该是普遍的。

我想你问题的核心其实是中国的民主。我相信当讨论中国的民主发展时,我们一般在三个领域讨论这项进程:

第一,我们需要改善选举体系,使得政府的权利权力真正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

第二,我们需要改善法制体系,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国家,我们需要独立公正的法制体系。

第三,政府应该接受群众监督,这将号召我们,号召我们增加政府内部事务的透明度,特别要接受新闻媒体和其他团体的监督。

另一个有关中国民主的重要方面在于,我们需要考虑中国国情,我们需要引进一种适应中国特点的体系,并且,是渐进式的引入这种体系。

Zakaria: I will take advantage of your kindness and ask you a question that man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onder about. There is a very famous photograph of you at Tiananmen square in 1989. What lesson did you take from your experiences in dealing with that problem in 1989?

Wen Jiabao: I believe that while moving ahead with economic reforms, we also need to advance political reforms, as our development is comprehensive in nature, our reform should also be comprehensive.

I think the core of your question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China. I believe when it com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China, we talk about progress to be made in three areas:

No. 1: We need to gradually improve the democratic election system so that state power will truly belong to the people and state power will be used to serve the people

No. 2: We need to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run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establish the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and we need to view an independent and just judicial system.

No. 3: Government should be subject to oversight by the people and that will ask us, call on us to increase transparency in government affairs and particularly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government to accept oversight by the news media and other parties.

There is also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that when it comes to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in China, we need to take into account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we need to introduce a system that suits China’s special features, and we need to introduce a gradual approach.

萨:人们说您在研究日本的民主体系,因为在日本同样是一党执政,但是民主依然存在。你期望在中国引入这样的民主吗?

温:我想世界上很多种民主,最重要的一点是民主的实质。

民主的实质是指,最终于民主而言,它是否可以代表民众的真正声音和切实利益。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我理解中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民主的体系。没有民主,就不是社会主义。

并且,这种意义下的民主首先应该保证人民民主选举,监察和作出决策的权利。

这样一种民主可以在强调自由和平等的环境中,使得人民得到全面的发展,

并且,这样的民主应该建立在健全的法制体系之下。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这就是我们要依法治国,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因。

Zakaria: People say you’re studying the Japanese system because there’s democracy but there’s only one party that seems to win the elections. Is that the kind of model you see for China?

Wen Jiabao: I think there are multiple forms of democracy in the world. What is important is the substance of democracy.

Which means that at the end of the day, what is important about democracy is that whether such form of democracy can really represent the calling and interest of the people.

Socialism as I understand it is a system of democracy. Without democracy, there is no socialism.

And such a democracy first and foremost should serve to ensure people’s right to democratic elections, oversight and decision making.

Such a democracy should also help people to fully develop themselves in an all-around way in an environment featuring freedom and equality.

And such a democracy should be based on a full-fledged legal system. Otherwise, there would be chaos. That’s why we need to run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ensure that everyone is equal under the law.

读后感:
1.我们不仅应该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
2.对CNN可以说的话,在中国媒体的报道中要砍掉2/3;你可以“自由地”anti-CNN,但你却没有了解总理对CNN和美国人说的话的权利。“宁与外人,不与家奴”?
3.不论是政治上、道德上或者智力上,这种对中国老百姓的不信任,都是一种歧视与侮辱。“中国人民的感情受到了伤害。”

分类
学术

冯象谈宪政

今夜清华法学院明理楼模拟法庭,冯象先生的讲座,座无虚席,去得晚了,只好去旁边教室搬来椅子,坐在走道上。候得片刻,冯先生翩然而至。衣着普通,面目和蔼,说话不紧不慢,如话家常,看似东拉西扯,但慢慢听来,始知逻辑贯通,微言大义,一如他的精彩文章。从具体问题开讲,从容跳脱,进入学理层面剖析;信手拈来典故小事,却能见微知著,非融会贯通、洞明世事者不能有此大家风范也。下文中讲座内容,都是我凭记忆的概括,难免有错漏曲解之处,仅作日后备忘。

讲座题目中提到“物权法”,可能很多人因此而来。殊不知冯先生只将之视作由头,层层迂回地谈起民主宪政之价值基础。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讲法制,大多数国家追求民主,然失败者多,成功者少。通常以为,民主宪政体制中相对成功的是如今少数欧美发达国家。显然,民主并不必然带来进步,但如何区分这样和那样的民主宪政制度?看似相差无几的制度,又何以成败得失各不相同?

冯先生言道,美国之民主宪政,超越其程序法规而更为基本的,一种解释是韦伯老先生经久不衰的命题,所谓“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关系,正因为此等浸润人心的伦理精神存在,才可能解释今日美国现状,它虽然充满(白人男性基督徒的)偏见,但多少年来却难以被事实证伪,迄今未有反例。

冯先生重点是以另一位政治哲学学者对雅典的研究,来给出另一种解释。如果说中国社会目前民主宪政条件尚不成熟,那么主要的缺陷在于缺少价值基础。那位学者概括了雅典民主传统中七个最重要价值,曰自由(尤其是保障少数人拒绝多数人暴政的自由)、和谐(公民团结)、法制(维护法律尊严,如苏格拉底以身相殉)、平等(难以客观实现但却需要作为原则来承认)、明断(相信平民智慧)、辩论(在不知道后果如何的情况下辩论,非专业人士亦有发言权)、教育(通识教育)。大体上,具备这些价值观的人堪称“雅典公民”,全社会有了大批“雅典公民”,才有了成熟的民主宪政基础。反过来说,某种民主或者宪政的模式并不必然保证实现社会进步的目标,所谓“正义”或者“良心”之类诉求也不能保证,上述价值基础才是更可信的保证。

演讲中提问:巴金的“忏悔”是否西方思想传统中的“忏悔”,以及具备像巴金这样高水准道德和良心的人多了是否就可以实现民主宪政。答案都是否定的。我对冯先生有关思路的理解是:一个因信仰而犯错的人,后来由于良心不安而说出过错,但却不能保证事情再发生一次自己就不会再错,因此他的“忏悔”并非因“认定”某些信仰或价值观后的“坦白”,他也不具备“雅典公民”的素质,不能成为实施民主宪政的理想个体。所以冯象认为,在文革中拒绝迫害燕京大学校长的老保姆倒堪称“雅典公民”,因为她“认定”了一些朴素的价值观且有明断。

讲座后提问,终有人忍不住:冯教授,物权法究竟违宪吗?我的思路是如此这般……不知道您怎么看?

冯象一开口,大家都笑了:物权法违宪不违宪,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两年争论的意义倒在于,宪法终于成为论辩的利器,出现在大家视野中了;中央领导也要小心翼翼,把一部无关紧要的法开会讨论七次,怕的是“违宪”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宪法乃至法律的地位,凸显了法制的趋势(可以看看冯象写的《它没宪法》一文)。但领导真的怕违宪吗?老百姓又真的在乎违宪吗?他们在乎的是为什么我拿讨饭棍子你开宝马轿车,在乎的是现实会不会被合法化。谁关心什么违宪!只有几个知识分子在那讨论来讨论去。你要是钻进去,就是中了圈套。办事情看问题要灵活,小平同志就很灵活。

民主辩论不是专业领域,法律人和不懂法的人都是平等的公民,他什么都不懂也有权说话,而且他正确的可能性也并不比你低。这才是民主宪政的价值观。

冯越说越严肃:不要天天想着给人家提建议,官场里的那些人其实看不起你,你以为你是幕僚啊,其实连人家的幕僚的智囊都算不上。我以前说过,法学院就三个任务:职业训练、理论建构(老师)/学习(学生)、社会批判。——他的《政法笔记》中的《法学院往何处去》一文就谈及此观点,让我心有戚戚啊。

听冯先生的讲座,读他的文章,有一点感受:所谓大家,深入方能浅出,超脱方能看透。他太清楚法律实践的局限和虚伪,并且勇于承认,勇于探究那些不时凌驾法律之上的权力的结构和机制,所以才知道法律的力量在哪里,预测方向往何处。其实研究其他学科何尝不是如此,人们往往因敝帚自珍而将自己的研究对象过于放大,视为天地中心;其实惟有“去中心化”后才能更上一层楼。

写文字或者做学问,能到冯象先生这种水平,该有多好啊。

冯象:《宪法也是个好东西:从物权法草案的争论说起》
时间:2007年3月15日(周四)晚19:30-21:00
地点:清华法学院明理楼模拟法庭
讲座概述:物权法草案的争论折射出远比重新定义民事权益关系的概念更为基础的宪法话语实践转型,而民主正是这一改革实践的核心。本文讨论现代财产制度与宪法民主的关系,以及有待建立的价值基础

演讲人简介:

美国Kollen House Consulting Group (KHCG)主席(1999-至今 )
从事知识产权与竞争资讯领域的法律业务,兼任哈佛法学院客座教授(2001-2002)
北京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2003-至今 )
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法商学院教授(1995-2001)
香港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1993-1999)
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科专家顾问(1995-1999)
香港政策研究所专家顾问(1998-1999)

耶鲁大学法律博士(J.D.)
哈佛大学中古文学博士(Ph.D.)
北京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硕士
昆明师范学院英美语言文学学士

分类
社会化媒体 表达自由 读书 媒介|传播 新媒介 时代

一场关于Webocracy的辩论

这是去年10月间,San Francisco Chronicle邀请两位互联网评论家进行的对谈,题为Debate 2.0: Weighing the merits of the new Webocracy。辩论双方,分别是《长尾理论》的作者Chris Anderson和另一位Andrew Keen(著有The Cult of the Amateur一书,没有看过,但从他的发言来看,应该是对“业余者当道”的质疑和批判)。我是从NANI的piracy log里得到的信息。NANI还把它译成了中文:,更提供了来自New Yorker的关于citizen journalism和wikipedia的两篇文章:Amateur Hour: Jounalism without journalists.Know It All: Can Wikipedia conquer expertise? 实在是非常感谢NANI。

细读了这场辩论的文字记录。短时间的口头讨论难以深入,但其中涉及了互联网现阶段发展(不论你是否认同web2.0这个名词)乃至信息社会目前的一些关键问题。把那些具体互联网应用例如wikipedia、youtube等等暂时放在一边,他们谈到的问题大致包括:

1、技术让文化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2、“直接民主”(direct democracy)和“代议民主”(representative democracy)哪个更好?或者说,普通民众智慧的集中(Keen质疑,有可能吗?)与精英政治哪个更好?

3、类似于1和2,技术有足够能力让amateur们都“just do it”起来,并且从中筛选出更多的天才、优秀者吗?

4、媒介的”免费”问题、广告机制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5、 “新闻”与“信息”的差别?如何看待新闻“客观性”(objectivity)?就信息的过滤方式(或曰gatekeeper)而言,如今和过去的模式哪种更好?

6、小众文化/市场(tribal culture或niche market之类)的趋势,会不会使得社会原子化、碎片化——keen的说法是“result in less community”?如果真是这样,这种变化是更好还是更糟?

——老实说,这些问题每一个都被经年累月地争论,每一个都可以(或已经)写上好些本书。例如问题1,即便不去说哈贝马斯、麦克卢汉等经典论著,去年也有本美国人写的书《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试图证明:数十年来大众文化的熏陶即使没让人们中最聪明的人有所进步,至少已经让人们的平均智商与情商更上一层楼。又如问题5,堪称经典的就是罗伯特·哈克特与赵月枝合著的《维系民主》一书,用数十万字探讨作为一种体制的“客观性”的多层含义和在新闻实践中的影响,以及它与西方民主政治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是因为其中的大部分,不是“应该”如何回答才正确,而是“愿意”如何回答将决定现实发展的方向。

Anderson的”Long Tail”是非常有魅力的一种理论模型,因为它足够简单而且有说服力。他积极乐观,相信“进化、民主和资本主义”的强大力量。身为“连线”杂志主编的他大约代表着全世界很大一批IT从业者的立场和信念。他在讨论上述问题时,显示了对当下互联网发展敏锐而深刻的认识,就技术细节来说,他的描述都挺准确的。包括技术是个人能力的“启动器”,降低了各种事情的准入门槛,可以让所有业余爱好者just do it——然后由某种“过滤器”来从草根中选拔出新的精英,或者帮助个人从“长尾”中找到自己关心的玩意儿,所谓的从“几百万个声音”中过滤出那么几十种想要的。

另一方Keen在自己创业前曾在大学里教过政治学,因此确实“精英”意识浓一些。一方面他对媒介运作未必特别熟悉,包括媒介的“内容商品”与“受众商品”的区分(后者最早是Dallas Smythe提出的概念)、金融经济/文化经济(应该是John Fiske提的)的区分,因此在这方面辩论中有些乏力;另一方面他又本能地拒斥广告对文化造成的损害,质疑极端的个性化和个人主义倾向可能导致共识无法达成、共同体更少,进而损害其珍视的democracy。因此他似乎期望“守望者”与“把关人”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

二者的分歧其实并不算大。他们的基本价值观是一致的,都认为民主很宝贵,社会需进化。大家也都不否认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威力,以及它对草根大众的赋权(empowerment)。差别主要在于:Anderson乐观地说,OK我们能做到,“过滤器”这种机制已经在发生作用而且会更好;而Keen怀疑地问,真的吗?为什么我没有看到这种机制?没有这种机制的Webocracy将导向平庸和琐碎。

人们容易对自己关心的事物、研究的学科、从事的行业报以本质主义倾向的化简。也就是说,把社会现实化简到一个方面的现象,例如大量的IT评论都呈现某种“技术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的倾向,似乎技术/资本的力量就是改变社会的全部。但如果用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必须要将媒介“去中心化”(decenter the media),将传播系统视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将媒介置于整体性框架之内去考虑。

对个体而言ICT发展的确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可以通过它获得更丰富多元的信息,也可以作出自己的表达,从事自己的创造,即便不成大热门也可甘为“长尾”,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献给需要它的甲乙丙丁。

然而,这何尝不是一种乌托邦,因为这种结果只是在行为主体某一种或几种价值取向下可能达成的,而且还完全没有考虑到社会结构和外部力量对它的巨大影响。我试着再问几个具体问题吧:

  • 许多极端的诉求,例如种族主义、原教旨主义、邪教或者恐怖组织,他们同样在运用ICT,而且因为动机之激烈可能比常人更积极更疯狂。真的能通过完全放任的观点竞争,实现人的解放和幸福么?或者我们每个人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同好群体中,便可相安无事天下太平么?
  • 这是过于极端和少数的情况?那么,多元社会的利益群体分歧无处不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认同照样在网络中彼此冲突,不同意识形态也要争斗,当互联网渐渐融入日常生活时,个人便不可能回避这些矛盾与差异,从而不可能在不贬损、削弱和限制他人的情况下进行网络活动。而这些矛盾与差异绝大多数并非自由平等竞争的关系,当然也不能以市场逻辑来理解阐释。
  • 你觉得个人完全可以不关心这些,只关心专业、兴趣、爱好、娱乐、生活?如果真的这样,我只想知道有关家人行踪、宠物饲养和某支足球队的“新闻”,而不愿听什么关于环境保护、最低工资、物价指数、选举政治等等的“陈词滥调”——那么,这些关系整个社会的公共议题由谁来关心和主导?由对它们感兴趣的人?由握有权力的人?由各种利益集团?如此说来,“web2.0”哪里有什么新鲜和进步呢,最好的程度上它也不过是当前状况的一面镜子,仍旧是精英主导;更坏的可能是,公众对政治的普遍淡漠,导致对政治的操纵利用可以更恣意横行,以少数人而不是大众的福祉为目标。
  • 你觉得这些太政治了?那就讲点关乎“效率”的。祝建华教授曾经写过他使用个人电脑20来年的感受,令我感触颇深的是他觉得:“我们用的技术手段有了惊人的提高、但我们的工作总效率……并没有多大变化”,那么,新技术真的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吗?
  • 再来说说娱乐或者产业吧。没错,youtube也可能诞生beatles第二,网络写手也能赚得黄金万两,但现有的产业和资本是如此不遗余力吸纳与收编从千万“草根”中偶尔闪现的个别皎皎者,纳入到原有的生产与消费机制中去。明星制、广告制、版权制……那些支撑着资本牟取暴利的方式,一个也不会少。“人人创作”,多么无私和共产主义,但就会有无数吸附于其上、利用免费资源和公有领域赢利的产业出现。“微支付”+“长尾”+“过滤器”或可帮助个体以创意换取报酬,但同样有无数虎视耽耽的力量在日夜琢磨用资本逐利的逻辑来引领这一切。你相信,仅仅通过发展技术、应用技术,就能保证将这些领域导向更美好境界吗?大约Lawrance Lassig是不信的。

就此打住不问。此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以上全部讨论都是以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的语境为背景的,例如对“民主”的价值有基本共识。但如果中国人来谈这些问题,不少基本前提就得重新看待,从而答案会有很大不同。比如,这位的闲言碎语便有一番生动比喻,来描述“民主”在中国的某种境遇:

民主也是近现代中国人求过的神仙,曾经被称为德先生,进入中国这么多年,民主的本质和效果不说了,反正还没有一个人敢于大胆地跳将出来说民主不好的。这个大神的地位是树在那里了,但是民主是否可以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呢,本来这个问题就是伪问题,……偏偏就是中国现实里的政客反复来提问的话题。把民主供起来的结果就是呢,让民主的政治理想中的效果一面无限夸大,设想着民主一来,人人开口说话,个个选举政府,政通人和,百废俱兴,GDP增长,人口素质提高等等,总之是包治中国社会百病的良药。而民主的现实层面的制度设计因为烦琐反而成了可以抛弃的“庸俗政治”、“议会清谈”,这真是很怪的想法,好比请神来,还要神立刻显圣作法才甘心的样子。

世界上怎么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呢,求仙求到鬼的事情多了,那怎么办呢,不是抱怨自己的贪得无厌,而是反过头来说,民主不行,什么东西呀,都是骗人的假货。民主么,只是一种制度设计,要不能治理腐败,提高gdp,甚至不能多拿几个奥运会金牌,就都是虚伪的假货。这个神仙,虽然供着在庙里,其实呢人们抱怨多着呢,想起古代社会里求雨的典故来了,开始的时候,很虔诚,下跪,斋戒,送女子给河神等等,做足了文章,一看,龙王爷还不给面子,怎么办,丫的,小样,就把龙王庙里的龙王给抬出来,给晾在太阳下烤烤。在中国,民主就是个这样的龙王爷,正被烤着欢呢。

形象吗?准确吗?大家见仁见智。但起码要肯定的是,还得感谢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我们才能更多地知道别人的想法,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分类
媒介|传播 时代

闲聊超女

为什么超女在海选时最具娱乐性,而越往后进行娱乐性越低?因为海选时没掺进更多的垃圾信息。看见大脑空白的主持人不停地说着絮絮叨叨的废话还自以为风趣,真想给她一个嘴巴。

和MW探讨,为什么超女这个电视节目会是这样的形态和结构?她说,因为超女就是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的缩影啊。

绝对功利实用,利润第一,追求利润到了全然不顾美学和伦理的地步,怎样能提高短信发送量就怎样做。一个半小时能做完的节目拖到三个小时,多插些广告。所谓被淘汰选手的复活制,一定被年末总结时引为骄傲,皆因它全面开掘了那些已淘汰选手的粉丝的钱包。

成王败寇,真金白银就是成功。从往届来看,制造假新闻、炒作、黑幕从来都不缺乏,但策划主使者们完全引以为荣。媒介经济、文化产业,别触及政治等意识形态和硬性色情暴力,其他的就再没人管啦。

酷爱煽情,虚伪恶俗,想当观众的精神导师,玩儿命的拔高、引申。让我时有错觉:你们不是在kuso央视吧!可惜这只是错觉,脑积水的制作人员和主持,被洗脑的粉丝,选手们张嘴就是音乐梦想闭嘴就是我永远不会放弃,见面几个小时的竞争对手非要装得跟青梅竹马的发小一般情深意浓,让每轮直播都泪流成河是起码的标准。

以及活学活用的“民主集中制”——貌似公平的“民主”,一定被你看不见的力量所操纵。往届超女里那些唱作俱佳的三陪小姐们提前出台;所谓“大众评委”里必然有若干位足以影响投票结果的托儿;更不用说微妙的短信投票票数了。没错,我们愿意用“阴谋论”的眼光看待超女的每场节目。就拿刚结束的这场长沙七进五来说,人气很高但来自西部省份又后劲不足的李薇薇的出台,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有了厉娜这个“李宇春升级版”,李薇薇这个没嗓子的大妞也就没啥意义啦,但偏偏她又保持了高昂的短信支持率,那正好把她淘汰下去,而不是后面注定要被淘汰的张美娜、胡灵,一则制造貌似意外的话题,二则激起她粉丝们的义愤和斗志,继续狂发短信吧,如果还想她“复活”的话!这样的结果比保留她一轮之后再淘汰更有价值。

这个电视节目的文化和逻辑就是这样的浸润着当下中国社会的色彩。所以观众们是如此熟悉、协调而不自知地沉醉其中,并不需要转换和习惯。当然这种节目形态对社会带来的冲击也非全然负面,在商业化的钢筋水泥构架中也会生长芬芳野花。就像“全民写作”最终带来的肯定不是所谓文学水平的滑坡,而是更多佳作的浮出水面;Blog、podcasting等自由表达方式的泛滥在泥沙俱下的同时,也培育了全民自由表达与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取信息的意识和习惯;“想唱就唱”在煽动虚假泡沫的同时也确实可能为沉闷乐坛带来新鲜血液,也为一些人的自我实现提供途径。——这是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意蕴所在:除去内容外形式本身便具有意义,甚至有时比内容更重要。

但这不像李开复在就google进入中国后的改变接受《纽约时报》访谈时没头没脑地提起的,所谓超女短信投票是一次“民主的实践”。“媒介即讯息”在此处也能生效吗?给偶像投票,或者给村长、人大代表投票,二者之间能顺利移植吗?还是象征意义大于实践意义?甚至根本就是两回事?

又及,近日听闻李宇春早被可口可乐签约,但却成为鸡肋。因为经调查,玉米大部分为女性而年轻男性则大都明确地不喜欢李宇春,这和可口可乐主要的市场定位:年轻男性恰好形成矛盾。相较之下,张靓颖就算没那么多人爱,至少不会成为毒药!——这大约是所谓“超女经济”中较失败的案例?好在可口可乐财大气粗,这种失败对李宇春造成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但他们也该为相较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的颓势打算打算了。

补充,厌倦超女的话,不妨看看另两个选秀节目。

国外的,是超女的母本,American Idol。至少前五的选手的确个个唱功不凡,且主持人简洁幽默,节目节奏明快。每轮投票只在赛后开放一天,其后关闭,每轮过后票数清零。他们的盈利并不寄希望于短信分成,而是依托于其繁荣的唱片工业。该节目是福克斯电视网策划包装制作的,选手选唱的也都是该公司旗下唱片公司的签约艺人、版权所有的歌曲,最终有前途的新人也由该公司签下——已有N位新人卖出了白金甚至十倍白金的销量(如Kelly Clarkson),被他们翻唱的老歌也都重新火热。这就是资源的深度开掘。

国内的,星空舞状元,三个主持人也是评委,各有风格但很搭配,尤其是金星,给人感觉很舒服。节目没有超女那么浓重的商业气息和媚俗味道,从晋级标准和点评来看都更纯粹和更专业(至少从我这个外行来看如此)。尽管我是绝对的舞盲,但还是很喜欢看人们用身体来表达情感,那么多有趣的细节,精彩的节奏和韵律。节目剪辑得也颇紧凑漂亮。它挣的钱肯定没法和超女比,但作为观众,如果二者只能存在一个,我毫不犹豫地选“星空舞状元”。

分类
读书 时代

起火的世界

直到巴黎骚乱进入第九天,我们才从偶尔打开的电视机上获悉此消息。一时间简直不敢相信,继而感叹2005年世界为何如此多灾多难。

关于骚乱原因自有所谓专家的种种分析。恰于此时读到一篇文章:《起火的世界》:全球化与种族仇恨。以为作者论及之处,正与巴黎骚乱有莫大关联。

文章其实是一部论著《起火的世界:输出自由市场民主酿成种族仇恨和全球动荡》的序言。作者蔡爱眉(Amy Chua),现年43岁的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华裔。她在本文也是全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在非西方世界中,市场和民主的全球扩展是集体仇恨和种族暴乱的一个首要的、使之恶化的原因。”

她认为,市场(自由市场)将社会中巨大的财富聚集到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而且时常是“外来”的族群,就像华人之于菲律宾、印尼,白人之于南非,克罗地亚人之于前南斯拉夫)手中,在时常处于贫困的多数族群中挑起旷日持久根深蒂固的嫉妒和仇恨。而另一方面,民主的引入,并未将一个国家内的人民转化为思想开放的公民,倒是让那些追逐选票乃至权力的政客得到机会,在宣传和执政中将遭到嫉恨的少数族群作为替罪羊,作为国内种种矛盾的焦点,煽动种族情绪,得到多数族群的支持并因此巩固权力和政治地位(同时作者也不排除政客与少数族群勾结谋求利益的情况)。

极端一些,她甚至认为,市场和民主是卢旺达和南斯拉夫种族屠杀形成的原因之一。

所以她说:“在世界上那些存在普遍贫困和一个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的众多国家中,民主和市场—至少以目前它们被推行的形式来说—只能处于彼此的强烈对峙状态中。在这种情况下,对自由市场和民主化的同时并举正以极可预料的方式不断地催化着种族冲突、导致着灾难性后果,包括种族灭绝性的暴力以及对市场和民主自身的颠覆。这已经成为以往二十年来全球化进程的一个严肃的教训。”作者的态度很难简单说成是“支持”或“反对”全球化,她只是试图去阐述全球化进程中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因素。

法国骚乱,导火索固然是为躲避警察追捕而触电身亡的少数族群少年,但更深层原因似乎仍是社会中的少数/弱势族群,如土耳其和穆斯林青年,因就业、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所受挤压而爆发的宿怨。看起来,这和蔡爱眉描述的不发达国家中少数族群遭受多数族群仇恨和报复并不一致甚至刚好相反。但实际上,若从市场和民主与这样的社会动荡的因果关系去着眼思索,仍能有所启发。从最浅显的层面上说,例如,究竟采取何种自由主义(例如,是政治上保守排外、经济上彻底不主张干预的新自由主义,还是类似凯恩斯主义的东西),就将决定弱势族群的命运乃至社会的稳定程度。

仍是希望天下太平。不过在无数次冲击过后,我们面对暴力、死亡或灾难的敏感度似乎正在下降。前些天水木bbs上有一个帖子,公布了关于某大学女生宿舍中一男生以自制炸弹与女友同归于尽的消息,讨论没多久,一个网友就张贴了关于自制鸡尾酒炸弹的数种方法,从配方、比例到效果,清楚详尽;接下来没有多久,讨论开始转移到对爆炸起因的搞笑设想,有人说是静电摩擦点燃的山西老白干引起爆炸(男死者好像是山西人),接下来就有人跳出来说:穿铁内裤,接地!

很理性,很幽默,也很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