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互联网、新闻或者公关从业者,如果不知道SEO,大概不能算称职。所谓SEO,即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即搜索引擎优化,外行如我的理解,就是通过网站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通过关键字分布、增加内部链接和反向链接、竞价排名等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提高在各大搜索引擎的排名,给网站带来更多流量。——但现在看来,SEO还有必要增加新的涵义:SEO=Search Engine Omission。
怎么理解呢?Omission对应的中文意思大约是“忽略、疏忽、省略、删除、遗漏、排除”,也就是说,让搜索引擎有意无意地忽略、删除某些信息,从而达到减少某些网页被大众看到的目的。什么,谁要干这种无聊的事?请看下面生动鲜活的例子:

这张屏幕截图,来自新浪网:《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公布》。请仔细看,文中所有“伊利”二字中间都存在空格一枚,变成了“伊 利”。这则新闻全文转载自央视新闻联播,如果我们对比新浪的这个网页和新华网、央视网、搜狐、网易等其他网站的同一则新闻(请自行搜索查证),会发现正文几乎一字不差,除了这几个空格。
无独有偶,腾讯网转载的同一则新闻,“伊利”也都变成了“伊 利”。截图如下:

当然,新浪网的其他报道中也出现了从“伊利”到“伊 利”的神奇大变身,顺手搜出三个,一并立此存照(点击看大图):

2008/09/19 update:如果你发现新浪网的部分新闻正文中,“伊利”仍然是“伊利”,请你在页面空白处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查看页面源代码”——你很可能会发现,“伊利”在源代码中变成了“伊<!>利”。这个花招更加隐蔽!实例如新浪的这个网页,其源代码部分截图如下(感谢solidot.org,以及hax网友的留言提醒):

让我们用左脚无名趾稍稍分析一下:第一,完全相同的新闻正文内容,只有新浪网和腾讯网上出现了奇妙的空格,源网站和其他转载网站上则没有空格;第二,这空格不偏不倚,只出现在伊和利二字之间,并且没有漏过一个“伊利”组合;第三,不止一篇新闻中的“伊利”都以“伊 利”的形式出现。——因此,这是人为干预的结果而非巧合或排版错误。
这种干预的后果是什么?见多识广的中国网民很清楚。当我们在论坛发贴或BLOG发文时,常常主动地采用“民 主”、“共+产+党”、“西-藏”的形式,人眼可识别而机器不易识别,避免被程序自动过滤或被“盾”的命运。而新浪网和腾讯网的编辑们显然不会认为“伊利”是敏感词,但他们联想到的是,一旦你把“伊利”写成“伊 利”,网民们就不能再通过搜索“伊利”这一关键词找到这个网页了。
新浪和腾讯收了伊利多少公关费,或,广告费?这种行为,既没有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可言,从其效果来看,又幼稚愚蠢得可笑。
伊利更愚蠢。或许这场巨大灾难已经让它变成热锅上的蚂蚁,连这种小儿科的伎俩也慌不择路地用上了。伊利的公关同学们,首先呢,你们搞定新浪腾讯,但还有七八个大门户和新闻网站,还有上百垂直门户和大论坛,还有千万blog,还有在SNS中奔走相告的上亿网民。其次,新浪腾讯欺负你们土鳖,玩你们呢——一来他们干活不认真,有部分网页还没帮你们技术处理成伊空格利;二来他们完全有更有效的手段,比如修改robot.txt禁止搜索引擎蜘蛛来爬相应网页,但却用了这种原始笨拙的方式。
以上是SEO(Omission)的一个例子。当然,对于财大气粗、习惯暴力征服的主儿,他们会说,搞什么搜索引擎优化,老子出钱买你们的竞价排名!在现在的语境下,那就对应着,大爷我直接砸钱给搜索引擎,直到把负面新闻给砸没了。这就是高端玩法:“搜索引擎删除”,或曰“新闻公关保护”。
本质上,搜索引擎Omission仍然和搜索引擎优化一致:通过技术/经济/政治等手段,操纵搜索结果,进而优化自己在社会公众面前呈现的结果,优化自己的形象。
都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这次已经是灾难,搜索引擎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紧急状态下,这一招数无法施展。但在非紧急状态、非举国关注但却同样关乎民生的其他事件上呢?百度能不能、敢不敢承认自己,从来没收钱去做“搜索引擎删除”?江湖传闻中的“三鹿危机公关方案”(见本文后附录),迄今无法证实其真伪,但它无疑是一记警钟。百度脏不脏?Search Engine Omission是否有效?天知,地知,百度知,业内人士知。
至于此后百度和阿里巴巴之间爆发的一场口水大战,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附录:转载《三鹿集团公关解决方案建议》全文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