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介|传播 学术

英国“学术研究评估”(RAE2008)最新结果公布

月亮升起在威斯敏斯特大学哈罗校区
月亮升起在威斯敏斯特大学哈罗校区

英国2008年“学术研究评估活动”(the 2008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2008)的结果今天正式公布了。2008年的“学术研究评估”,建立在对159所大学52400名职员发表于2001-2007年间的20万件学术成果的评估之上,由1100名各领域专家分成67个小组来对英国各高校研究水平进行打分。而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从现在一直到2013年,每年总计15亿英镑的学术经费的流向;以及影响各校各专业的排名,和未来的招生情况。上一次RAE结果的公布是在2001年,24所表现优异的大学获得了所有科研经费中的75%。

从研究实力综合排名来看,排名前五位依然是传统名校:剑桥(University of Cambridge)、伦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牛津(University of Oxford)、帝国理工(Imperial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但从分专业院系来看,我所访问的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the school of Media Arts and Design, 简称MAD)在2008RAE中取得了骄人的成果。MAD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有60%被RAE评定为“世界领先”(world-leading)级别;参与2008RAE评定的所有大学仅有五个院系达到这个水准,而MAD名列全英第二。作为比较,在2008RAE所有研究成果的17%被评为“世界领先”级别。

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前身只是一所工艺学校(the Polytechnic of Central London),综合排名也不显山露水,但它在媒介与传播研究方面的一枝独秀却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肯定,也引起了像泰晤士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事实上,威斯敏斯特大学在全英最早开设媒介与传播研究的专业,最早设置相关博士学位,不仅拥有一批在理论方面颇有建树的学者,而且一直强调实践课程并且成果丰硕。在MAD中,除了CAMRI(Communication And Media Research Institute)这个英国一流的传媒研究机构外,更开设了中国媒体中心(CMC)、阿拉伯媒体中心(AMC)并拟建立印度、非洲媒体研究中心。放眼研究世界其他地区的问题,这在总体风气保守、仍保有清高骄傲的英国学界是比较难得的。

例如,在理论研究方面,James Curran(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一书作者、现Goldsmith学院媒介研究中心主任)、Nicholas Garnham、Paddy Scannell、Colin Sparks、Jean Seaton、Daya Thussu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或仍在这里教学研究,Annette Hill、David Gauntlett等学术新秀则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方法。其研究领域涵盖从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体所有权、媒体产制、媒体与全球化、媒体历史、政治传播到调查新闻学、受众研究、真人秀、儿童与互联网等范畴。而在实践方面,MAD与英国广播、电视、电影、音乐界有广泛联系,在从动画制作到广播电视采编、电影配乐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具体的教学与实习设计。前些天有机会陪同一位国内某高校传播院系领导参观了MAD的各种机房和工作室,设备齐全而先进,国内绝大多数传播院系难以与之媲美;打扮很“潮”的年轻学生们热烈而忙碌的工作,更让人感受到勃勃生机。

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在2008RAE中取得的佳绩,是其研究人员勤奋与才干的体现,大概也会使得媒介与传播研究在英国教育与科研圈内更受重视和关注。而威斯敏斯特大学MAD、CAMRI、CMC等机构或许都将从2008RAE的结果中获得直接的好处:科研经费将更加充足、知名度更大、在招生就业等各方面更有优势。

延伸阅读:

分类
社会化媒体 学术 新媒介

数字化青春—对Digital Youth的人类学研究

一项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南加州大学的28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课题,关于Digital Youth的为期三年的人类学研究,最近发布了其成果。所谓Digital Youth,其实指的是“数字化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类似的名词在美国的互联网研究项目中频频出现,例如Digital Natives Project,又如Young Digital Mavens。但我想称之为“数字化青春”,听上去诗意多了:)

这项研究题为:Living and Learning with New Media: Findings from a 3-year Ethnographic Study of Digital Youth,主要关注青少年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生活与学习,访问了800名青少年,进行了超过5000小时的在线观察,规模很是不小。研究发现社交网络、视频分享站点、在线游戏、ipod和手机,都已融合在青少年文化中;当今青少年,在传播、友谊、玩耍和自我表达的世界中追求自治与认同(autonomy and identity)。

成人总是担忧孩子们泡网、短信、玩游戏是浪费时间。但研究者却试图解释为什么这些行为对青少年很重要。数字世界为他们开启了挑战社会规范、探索趣味、发展技能、实验自我表达方式的可能性。这些活动让十几岁的孩子们着迷,因为它们提供的场所意味着社交世界的延展、自我导向的学习、独立。

研究主要发现:

分类
学术 新媒介

LSE的精彩讲座及其Podcast

看过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2008年秋季学期的讲座列表之后,不由长叹一声,名校就是名校!

三个月时间,超过100场的学术讲座,涵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范畴,公共关系、媒体、全球化、金融、人权、气候变化等热门话题。大师云集,且来自五湖四海。一眼扫过去,跟我相关度比较高的,例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就在三个小时之后),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曼纽尔·卡斯特尔斯(Manuel Castells)、大卫·哈维(David Harvey )等大名赫然在目。其他的,像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这样的畅销书作家,来自实践领域的人也都很有分量,如ofcom的当家人讲英国公共广电的走向,HarperCollins出版集团的老板讲数字时代出版业。还有爱尔兰总统等政要的来访。

所有讲座都是免费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少数热门场次需要提前预约门票。LSE也将这些精彩讲座做了数字化处理,力求对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效益最大化。在LSE的相应网页上,你可以找到许多讲座的全文文字版,部分精彩场次提供在线视频直播,几乎所有讲座都提供了podcast:mp3格式的下载,甚至部分视频。

大学不仅有大楼,有大师,教书育人,更承担起公共讨论空间和向社会输送知识、价值与思想的职责。中国的高校,即便是清华北大,要成为世界一流名校,也还任重道远。

对LSE精彩讲座感兴趣的,可以点击这里,下载LSE2008秋季学期讲座列表的pdf文件。虽不能亲身到场,但找到自己想听的场次,一般在一两周之后就可以去下载mp3文件了。

分类
媒介|传播 学术

欢迎大为

很荣幸邀请到我们的朋友,目前在英国西敏寺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攻读博士学位的大为,来到Oh My Media 写些东西。他带给大家的第一篇,是结缘. 迁徙. 明理(应南开大学传播系阿亮老师邀写此文)。此文是关于他在海外求学媒体与传播研究的“心路历程”,对于有兴趣于此的青年学子应该是大有启发——粗心的读者,以及通过RSS订阅(可能因此无法正确地识别文章作者)的读者们千万别认为这篇精彩的文章是我写的啊。

文中讲到英国文化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戴维·莫利教授,谈起为什么研究电视,“他说,电视是他年少时期接触过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现代科技手段,而且对于一个战后英国的家庭来说,拥有一台电视机很多时候成为了一种身份和文化的象征,所以对他来说,电视是他个人生命经验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科技。”

我不禁想到,以前读过另一位文化研究代表人物约翰·哈特利(John Hartley)教授,在自己的成名之作《解读电视》的后记中也提到自己研究电视的原因,大意是,自己是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人,看到目前(大约二十多年前)的学术界关于电视的研究,觉得完全不是那样,自己有义务来说点什么。

前辈的心态,也在我们身上萌芽。我自己之所以一直关注互联网与传播与媒介研究领域的交集,皆因我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人,从大一开始,我的青春岁月中就刻下了新媒体技术的痕迹,互联网带来的诸多变化也像拍岸的浪涛一样时时刻刻敲打着我的心灵。互联网无疑是我生命体验中最重要的科技。或许所谓的使命感或者因缘就由此而生。

大为读书很多,思考很勤,头脑很快,但像blog一类的随笔写作不多。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理论著作读多了学术论文写多了,反而难得写点轻松的东西。这当然是谦词,不过也可看出大为治学之勤力。他师从数位本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有了深厚的积淀,且经历了所谓“从实践到理论,从感性到理性,从经验到批判,从中国到英国,从东方到西方,从边缘到中心然后又回到边缘”的奇妙过程,先不论将来的学术成就如何,这段人生经历已然宝贵。

大为自己的blog开在新浪,名为“你不得不说的媒体经验”,值得一读(大为的blog url中亦有ohmymedia,纯属巧合,也算是缘分吧)。

分类
媒介|传播 学术

布达佩斯的阳光(SUN)学术之旅——CEU Summer University

明日一早,我们即将从伦敦飞往匈牙利布达佩斯,参加中欧大学(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CEU)暑期大学(CEU Summer University, SUN——这一缩写来自其官方网站)系列课程中的“媒体,民主与公民社会”(Media, Democratization and Civil Society),进行为期两周的紧张学习。

中欧大学是一所国际性的高等学府(碰巧的是,我们去匈牙利驻伦敦使馆签证时,遇到的女签证官就从这里毕业),它的暑期大学也有多年历史。SUN则主要联合匈牙利和美国的高校师资(授课教师来自30多个国家),主要面向欧洲各高校招生(学生来自超过60个国家),每年暑期开设十余门跨学科的课程(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参加SUN学习的,主要是博士生、年轻研究人员、博士后。对于博士生而言,成功结业后除了拿到学习证书外,课程学分也可transfer到自己的母校。跨学科、跨种族、跨文化的暑期大学,也因此颇具魅力。

而我们要参加的“Media, Democratization and Civil Society”,与我们的学术兴趣非常密切相关。从CEU的e-learning网站上可以看到介绍: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course will be to examine the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media, democratization and civil society. It will focus on the Central/Eastern European region, but will also be relevant in other contexts where media and civil society have played crucial roles in processes of democratization but where the deficiencies and shortcomings are also clearly visible. This course will examine the rol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in the process of democracy building and sustainability, and address the complex negotiation around privatization and liberalization. In doing so, this course will consider what kind of enabling environment is necessary for media democracy, and what is the role and potential for civil society interven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such an environment.

The first week of the course will set the foundations by examining theories of democratization and civil society, and introducing the environment of transition countries. The second week will focus on particular areas such as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ing, community media and media ownership,and it will leave sufficient space for student presentations and for individual work on student papers. It will include debates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media and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South East European Network for Professionalization of Media (SEENPM), and it will offer field trips to independent media organizations like Budapest-based community radios and multimedia centers.

这门课程将于6月16日-27日在布达佩斯进行,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娜堡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和匈牙利中欧大学媒介传播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CEU)合办。

sun ceu 我们幸运地申请到了含免除学费、报销住宿和往返机票的全额奖学金。该奖学金由欧洲科学基金会(the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支持的COST(European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项目资助。

旁边这几行字,是匈牙利前文化部长Andras Torok的笔迹。“你是否曾想过要来品尝一番布达佩斯的滋味,同时进行两周的学术活动?”——嗯,布达佩斯,我们来了。

不过从课程表上看,从周一到周五,从早九点到晚六点,上课、讨论、实地考察安排得满满当当,压力定然不小。看来“品尝布达佩斯”的美事,只能见缝插针地进行了。所幸,如今欧洲的太阳要将近夜晚十点才落山。

媒介、民主和公民社会,对中国当下语境而言是多么重要的议题。新媒介对普通人的赋权、草根的创造性、另类媒体……这一系列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相信也会因这次学习而有所收获。

有关链接:

分类
媒介|传播 学术

“传播学”和“新闻学”究竟是干什么的?

如果你恰好是“新闻学”或“传播学”的授课老师、听课学生、研究者甚至爱好者(世上有这么无聊的爱好吗?),当别人问你:“传播学/新闻学是干什么的?”你将如何作答?

前两年在这个圈子里,围绕这个问题有场著名的论战发生。论战双方都是名人:李希光和潘忠党。

2007年底,刊登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05期上的赵心树(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长文,又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尝试回答它。我觉得它是我读过的、用中文写作的论文里对此问题阐述得最清楚的一篇文章。强烈推荐。

文章名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命名、使命及构成——与李希光、潘忠党商榷》(Names, Missions and Constitution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A Discussion with LI Xi-guang and PAN Zhong-dang)。鉴于在web上目前很不容易找到它,到这里下载它吧。

赵心树提到的“传播学”与“新闻学”在中文中的“二名三意”,确实存在。他做的“广义/狭义”、“基础/应用”划分,也有合理性。反复的论述和举例,虽然有重复累冗之嫌,但却确实陈述清晰。用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来说明道理,新颖而富启发性。而他处理这种棘手的学术争端的态度、写作的方式,以及发表前将文章呈送涉及争论的双方寻求反馈的操作过程,都给这场论战提供了好看的结尾。希望今后多一些这样理性和宽容的学术辩论,而不是前一阵子在另一个学科中传出的那些斯文扫地的辱骂争吵。

只是,文章尽管面世,争论也已偃旗息鼓,但学术圈子内的分歧和冲突,基本立场之不同,怕是没那样容易走向“求同存异”之道路。

赵文中提到的学科建设解决方案,见原文中的两张图。你的观点又是如何呢?

学科冠名中的“一夫一妻”

学科冠名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