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调数据看“互联网总统”的迷思(系列之四)


很多时候不得不佩服美国人,关于任何问题都有大量的、公开的数据可供查考。2008年的选后民意调查就非常有意思。它显示出,奥巴马的胜利得到了年轻人和少数族群、低收入群体的强力支持。18至29岁选民中66%支持奥巴马,而这些年轻选民对共和党的支持率已从2000年的48%、2004年的54%,降至今年的32%。

美国年轻人大选投票情况

这确实表明了美国年轻人政治风向的转变。但值得注意的是,是否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奥巴马将青年一代参与政治的热情唤醒,让他们不再对政治冷漠”呢?这或许又是个“迷思”,至少还缺乏实际数据来支持它。哥伦比亚大学教授Andrew Gelman在自己blog里(上图和下两图均引自此页)指出:08年大选中30岁以下的投票者占总人数18%,04年大选占17%(而在有投票权的美国人中30岁以下人口占22%)。

高收入者更倾向支持共和党

但更高收入群体的支持情况则出现了转变

上两图显示,高收入群体一贯更倾向于支持共和党,2008年大选中也不例外;但是有意思的是,在最高收入群体中,今年出现了偏好民主党/奥巴马的偏好。还记得前文说过:奥巴马并非仅是草根英雄,也是精英们的宠儿吗?

此外,黑人、拉丁裔和亚裔对奥巴马的支持率分别是96%、67%和63%。年收入5万美元和10万美元以下者分别有60%和55%投给奥巴马。

列举这些数据,是为了说明选民投票给谁,与其年龄、种族、收入关系密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投票结果还与两党政策、两人立场、年龄对比、在关键议题(如经济危机、伊拉克战争、反恐、能源)上的表态密切相关。当民调显示72%的美国人都对布什政府的工作表示不满的时候,亮出“变革”(change)招牌且履历清白的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优势也就不言而喻了。上述这些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似乎并不会因为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互联网助选而发生大的改变。

耶鲁经济学教授Ray Fair曾提出一个美国总统大选预测模型, 用多年来数据验证的结果是除1992年外都相当准确,而其中的变量仅仅是候选人的党派、现任总统的党派、是否竞选连任、有否战争、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不难发现,这些变量与候选人自身品质和选举中的努力基本无关。这一模型所反映的思路当然是另一种极端的简化,和对经济因素的过分推崇,但它无疑也提醒我们:社会语境和历史语境对未来的走向的影响,即使不是决定性的,也是极其重大的;如果没有更多实际证据,就不能过于强调主观行为的效果,不能宣称应用互联网对奥巴马选举成功有决定性影响。

在破除迷思()之后,接下来将简要分析奥巴马为何仍然可以不愧为“互联网总统”。

:该选后民意调查由The National Election Pool (由ABC新闻、美联社、CBS新闻、CNN、Fox和NBC新闻联合组建)与Edison Media Research和Mitofsky International合作进行,调查了17,836名刚刚走出投票场所的选民。结果参看CNN网站

《“从民调数据看“互联网总统”的迷思(系列之四)”》 有 3 条评论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