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瑟、宅男与屌丝 ——从《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说起


《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并不是一本易读的书。它由20多年间的一系列论文组成,政治经济学再加上女性主义的视角,用来分析全球化环境与商业社会中,信息传播科技给劳工(这个词在我脑海中莫名唤起一群在皮鞭下身系镣铐抛洒血汗的形象)的生存状态带来的种种变化。是的,我们听过太多赞美ICT和互联网的声音,也熟悉了种种诸如“网瘾”、“google让人变傻”、“网络暴民”的批评,因此这种对“赛博无产阶级”(cybertariat,作者造词,由cyber和proletariat的后半部分组成)的描绘与分析对很多人来说,是种新鲜的体验。

接下来,我不打算总结或评论此书中的一大堆观点,而是想谈谈我在翻书过程中联想到的三个名词:卢瑟、宅男、屌丝,以及跟它们相关的若干名词。

这些名词在中国互联网上很流行,都被用来称呼某个群体,而且,还常常是这些群体的成员跳出来自称。

卢瑟,loser也。我最早看到这两个中文字组合,是在五、六年前的水木社区BBS上。这个BBS前身是教育网最早最大的BBS“水木清华”,2005年高校BBS实名制以后站长与用户集体出走另起炉灶,但仍聚集了一大批出自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用户。

就在这个看起来有点儿“高端”、有点儿光环的BBS里,“卢瑟”一词却渐渐流行。

例如在一个叫做Worklife的版面里,晒收入谈压力讲职场经验发泄郁闷情绪是此处常见话题。有人觉得自己念完硕士博士快熬成烈士,年薪还上不了六位数真是羞于启齿;有人觉得自己飘在北京天天加班努力奋斗,实在不如留在家乡小城的邻里乡亲们日子滋润。活在帝都魔都,没房?没车?没女朋友?卢瑟啊卢瑟。好吧,我已经反复自嘲了,你还有什么好鄙视我的?

卢瑟的参照物是“温拿”或“稳拿”,winner是也。六年前水木上典型的温拿形象,还是投行金融巨子、创业成功人士或者煤老板;近两三年又额外增加“体制内人士”,稳定可靠无风险,灰色收入高福利,若有《蜗居》中之小三伴身更佳。

因此,卢瑟/温拿,主要是一种基于收入(或者叫分配)状况的身份认同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从2011年起网上出现了“撸sir”的写法,其义暗讽经济上的失败者在情场同样失意,漫漫长夜唯有自渎的凄凉结果。

另有一类基于工作(或者叫生产)状况的身份认同。投身信息科技产业、从事编程网管及各种技术类职业的年轻人,自称“码农”、“IT民工”。客观地说,他们不用日晒雨淋,受过高等教育,月薪从数千至数万不等,绝非真正的农民和农民工可比。但这种比喻式自称,还是流露出这个群体或多或少的不满与焦虑。

宅男,则是针对日常生活(或者叫消费)状况的身份标签。

中文里“宅”的新解释,源于日本文化中的“御宅族”但又已经被误解、歪曲和引申。“御宅族”本来是指那些沉迷与精通某些亚文化、尤其是动漫游戏(ACG)的爱好者们。但中国大众心目中或媒体描述中的“宅男”“宅女”形象,首要特征是足不出户、不擅社交、不喜热闹。

更具体些,关于宅男的刻板印象大致如下:整天趴在电脑前,迷恋漫画、动画、游戏及网上娱乐,喜欢高科技电子产品,不修边幅,与人交流缺乏技巧,有无数关于女人的幻想但没有女朋友……不难发现,这些特征都是与如何消费、如何度过闲暇时间直接相关。

当然,分配与生产的状态,会影响到消费休闲方式。比如,学生、IT技术从业者、办公室文员、自由撰稿人等职业群体,和演员、高管、官员、职业运动员、销售等职业群体相比,前者中“宅”的比例就要高得多;对于农民和农民工群体,“宅”只是一种难得的奢侈。

“屌丝”一词,看上去就散发着粗俗的气息,令人闻之“虎躯一震”。但这似乎不妨碍它在2011年度走红互联网。

据考证,“屌丝”来自百度贴吧“雷霆三巨头吧”与“李毅吧”(简称D8)之间的“江湖恩怨”。说起D8,那简直是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一朵奇葩,此处暂且按下不表——简言之两个贴吧的网友时常对骂互嘲,鉴于D8会员头衔为“毅丝不挂”(简称毅丝或14),经常与其对骂的“雷霆三巨头吧”吧友想出了“屌丝”这么一个“恶毒”的蔑称。孰料D8的14们爱好自嘲与“自黑”,欣然笑纳了它,还开始竞相“比惨”,比谁更“矮丑穷”……

直到此时,“屌丝”仍然是小群体内的一句“黑话”。

那么,为什么它后来在各大论坛、微博、社交网站中广为流行?为什么很多根本不知道D8为何物的人也开始自称“屌丝”?

凤凰网曾做了一个专题,其中是这样描绘“屌丝”的行为与心理的:

“……多指年轻男性,他们出身卑微,他们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他们爱网游、爱贴吧、爱‘女神’也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想做而不敢做;他们内心虚荣,却又不屑‘高富帅’而故作清高;他们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他们是善良的,他们也是懦弱的。”

“总之……他们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他们也渴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去做,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或许自嘲和“比惨”确有减轻生活压力、宣泄抑郁情绪的作用,而群体性的自嘲和“比惨”更让人在从众的行为中逃离孤独的感觉,获得认同感。粗俗的玩笑也是一种有效的娱乐方式。这部分解释了“屌丝”一词的走红原因。

所以,“屌丝”的参照物是“高富帅”——内心渴望但无法实现的财富与性能力,欲望指向是“女神”(无法实现时则贬为“黑木耳”)——想象中极完美或淫荡的女性形象,工作状态是“搬砖”——辛苦、无价值而低回报,文风语气是百无禁忌重口味——张嘴“屌爆”闭嘴“苦逼”。

或许“屌丝”与1990年代王朔那代作家笔下的“顽主”、“我是流氓我怕谁”在精神气质上有部分相似之处,例如继承了后者的迷茫、自嘲、粗俗、放纵;但更多的是差异,“顽主”和“流氓”们是大院里打出来的“红二代”,四九城里的“太子党”,在改革开放大潮成了“倒爷”,从不缺乏随便的性关系,而“屌丝”呢?他们自认社会地位低下,恰是由于没有背景,没有钱,找不到妹纸做女朋友。

相比“卢瑟”或“宅男”,“屌丝”这个身份标签融合了生产、分配、消费与性等多个层面上的特征,同时具备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维度的分析价值。

就算很多人不愿使用这个看起来低俗的名词,但难以否认的是它所标签的人群在当今社会中的相当普遍存在。

好吧,让我说回《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这本书。是它让我联想到上述这些名词,或者说文化现象。

无论是否存在“高科技无产阶级”,信息与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直在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

受到影响的,不仅是作为消费者,我们如何休闲、娱乐、花钱;还有作为生产者,我们如何劳动和被分配。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自己和身边人的生存状态,去感受和理解社会的变迁。

我们不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试图与他人交流。信息与传播科技也大大增强了我们这方面的能力。

无数新概念、新词语被创造和表述,但只有那些最让人共鸣、搔到大众心理痒处的,才有机会大规模、长时间流行。

从卢瑟、宅男到屌丝,这些身份标签,或者说身份认同,折射出近十年内中国社会的某些人群的生存状态。而它们的先后出现以及彼此细微差异,也颇耐人寻味。

那些常常自称“卢瑟”或“屌丝”的人,是在表达对生存状态的不满。但他们在中国社会里其实远不是最穷的、最累的人,后者在互联网上几乎是缺席的,当然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

(乌苏拉·胡斯. 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真实世界里的虚拟工作. 任海龙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

本文发表于何威的网易科技专栏《网众爱数媒》。原文链接为:http://tech.163.com/12/0319/02/7SU5LD4500094M0K.html


《 “卢瑟、宅男与屌丝 ——从《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说起” 》 有 4 条评论

  1. 未能完全苟同。
    同时多言一句,凤凰网自以为权威去概况某类状态或者人群的这种类高富帅心理是根本没办法也没权利去概括某类状态或者人群的。尤其是屌丝。
    单说屌丝,它被定义成为某种状态或者某种现象都不恰当,同时,如果没真正混过D8几年,谁也别拍胸脯说我能概括,我能总结。
    中国老百姓已经被代表太多次了,官方的我们没辙,除此之外,谁也别想再代表谁。

  2. 谢谢评论。同意你说的:不要随便去代表别人。

    只是,现在网上自称“屌丝”的人,远远不止“真正混过D8几年”的那些人,其中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D8,但他们就这么用了这个名词。

    那么这些人为什么要这么自称?他们是怎样认识这个词的内涵?

    严谨来说当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很难说任何一种解释是完全正确的。

    再设想一下,那最开始创造这个词的几个人,就有足够权威来总结这个词的涵义了吗?恐怕网上大部分人根本就不在乎他们最开始是为什么创造这个词,最开始在帖子里用这个词的时候心里想些什么。

    这有点像“宅”到中文环境之后的涵义演变,日本御宅族们也没有办法批评说:“你们理解错了!必须得是我们这样的,才能叫宅!你们那些闷在家里的根本不是宅男宅女!”说了也没用。

    语言或者文化,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动态过程。我在这篇小文章里所做的,是尽量宽泛地描述在一个特定时期对这几个词语的一种常见理解。

  3. 老师好,对您所讲的的一些关于异化、社会生活现状、网民我也有同感(我不常上网,顶多看些时事),看了您这篇之后,确实了解了一些东西。我最近上的课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也好,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也好,文学理论专题也罢,都会涉及到现代、现代性、后现代性这一些问题。牵涉到政治哲学、社会学等。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也不是一个谁说的就是真理的话题。但是感谢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期待在课上和您进一步探讨(PS最近正在看列恩·斯特劳斯,福柯、哈贝马斯、马克思·韦伯、卢卡奇呵呵)

  4. 我觉得很多时候网民在运用一些词汇表达一些看法时,并不会进行学者式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追踪历史由来、演进变化,其使用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能表达当下感觉就好。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