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挥兄在Blog里谈“韩寒及韩寒现象”,一天时间惹来3000人围观。看来讨论一个网络红人的结果,就是自己也“近朱者赤”:)
然而在随之而来的百多条评论中,却不乏来自韩寒粉丝的攻击,当然攻击的尺度比较温柔。大体上,一些人并未看到对自己偶像的全情赞美,即使评价为正面也不够满意;又或者是认为,“韩寒当然算是公共知识分子”,要么则是“知识分子、学者哪有韩寒的用处大”。
其实魏兄的观点我大都赞同,只不过我的态度有所区别。最简单地说,我认为:1.韩寒是好样的。2.“韩寒现象”的出现利大于弊。
“韩寒现象“为何出现?我先以最简单的逻辑阐释如下:首先、韩寒本来就是文化名人。第二、这个名人经常讨论普通网民们关注的热门且敏感话题,而且立场通常和相当比例的普通网民保持一致。第三、这样做的文化名人相当少。第四、这样做或者想这样做的普通网民相当多(数以亿计),但影响通常都远不如韩寒大。第五、韩寒的表达方式从文字、思想和政治上看都富于技巧,既有说服力,又保证了他言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韩寒成为一大批网民喜闻乐见的代言人。而如众所周知,“网民”这个群体在人口统计学上相对而言是高学历、高收入、爱折腾、易冲动的,而且已经超过3.8亿。因此,“韩寒现象”也就不仅限于网上,而是在整个中国社会掀起波澜。
下面略作诠释:
韩寒早已是偶像。他十年前就已成名,主要是由于他少年的才情与叛逆,吸引了70年代末和80年代生人的倾慕。尽管其人生历程难以复制,但或许因此,更让青少年们心向往之。你看,帅哥一枚,写小说,开赛车,办杂志,还玩票过影视音乐,做这些cool工作,不用受老师的气领导的气单位的气体制的气,更难得还能有房有车有名有钱——自由、富足与成功,每个年轻过的人,不要说你不曾羡慕这种模式的生活。
而近两年来他开始以网上文字针砭时弊,写杂文,谈民生,向“权力”发出挑战。人人都知道,如今在网上灌水拍砖发牢骚骂政府的实在太多啦,但是问题在于:你见过几个成名成家的人光明正大地这么做?除了韩寒,中国还有哪一个青少年偶像经常谈论政治,而且还经常保持“与党中央不一致”的立场?更何况,韩寒的字里行间都是网民们熟悉的语汇,杯具、屁民、被增长……姿态平易可亲。
从社会心理来讲,当普通民众对现实有所不满或与个体难以对抗的强权产生矛盾时,“抵抗性认同”将让他们形成跨越传统社会关系相互联结的网众群体;而他们也希望出现跟自己观点立场相近、能够一呼百应的意见领袖,并在依附和从众过程中找到安全感、群体归属及认同。
诚如汪晖所言,当今社会进入“去政治的政治化”氛围中(汪关于国际关系及超国家层面的这种论述应当也适用于各个国家之内),“不谈论政治”,这就是一种政治,一种意识形态。本来应承担“公共知识分子”职能的人,许多在保持沉默,也有不少担任了“御用文人”、“御用学者”。对于个体来说这当然都无可厚非,但整体来看则是社会中的思想与言论环境有待改善。这种环境并非全然是来自政治上的压力,对于很多名人或知识、文化精英来说,即使以韩寒这种尺度谈论现实话题,也未必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威胁。但是,没有商业利益的事情,或许他们是不愿做,也不屑做的。
在此情况下,韩寒作为一个“名人”甚至是“偶像”,长期保持对公共话题的讨论,且抱有激进又不过激的观点,我认为是意义重大的。他所讨论的,通常是些看似寻常的新闻事件;经他的揭示或分析,却显出戏剧化的荒谬来。韩寒与鲁迅有某种相似:从瘦削的身形到精彩的杂文,从尖刻的讽刺到深切的关怀。但区别也是明显的,例如他的文字里却看不到你死我活的仇恨与愤怒,也不流露绝望悲观的情绪,没有“斗士”的令人敬畏。韩寒似乎从不自认为“公共知识分子”,而是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一流的赛车手和中国一流的“体制外”作家;但他也没有因为自己不上大学,而表达反智的倾向(例如极端否定“专家”“学者”的作用以及知识分子的价值)。
这些立场或者风格,在我看来其实体现的是韩寒的表达策略。这里说策略,并不等于老谋深算心机重重,或许对他来说只是顺其自然。他从不空谈那些“大词”如“民主”、“自由”、“人权”,也不执着于什么好什么不好的口号。但他会在公开演讲里说,“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糟糕”,然后举例说明。从四川灾区地方政府购豪华车到上海市政建设到手机封杀黄段子,他更倾向于从细节出发,用轻松幽默的话来讽刺调侃。从另一个方面,这让一些人认为韩寒“敏锐但不深刻”。
因此,这些看似中庸的表现,却正是韩寒之机智,“韩寒现象”之可贵。在资讯爆炸权威失范的时代里,当下的青年不再需要所谓“精神导师”(那些讲“成功学”的大师除外),但不妨碍他们多一个叫韩寒的朋友。这个朋友不断发言,打破的是不健康的犬儒或者虚无态度,让青年们知道原来关心身边时事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是有意义的;这个朋友又不会培训“愤怒青年”、恐怖分子或者革命家,而是示范了一条有原则、讲道理、较温和的道路,不必过分牺牲和奉献自己也可推动社会前进。
总之,韩寒过去那个青春偶像作家的公众形象逐渐淡出,同时浮现的是一个有现代公民意识、不断追问政府责任和人民权利的意见领袖。现在,关注、欣赏甚至佩服他的,不仅仅是文学少女和青葱少年;更有大批已经迈入社会的“70后”、“80后”,他们发现昔日的偶像在跟自己一起成长,一起面对坚硬的现实和奇异的荒谬;还有许多知识、文化和媒体从业者。
与韩寒相似的,例如连岳或者梁文道,他们也广受网民欢迎,并不因为其“深刻”、“学究”或“激进”,而恰是他们承认自己的局限和平凡,又不乏适度的勇气、幽默与常识,打造出了一个常人值得信任、也可以学习的真实的“公民偶像”。“韩寒现象”,或者说这类人的走红,对于改变我们过去要么回避政治,要么就你死我活地“零和博弈”的社会政治风气,具有积极的意义。“日拱一卒”、“我们就是体制”这些朴素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 “也谈“韩寒现象”” 》 有 23 条评论
赞一个!maomy兄好文,这其中新浪博客的作用很大。
其实你我的区别的本质在于:你还是抱有信心的,乐观的,我则是悲观的。一个现象我们从不同的侧面看过去罢了。你看到了半杯子有水,我看到了半杯子尚空。
我近来的确是越来越悲观了,已经悲观到麻木的状态。一部分原因是丑恶也变得越来越没技术含量,另外一部分原因则在于没有任何解决方案。我不是说特指某个国家的现实,而是指这个时代。
BTW:这个3000多人围观是事实,我那个看客计数器计算的是ip而不是pv,不过百多条评论就不是了。那个数字包括我的回复,也夹杂着很多tw和gr的转发。真实评论数字我估计就是30-40之间吧——没算过,^_^
很中肯。他是我是同一代人。在同龄人中,他过得很潇洒。
[…] (另外,因為《韓寒及韓寒現象》寫得「不深邃」,另推薦一篇給有興趣者讀:https://ohmymedia.com/2010/02/09/1113/ ) AKPC_IDS += "1808,"; Categories: 純屬放屁 Random Posts豬的超現實主義體驗 (0) 前天,豬早上起床洗刷期間,發生了一件怪事。一般來説你會認爲一頭豬睡在床上,並會在早上自行起床洗刷已…哀悼春天 (0) 她們說:春天來了。 春天是來了,但很快又已離我們遠去。 她,那個叫春天的姑娘已經死了,死在了一個夜…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3) 有位朋友在facebook上玩的測試讓我想到一個問題:究竟是一個人最不了解的是自己,還是對一種… FB.init("41e7f66fbad2508080c7bf8d747976ec"); Comments (0) Trackbacks (0) Leave a comment Trackback […]
师兄好文。
韩寒敏锐、犀利,再加上名人的影响力,能如是者确实不多,就不必再苛求深刻了。
说实在的,我觉得韩粉啸聚就是个笑话。
我希望这个社会多一些韩寒。
其实像韩寒一样的公众人物,在发达国家很多,并不稀罕,只是处在了中国的环境下,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博主首先从正面对韩寒现象做了一个肯定,然后才阐述他所理解的韩寒现象,这比魏同学要聪明,所以躲开了网民的围观和评论。
是为厚黑学的一种。通常人们在看到一篇评论时,如果开篇就是对某事物的否定,多半支持者是不怎么会说话的,了不得说一句我很支持,不会超过十余字,而反对者从开篇就产生了对立,连看下面的解释都懒得看,直接就从心里否定了这篇文字,自然评论起来也就字多情绪激烈了。
韩寒在代表很多无法发出声音的网民在发出声音,他已经成了一个化身,任何与他作对的或反对的人,都会被视为与他们共同对立的那个阶层,而那个阶层和体制,其实也是魏同学所想要拐弯抹角来抨击的。
但他明显找错了中介,魏同学本来只是想评论一下韩寒现象,结果却用韩寒现象做靶子来抨击时势,得到的后果,就好比广大网民抵制看孔子一样,抵制的不是孔子,而是背后的孙子。
于是,魏同学在很多人眼里,就成了孙子那帮人范围内的,自然免不了被围观。
一旦这个对立产生,双方都会不由自主的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守反击,然后朝着势不两立的两条不同方向的路走开。
张老师说得对,我记得韩寒自己也曾经说过,新浪博客的编辑们辛苦了,不容易。我感觉新浪、搜狐这些博客的编辑,对名人博和普通博是有双重标准的,名人博的审查反而较宽松,像韩寒、胡泳等的一些文章,普通博可能直接就关键字过滤了。而名人博只是在被“打招呼”的情况下才会删掉指定的文章。
魏兄宽心。写这篇文章也是受到你的激发,写的时候我也想到了这个半杯子水的事情,同意你对区别的看法。
其实我过去很久都不写博,也有部分原因是觉得无意义。但后来想想,风物长宜放眼量。读读世界各国的历史,今天习以为常的一切,可能在五十年前都还远不是如此,而这样的转变,也是当时大众难以设想的。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还是你的技术力量强大,插件能够直接绑定tw和gr,呵呵。
我觉得韩寒是有意放弃某种意义上的“深刻”的。
呵呵,是在夸我狡猾么。向韩寒同学学习表达策略。
但这种开文章只看开头,长文懒得看,拍砖很积极,站队很踊跃,爱吵架不爱慎议的习气,正是魏武挥老师所批评和失望的。我也很赞同他的这一态度。
所谓“我们就是体制”,也就是说被我们视为压制自身的制度与文化,常常也是来自我们自身的。
我只是很讨厌通过讽刺所谓的“不深刻”“不深邃”“不洞见”,通过讽刺其他某些所谓“时势造就的英雄”,来达到满足和实现自我价值观的做法。通过对韩寒现象来进行的深邃且深刻且洞见的评论,再NB的文字和理论依据,相信也没有韩寒只通过几句白话对某些官民冲突做出的评论,来得更吸引人。这就是公共知识分子存在的价值,你关注和反思的应该是更尖锐普及面更广的社会现象,而不是对某个“英雄”进行自我认定,势必会遭到大多数人的砖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傻子明显不够用了。
诚如“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之类歌曲会更广泛的流行一样,所谓的“学者”也好“公共知识分子”也好,假如你对社会公众事件的看法与言论,只是建立在某个小范围内领域才可以看懂的所谓“深邃”,那不要也罢。
所以,不是大多数群众选择了韩寒,而是他们只看的懂韩寒。
我会没事听听郎咸平怎么看这个社会,没事听听易中天怎么评论三国,也会没事去听听隔壁大妈还有楼下的哥怎么看待某些现象,但我很少会去关注社科院或者所谓的党性论坛都说了什么,也很少去看那些通过某些数据或这某些理论来进行的社会评论,那些都太“深邃”和“深刻”了,都是用来忽悠人的,我看不懂。
这不是体制和韩寒的悲哀,是“学者”们的悲哀,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懂得用大众语言去表达和阐述自己对大众事件看法的人。我不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学者。所以我是反对魏同学的人,所以他开篇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也从开篇就奠定了对他的价值观的认知,并通过这个思路,去揣摩了他下文中所有文字的背后思路。
然后发现,挺酸的。大家都挺酸的。魏同学的高度仅在通过韩寒来表达,而我的高度却仅只在评论魏同学下来表达。
这里面,我最底层。也最浅薄。也就是看到你们评论韩寒才敢出来探讨一下,如果你们评论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学,我就假装没看见了。所以我觉得,如果所谓的“学者”们试着把角度换一下,从一个群众的眼光去看世界,然后用群众的语言来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个世界会变得更有趣。会更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我朝当前的头等大事。哈哈。。。。
我只喝得惯二锅头,所以甭跟我来茅台的那一套。
呵呵,玩笑的话。见笑了。多谢指教。。。你的回复会通过邮件来让我看到,用户体验度很好。
你比魏武挥先生靠谱多了。
所谓深刻的东西大多说了些让人云里雾里的东西,深刻不一定就是要讨论存在啊、什么必然性狗屁。有些深刻的东西就是曰而不日。
我们这里没法不谈政治,而且就是要讲策略。
没有我,世界和他的劳作将一如既往。
哈哈,你知道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内心和想法么?
在我们这个连尊严都被剥夺了的地方。
韩寒的粉丝们有很多只是跑到他博客上去体验快感的。
而那些深刻的人,就悄悄深刻去了,贼溜溜、酸涩的藏在人群中间。
所以,很悲观,所以很嚣张、很夸张、很习以为常。
最近看说是老有人颠覆国家政权,就他几个加起来不够扔个手榴弹呢,颠覆个屁啊。
韩寒不是不“不深刻”“不深邃”“不洞见”,如果深刻、深邃、洞见,早被强掉了。
这是智慧。
魏武挥可以写一些深刻、深邃、洞见,和韩寒比一下。
我承认,我不“不深刻”“不深邃”“不洞见”。
你好博主,久仰久仰,我想问一下您知不知道今年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博士生奖学金的相关信息呀:)
btw:而如众所周知,“网民”这个群体在人口统计学上相对而言是高学历、高收入、爱折腾、易冲动的,而且已经超过3.8亿。
这个说法有一半是不对的。爱折腾易冲动没错,但高学历高收入恰恰说反了。从CNNIC的报告数据来看,恰恰是低学历低收入低年龄的三低特征。三低和爱折腾易冲动之间才有相关性,三高就没了。
不过,如果扯上相对性,也就是和14亿人口相比,高学历高收入许是成立的?我回头得去看看人口普查之类的东西
魏兄说的严谨。我在写的时候想过这个问题,所以说了个“相对而言是”,但没有进一步细说。其实在我寄给你的博士论文里,有一小节提到网众的构成时,说到这个问题。低学历低年龄很明显,有近一半都是中学生,并因此而低收入。但如果砍掉这部分,剩下的人则是较明显的高学历高收入群体。
请直接去威敏主页查询,它们信息公开做的不错。
谢谢你夸用户体验。不过这也是各人感受不同,我还担心有些人会认为收到邮件有被打扰的感觉。
相似的,对于一个人的看法,各人也会不一样。我不认为魏老师发表对韩寒的看法就是对这个文化英雄的“自我认定”。即使他的评价可能跟你心目中的不同。
你后面的几段论述其实正是魏老师在他文中表述的:蝴蝶和老鼠流行,百家讲坛流行,真正有深度的学者和研究不流行——这是学者的悲哀,更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社科学者向来不为人尊敬,部分原因是部分人节操不够或水平不行,部分原因是相对于被神秘化甚至神圣化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常被大众忽视。至于人文学科,其意义也常存有争议。
当然,社科学者是否应以尽量通俗的姿态向公众传达研究成果,这是另一个问题。但也不必因某些学者不善将其思想表述得晓畅通俗,就否认深刻思考与研究的意义。
学者是可以努力有趣一点,但有趣不应是学术追求的目标。这个社会已经足够有娱乐性了。
maomy的回复很好,我很赞同。
您好!請問文中引述汪暉的觀點是在哪一篇文章中可尋得呢?tks!
[…] 我在去年2月写过一篇《也谈韩寒现象》,其中说: 韩寒作为一个“名人”甚至是“偶像”,长期保持对公共话题的讨论,且抱有激进又不过激的观点,我认为是意义重大的。……他的文字里却看不到你死我活的仇恨与愤怒,也不流露绝望悲观的情绪,没有“斗士”的令人敬畏。 在资讯爆炸权威失范的时代里,当下的青年不再需要所谓“精神导师”(那些讲“成功学”的大师除外),但不妨碍他们多一个叫韩寒的朋友。这个朋友不断发言,打破的是不健康的犬儒或者虚无态度,让青年们知道原来关心身边时事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是有意义的;这个朋友又不会培训“愤怒青年”、恐怖分子或者革命家,而是示范了一条有原则、讲道理、较温和的道路,不必过分牺牲和奉献自己也可推动社会前进。 与韩寒相似的,例如连岳或者梁文道,他们也广受网民欢迎,并不因为其“深刻”、“学究”或“激进”,而恰是他们承认自己的局限和平凡,又不乏适度的勇气、幽默与常识,打造出了一个常人值得信任、也可以学习的真实的“公民偶像”。“韩寒现象”,或者说这类人的走红,对于改变我们过去要么回避政治,要么就你死我活地“零和博弈”的社会政治风气,具有积极的意义。“日拱一卒”、“我们就是体制”这些朴素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