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书的翻译也逃不开“信达雅”这三个字。
信 者,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完全掌握英语的所有句型,非常熟悉本专业领域内的术语和行话。掌握所有句型,即不会被倒装句弄糊涂,不会搞不清作者态度的正负, 遇到长句能吃透里面有几层意思,脑海中能让属于每个层面的成份自动聚集。更进一步,对于每段原文,能按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逻辑进行组织。对but、and、although之类的东西该添添,该删删。忠实原文意味着重视原文传达出来的意思,而不是重视原文的字眼排列顺序。而熟悉本专业的术语和行话,就能使翻译后的文本像个学术书,而不至于云里雾里,贻笑大方。
达 者,就是把话讲得像人话。这对于现在很多译者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市面上的学术译著,晓畅明白的不多,其实往往不是作者脑筋不好,而是译者脑筋短路, 舌头打结。这样的译者,大抵本身中文功底就较差,从小写作文就算不上高手,再好的原著到这种人手里也就沦落到他这样的水平了。
雅 者,是可以在比较对等地将作者的意思转换成中文后,还能让读者在阅读时有快感,或觉得表述凝练,或觉得描绘生动,有时忍不住笑起来,或者拍着大腿说 “妙”!原作者偶然迸出的小小幽默在严肃的学术书里有如山间小小野花开放,被译者糟蹋了就太过可惜。而作者隐忍的小小鄙视与调侃,用对应的中文点出来,也 总是倍添色彩。
要 做到这三个字的要求,除开本身的英语功底、学术功底、中文功底和悟性之外,要的是责任心和道德感。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语言和专业上的完美无缺,那么至少在 遇到自己拿不准的问题时要多方想法解决,而不是含含糊糊译了扔在那里等着别人来处理。至少人类还有图书馆,里面有百科全书、专业词典、工具书……人类还有google,至少找点线索接着查下去。还有六度分隔理论,无论是通过熟人还是通过网络,总不至于全世界都没有人知道某个问题。最不济,是否可以写信给作者询问?最后,至少应该对照翻译界通用的词典将人名、地名弄准确,按出版社的普遍规矩将格式调整好。
如果自问做不到以上这些,那就不要揽这个瓷器活。
翻译界的老话叫“信达雅”,出版界的老要求叫“齐清定”,学术翻译也是件责任重大的力气活,要向老艺术家学习,“德艺双馨”。
《 “德艺双馨” 》 有 3 条评论
多少好书糟蹋到翻译手里了,阿门!
译者的能力固然是一个因素,是否愿意全力做到自己的最好更是一个因素。所以德艺俱佳的确是做翻译的要求。以后接翻译活真的是要慎重些。
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