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steel在msn聊。他说不blog是因为觉得意思不大,他比较羡慕讨论技术的blog,说他们有交流有建设性。我说那是因为他们是目标导向的。现在想想觉得还有些别的特征,比如有同样的“话语”和“标准”(通用的编程语言等),所以能真的一起讨论些什么。而人文社会学科方面,容易流于空泛,或者各说各的话,不同的理论体系、方法、关注问题,所以很难形成互相助力的局面。是啊,我也有点沮丧。但多少是一点积累吧,同时逼着自己去写点什么和收集点什么。
还是horse的文章的评论里贴的,关于我们的老同学在中国青年报上的文章: 北京百余居民手持新宪法组成人墙抵制强制搬迁,JC和SJC版面都在夸她。祝她能渐渐成为一个真正了不起的记者。
还有给记者队伍抹黑的,央视记者头破血流:美国众议院议员目睹中央电视台二套与四套记者大打出手 .
关于许知远的文章,也许有人会指责许知远没有通过他的专栏文章给我们提供原创思想。但这又何妨呢?许知远不会忘记拿公共知识分子的抨击者哈耶克的话自嘲:“(他们是)倒卖观念的职业好手,在有了些道听途说的科学知识以后,便自封为现代思想的代表……肩负着向公众提供新观念责任的人。”写写许知远:描述世界的激情
也许是为了给他的新书做广告的,而且很多地方让人反感地吹捧。但参照下taras的许知远出名说明啥 读一读,似乎可以让人多想想,这个时代需要什么。
罕见,时代周刊封面上的中国人物! 这篇文章的有趣之处就在于这些封面图画,我以前没看过。但是这或许代表着历史上对中国的西方主流看法(至少是之一)。关于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这是根深蒂固的鸿沟。昨天翻看某杂志,上面登了好多页世界当红的中国名模吕燕的片子,我个人觉得她真……丑。和MW讨论,她说问了好几个老外,比如John Hartley,他/她们都认为吕燕美的不得了啊,而且完全不能理解我们为啥觉得丑。shrug…她还说有次和《Vogue》杂志的某高管聊的时候,他极其鄙视中国时尚杂志,认为它们懂啥叫时尚!——问题是,为什么要让巴黎的、纽约的、米兰的老外来告诉中国人什么叫时尚,什么叫美?
这还只是审美问题,在学术上或者一些时政看法观点上似乎也如此。
鸿沟如此难以消除。然而比起:伊拉克和美军、联军的血债越来越深,中东的危机多少年都没法消除,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刻骨仇恨……来,上面又算什么鸡毛蒜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