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MW的《春树妹妹》写到春树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事情。当然文章的本身写得漂亮,简直可入选中国语文教科书做范本;同时关于事情本身,也有很多有趣之处。

“在封面照片中,身着朋克青年的代表着装———黑色皮夹克的春树有些茫然而呆滞地凝视着正前方。她与其他四个被访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高中辍学,并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时代周刊》呐喊:“80后一代”的另类表达

“Linglei”做为一个词被老外使用,而所谓的80一代也好,生于70年代也罢,贴标签似乎成为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最方便省事的OK绷。这样不用去思索个体差异,比如马加爵、孙志刚与韩寒们的不同,反倒可以气魄十足地纵横纸上。

当然时代终归是要给人烙印的,不论是最好的抑或最坏的,某种程度而言,上面提到的三位的性格行为或命运都打上了转轨期的、改革开放的、私有化现代化全球化贫富差距增大化等等的中国当代社会的烙印。欣喜的是,在清华特快等版面上普遍出现的对马加爵事件的讨论大都带有对其社会语境的思考,从心理健康直到三农问题,看来清华的孩子们至少比刘海洋泼熊那会儿有长进了。

读到经济观察报许知远的文章《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重塑国家性格?》。这个70年代生人以引用某老外生僻的哲理句子开篇而著称,写起文章来也很注重阅读快感,同时还要把自己看的好多书的东西塞进去,也蛮辛苦。但同样不能免俗地开始贴标签,还有不由自主地流露的西方(美国)中心主义视角。当然作者也注意到这点,但他未必认为这是坏事:“就像我的朋友所说,当我谈论中国时,口气仿佛是一个外来者。但是,当我谈论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愈是这个话题的一部分。我愈像旁观者一样感受到“伟大的中国故事”,愈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召唤,即成为这个伟大故事的参与者之一,帮助这个伟大故事的实现。

简言之,这篇文章说的是,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风云变幻的中心,大家都开始谈论中国崛起,而70年代生人马上要成为主流和中坚,他们是天生经济动物,意识形态淡化,天生全球化和消费主义……总之这代人的性格将塑造出崭新的国家性格……

再提炼,似乎就是,“和平演变”即将成功。呵呵。

尽管我受教育的那所大学以“忧国忧民”著称,但五四的一代早已变成了托福、GRE的一代,一代人中最杰出的头脑匆匆忙忙、头也不回地钻进了美国大学实验室。中产阶级的生活魅力彻底驯服了他们的自我意识。

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纽约与华盛顿的悲剧,则使这一代人第一次认真地思考我们生活的世界,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整张世界的地图,并逐渐开始了解中国在这张地图上属于什么位置,并可能拥有怎样的未来。

出生于70年代后期的一代人几乎是“天然的全球化的一代”,对他们而言,世界是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叙述的。1978年最重要的历史,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是斯蒂夫·乔布斯的苹果电脑有了进一步改善,1989年值得纪念是因为伯纳斯·李发明了互联网……意识形态终结了,我们关心的MTV、管理革命与跨国公司,在这一面上,中国这一代青年与西方的同龄人相当类似。

好多话均不敢苟同。我其实不喜欢被别人代表,当然被党代表了除外。那么看起来好像新自由主义的人,如何就能一口一个我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像俺这样的左派了呢?hoho,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我们我们,话就没法说得这么漂亮,文章也没法这么气派了,换我也没辙。

批评是容易的,可能我对中国问题和情况知道得还不如许知远多呢。但“态度决定一切”。

最近风雨飘摇的中文博客世界,可能也让不少人更深入地思考博客是什么。在偷窥与暴露癖的半推半就之中:腿毛飘飘的年代 这篇文章里一个观点好像挺正确的,他说博客是“一个介于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之间的阳台,展示自我一切可展示的部分,包括身体。”将博客比作阳台很形象,私人空间的延续,也是公共空间的交融。

至于为啥讲述生活秘密的日记多是女性,这个当然主要是因为市场供需决定啦。

我曾经想怎么才能有钱,发现先出名了比较容易来钱。然后想起木mm和竹mm的出名办法,效率很高成本很低。再想发现不适合我。为啥呢?因为没人看。目前客观情况是,只要你是不太老、容貌及格以上的女性,就可以宽衣解带贴照片来吸引好多人看,甚至容貌不及格也没关系,只要有还像样的乳房和屁股,不就能够拍身体部分的照片吗?有人看。换成男性,如果你不上一年半载健身房,还真是拿不出手,拿出来也没人搭理……这就是市场经济。一只看不见的手。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朴素的往往就是真理,浮华的通常很容易赚钱,赚了很多钱之后你就可以宣布某些东西为真理。殊途同归。

,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