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媒介 时代

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超过15亿

就在本月,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迈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超过了15亿,超过现在全球人口总数67亿的22%。而据CNNIC2008年7月数据,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接近但低于20%。

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跨过1亿大关的时间是2005年12月。这三年间新增的网民人数是5000万。根据预测,2010年网民将超过20亿。而WSIS(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所预期的目标是,到2015年,人类一半都是网民。

不过,如果联想到现在人类已经拥有近40亿部手机,如果这些手机能够渐渐成为联网的终端,那么WSIS提出的目标似乎就不那么遥远了。网众时代,业已来临。

上述数据来自AMD的一个项目“50×15”的网站。该项目致力于消弭数字鸿沟,“50×15”的意思就是,促成2015年全球人口50%可以获得互联网连接与计算能力(the 50×15 mission is to enable affordable, accessible Internet connectivity and computing capabilities for 50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by the year 2015)。

那张表格上,全球人口数和全球互联网用户数每分每秒都在跳动、上升,仿佛正在你追我赶。这些数字的来源是:

Internet Usage and World Population Statistics are based on data compiled by AMD, primarily using statistics published by Internet World Stats, which obtains data from Nielsen//NetRatings,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by local NICs, and by other reliable sources.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the Internet World Stats Site Surfing Guide. The Statistics presented by AMD are estimates only and do not reflect exact figures. Statistics may be updated periodically by AMD as additional data becomes available.

2008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地区分布图:

2008全球互联网覆盖率地区分布图:

2008全球互联网用户比例图:

(图片数据来源:Internet World Stats)
分类
听闻 媒介|传播

一个关注OLPC的blog

从前的日志里曾提到过OLPC,以及尼葛洛庞帝来清华演讲的事情。所谓OLPC就是“One Laptop Per Child”的缩写,简言之,每个孩子都要有一个笔记本电脑。其根本理念是,在数字化的信息时代,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会使用电脑来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贫穷不能剥夺他们的使用新媒介的权利。

ennis给本站留言,说有这么一个专门关注OLPC的blog。去转了转,有不少关于OLPC的新闻和有趣的东西,也有链接可以连到OLPC项目的官方网站以及wiki。

诚然有观点说,这只是尼葛洛庞帝们另一种赚钱的手段。姑且不论这是否属实,我认为不应该一味指责商业的原罪,也不能轻易抹杀OLPC可能带来的希望。即便中国孩子短期内难以享受到它,至少已经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贫困儿童因此得益——那么就为此祝福吧。

分类
媒介|传播 新媒介

U时代生活

上周《国际先驱导报》的约稿,主题关于“网络生活”,我觉得这个提法已经需要改变了,所以有了这篇文章,写得比较浅显,提出了“U时代”这个值得重视的概念。不知道会被编辑改成啥样:)。

最近有一款游戏“第二生活”(Second Life)颇受人关注,尤其在《经济学人》杂志上个月撰文报道它之后。其实它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游戏,拿游戏开发者的话说,这是个让人们随心所欲创造点什么的地方,而全部创造物的知识产权都归玩家所有。

这里的一切东西,90%以上由用户创造。有人设计替身形象,有人创造崭新物种;有人画画、作曲、写歌,有人成为在线导演和演员,将这里的生活拍成电影发布在互联网上;有人建造楼宇,还有人经营房地产——没错,华裔女子Anshe Chung一年里向“第二生活”的运营商“林登实验室”支付了大约20万美元去购买虚拟地皮,然后将它们建设成人人心向往之的可居住社区,并收取租金。无论是“杭州”还是“绿宝石岛”,总之这项生意让她赚得很多。

“第二生活”中创造物的交易基于虚拟货币“林登币”,而“林登实验室”向用户提供“林登币”和美元直接兑换的服务。这儿目前仅有10万用户,但每月现金兑换量超过400万美元。

和“第二生活”极其类似的游戏还有瑞典的“安特罗皮亚计划”(project entropia),更早些的原型则是连续多年雄踞北美游戏销量排行榜前列的“模拟人生”(The Sims)系列。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为这样的虚拟生活深深入迷?

拿这样的问题去问Anshe Chung,我想她不会认为自己的生意有多“虚拟”。是的,我们不是早已习惯同样看不见摸不着的股票和期货生意吗?从上世纪末ebay上流行的“暗黑破坏神”武器盔甲,到如今大小中介网站上有售的“魔兽世界”或“传奇”道具、装备和帐号;从代练帐号,到陪练陪玩、专业骂人、职业PK手……有需求的地方就有交易,盆满钵满的都是真金白银,一点也不“虚拟”。而花钱消费的人呢?我们并不认为花钱看电影、听演唱会或旅游有多么“虚拟”,那么花钱在游戏里进行娱乐与情感体验,难道就格外“虚拟”了吗?

一叶而知秋。从电子游戏,到互联网乃至所有数字媒介,它们并非幻象,也不遥远,几乎充斥你我日常生活每一角落和时刻。今日之我们,与百年前人们,同样的努力生活,不同的是我们有更多选择。选择在西单开店或者在淘宝网开店,选择每天买三份报纸或者日日上门户网站阅读新闻,选择酒吧迪厅球场或者BBS、SNS社区结交新朋友,选择夜间连续剧、超女直播或者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差异源于选择,而不是所谓“虚拟”与“真实”的分野——生活只有一个,所谓“虚拟生活”是个伪命题。

互联网曾经是新鲜玩意儿,让大家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生活竟能如此被延伸、拓展和丰富。如今惊奇仍然常常会有,可是互联网本身已经开始让人习以为常。因此《连线》杂志才特别提出,在英语中首字母大写的“Internet”应该被改写为小写的“internet”,因为它和我们生活太过贴近而不再被当作专有名词对待。互联网渐渐变得像电一样,只有当生活中突然没有它的反常情况下,我们才意识到其存在。就像我们并不谈论什么“电气化生活”,“网络生活”的概念也正淡出你我视野,越来越多人的反应是,“没有网络,怎么生活?”。

至于所谓“网络生存”,还记得六、七年前以“网络生存实验”为名的可笑一幕:几个人被关在房间里三天,必须通过互联网获取饮食,还要进行一些娱乐、学习、购物等网上活动,电视台对此进行了录像播出。今天看来之所以可笑,是因为这些当时看来又前卫又困难的事情如今人人都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不是今天的人更聪明,而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媒介环境在短短六、七年间飞速发展,让我们可以如此轻松从容,脱离“生存”困境,追求精彩“生活”。这个时代被称为U时代——Ubiquitous Time,无处不在的媒介的时代。

去年有本畅销书《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托马斯•弗里德曼娓娓道来为何今日世界已经变平,平坦的世界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他口中的“抹平世界的十架推土机”中,处处都有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身影。可将复杂工作切分的工作流软件,业务的全球外包,跨国企业的海外工厂,整合全行业的供应链,方便迅捷的资讯搜索,开放源代码运动……第三世界国家有竞争机会,个人面对巨无霸企业亦有机会,人人都可能兼具雇主、雇工、股东、公民等多种身份认同。他描绘的世界图景栩栩如生。

但是你去翻翻十多年前出版的《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尼葛洛庞帝同样写到了这些。不同在于,十年前的预言、趋势和概念,十年后已经变成潮流、典型、生动鲜活的大事件、人人熟悉的小细节。

学界则有曼纽尔•卡斯特的煌煌巨著《信息时代三部曲》,他直接将正在浮现的崭新社会结构概念化为“网络社会”。安东尼•吉登斯等社会学家对此人此书大为推崇,称之为“信息时代的马克思•韦伯”。

尼葛洛庞帝说我们将“数字化”地存在,社会学家们宣告“U时代”、“网络社会”的到来,弗里德曼说“世界是平的”,我还可以说“世界是流动的”:较之上个世纪,全世界的信息流和物流(比特流和原子流)都爆炸性地增长,也更加灵活多元,人类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便在流动中增殖。种种描述和阐释中有一点共识:我们今日生活的世界与从前不同,我们的生活也因之不同;不同不仅因为新工具的应用,更因为社会的结构、生活的规则、我们自身都发生了变化。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对我们而言,不只是人类离不开的空气,鱼儿离不开的水,更成为构成我们和社会的内在成分与逻辑。

所以有那么多在互联网出现前闻所未闻的故事一幕幕上演。例如今年在中国连连出现的“网络通缉令”,原本就飞速发展的搜索引擎技术在“人肉化”之后更是威力无穷,“虐猫录像”、“魔兽铜须”……当事人的所有个人信息都能被挖掘出来并迅速公诸天下。从最早的“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到后来的“老大哥知道你是一条狗”,再到如今的“人人都知道你是那条狗——如果他们想知道的话”,越来越多的人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变化,这本身是互联网渗透到个人与社会每个角落的结果。搜索引擎的影响,本身就足以写成一本书,从布尔查询逻辑对个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到福柯“超级全景监狱”如何被搜索引擎实现为一种权力话语

亦有媒体将此类事件称为“网络暴力”。卷入其中的当事人完全无力抵抗网络舆论的攻势,无法阻止自己的隐私暴露,而激愤网民的举动也并无说理辩论余地。或许这是某种暴力,但这种暴力过去只掌控在少数精英或特定机构例如媒体手中,如今却被赋予了千万普通上网者。在U时代生活中,过去的法律、道德、规则还未能调适当下情势,个人却面临着更多选择与机会,当然也有更多风险和挑战。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则在多种力量消长、新旧平衡转换间被慢慢重塑。

U时代方兴未艾。摩根斯坦利上月发布最新《全球互联网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下载)。数据表明,2005年全球有21亿移动用户,是PC用户的3.5倍;200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收益和全球互联网广告收益相当,为190亿美元;从趋势上看,移动互联和无处不在的连接将是未来几年最大热点;而亚太区将成为新浪潮领跑者。微软、英特尔的CEO们纷纷发话表示来到“移动计算全新时代”、“手机将创造软件业新高潮”,其实不用他们说,我们日日都在感受这扑面而来的“无处不在”。

当然也不要忘记,世界还远不是那么平坦,“数字鸿沟”仅仅是横亘在人类社会中的山岭沟壑之一。中国网民过亿,手机用户3.6亿,但还有那“沉默的大多数”根本未曾进入U时代。分裂和分化不是U时代的特征。

今年春天我在清华园里见到尼葛洛庞帝,他早不再提自己曾经开天下之先的“数字化生存”理念,而是忙于推广OLPC(One Laptop Per Child)。每个孩子都该有台笔记本电脑,来帮助他们学习和成长,贫困不能剥夺他们使用新媒介和进入U时代的权利。尼葛洛庞帝和他的项目组成员为了这个浪漫理想,要做的工作很多,从把电脑成本降低到100美元的技术研发,到寻求资助以便能向全球发展中国家儿童免费发放。在中国,OLPC的前景并不明朗,但我衷心希望,U时代的生活能赋予每个人更多的自由与平等,更多的机遇和力量。

分类
媒介|传播 新媒介 时代

尼葛洛庞帝与OLPC

Lash教授关于“U时代媒介研究”的讲座上偶闻尼葛洛庞帝次日(3月31日)要来清华主楼做演讲,顿感兴奋。第二天便打听具体时间地点。奇怪的是,不但info上全无消息,水木社区的campusinfo 版全无消息,打电话给校办,辗转了几个部门,据说是计算机系主办,但在计算机系各个研究所办公室打了一圈,无人知道此次活动,甚至完全不知道尼葛洛庞帝这 个拗口的名字与计算机专业有什么关系,亦有人问:他是搞媒体的吗?令我难以回答。难道尼葛洛庞帝已经不为现在的人所知了吗?

一个简单的介 绍: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ante),MIT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主任,也是co-founder,另一个和Lash的研究中心一样令我心生向往的地方。他以前研究建筑机械,后在电脑及传播科技上颇多创见,为 《连线》(Wired)专栏作家,1996年被《时代》周刊列为当代最重要的未来学家之一。他深谙数字科技的最前沿发展,关心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 响,站在无人性的科技与人的桥梁之上。

十年前,他的畅销书《数字化生存》(Beijing Digital)被译为中文。其时,清华正作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试验田与先锋,在校园里掀起BBS、email、网页浏览、下载等最基本应用的热潮。为新 技术着迷而又对新技术的未来全然无知的我们阅读《数字化生存》,犹如聆听导师告诉我们手中正在使用的这个新型媒介的技术特点、相关争论以及发展未来,深入 浅出,方方面面。他的书,培养了我最基本的一些数字媒介观,对我最终选择传播学研究,不无促动。时至今日,书中所谈的很多当时令人心潮澎湃的知识已属常 识,书中认为应该解决的一些争端现在还在拉锯中,书中预测的某些情况已成现实。这次,他又是为何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