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表达自由 媒介|传播 时代

如是我闻:常州“市长与网民”的网上互动

一个ID在某论坛指责当地某官员腐败,这样的事在中国每天发生一百次,还是一千次?其后果,最常见的是众人附和,而后不了了之,沉入论坛深深水底;又或者,一两天后帖子突然消失无踪;比较极端的,一年会有那么几次几十次,发贴的人被警方找到,轻则“教育”重则刑拘。所谓彭水诗案正是一例,小公务员群发十几条短信以打油诗影射县领导,被抓了一个月。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次发生在江苏常州的“市长与网民”的论坛回贴才变成引人注目的新闻。

江苏常州,著名的地方论坛“化龙巷”。10月6日网民slala发表:造BRT到底好在哪???谁受益了!!! 文中指责常州市长王伟成在BRT(公交车)项目中涉嫌腐败。10月18日“市长与网民”这个ID在同一论坛版面上发表署名为王伟成的文章我对BRT工程为什么这么热心和积极?,答复slala的文章中的“指控”,声明自己绝无这些腐败问题。

事情的新鲜之处在于:

第一,slala发表的原文迄今还没被删除(两周已过)。第二,市长没有直接下令网站管理者删文封贴杀ID,看起来也没有滥用警力追索这个ID背后的真人,而是选择了发贴为自己辩护,姿态很低,因而在民心上得分不低。从他的措辞来看,也较多地体现了公民意识和平等意识,例如:

网民就是市民,网友就是朋友,每个人,不分男女,不分岗位,大家的道德准则都应该遵守。你对政府工作和市长有意见可以发表,语言偏激一些也可以理解和谅解,但不能造谣诽谤人。因为市长也是人,他的人格尊严也要依法得到保护。

……当然,我还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廉洁自律上还要更严格地要求自己。但是,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我是做到了。我衷心地希望全市人民监督我。如果发现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们可以通过人民来信等各种途径提醒我。如果发现我有以权谋私,为家人亲属拉工程、打招呼、捞好处和其他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请你们及时向上级纪检部门举报。

我欢迎网友们严格监督我,但是我不赞成捕风捉影,更反对胡编乱造。……以前我之所以没有回复,是因为作为一个市长,应该善待网民,善待提不同意见甚至是错误意见的网友,应该有一个更宽阔的胸怀。但是有人过头了,造谣诽谤了,我当然要还其事实的本来面目,以正视听。这就是我,一个原原本本的我,一个既是市长、也是公民的我!

“市长与网民”这个ID,在今年5月1日曾在同一论坛发表署名为“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王伟成”的文章致广大网民朋友,文中提到:

今后,网友们发表的重要意见和建议,我和我的同事们都会给予不同形式的回应。但也得请网友们理解,由于我的工作水平不高,所以显得特别忙碌,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处理公务,虽然我会尽量挤时间与你们直接交流,但是要对网友们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亲自答复实在有些为难。不过我已经安排专人负责在论坛上收集信息,我的秘书会把重要的信息摘录后及时传递给我。我相信,这座友谊交流之桥是永远畅通的。

2003年深圳市长于幼军对话网友“我为伊狂”,引发轰动,被誉为开高官与网上批评者见面对话的先河。2008年常州市长王伟成以论坛发贴方式回应“slala”没有给出证据的腐败指控,调子要低很多。“市长与网民”和“slala”的对话,迄今只有第一回合。不过也开始引发全国媒体的关注,因此带来了其他网民的热议。稍微浏览该版面近期的文章,不难发现除了BRT项目的相关讨论外,关于常州其他市政项目、经济发展、维权呼吁等主题的帖子也不少。不论如何,市民关心自己居住的城市和社区,并且愿意与其他人展开讨论,这是件好事。这件好事的发生,跟“化龙巷论坛”的管理员没有草木皆兵、言论审查尺度过分严苛有关,跟常州市长愿意以低调平等的姿态来展示自信和清白的形象有关。当然,于幼军最近从政坛落马,这是后话;常州的项目和官员有没有问题,也有待常州百姓和专业人士继续监督检验;但就事论事,“市长与网民”的网上互动还是值得称道。

只是,一个商业性的地方论坛,似乎承载了政府网站的部分功能;一张互联网,似乎承载了行政制度的部分功能。网络言论如此兴盛,从大众到媒体对这种寄托于网路的“官民对话”如此津津乐道,本身就映射出体制的缺失。

附:各门户网站上关于此新闻的链接:
新浪 http://news.sina.com.cn/c/2008-10-20/043116485148.shtml
网易 http://news.163.com/08/1020/06/4OM7PKKS0001124J.html
腾讯 http://news.qq.com/a/20081020/000194.htm
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810/1020_17_837166.shtml
21CN http://news.21cn.com/domestic/difang/2008/10/20/5340580.shtml
信息时报: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08-10/20/node_1057.htm

分类
表达自由 媒介|传播 时代

关于“西藏、西方媒体与信息封锁”的有关新闻评论摘录

中国地图-Map of China

今天听说Youtube在中国大陆已经解封,请在北京的朋友验证,据说主页能上,各种链接都打不开。不知接下去有关管理部门会采取怎样的措施?也不知道,网民的另类媒体行动(例如“情缘∮黄金少”制作的youtube视频)、民众及媒体对新闻封锁的批评,是不是此类网站解封的部分原因。

始终觉得,这次事件中中国政府本可以做得更好,获得更多来自国际社会舆论的同情、理解甚至支持。

下面摘录一些关于西藏事件中媒体表现及媒体处境的新闻与评论。

2008年3月20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举行例行记者会(来自外交部网站

问:……根据《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外国记者可自由在华采访,为什么现在外国记者不能去西部地区采访?这是否与《规定》相矛盾?

答:……由于在某些地方出现的一些情况,中国执法部门有权根据当地情况依法采取一些特殊措施,希望广大媒体和记者能够予以理解和配合。你认为《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允许外国记者在中国自由进行采访,但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同样,《规定》的第一条指出,外国记者在华应依法进行采访。我们在此希望外国记者能够遵守中国的法律和相关规定。我想强调,我们欢迎外国记者在华进行公正客观报道的原则没有变化。同时也请记者们理解我们的执法部门,他们依法有权根据特殊情况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这种做法在其他国家也不例外。

问:……中国政府对西方媒体的报道是否满意?如允许西方记者实地采访,你是否相信西方记者会诚实地报道这一事件?

答:……我们注意到,连日来,外国媒体高度关注并大量报道拉萨等地发生的暴力事件。这些报道有些是客观的,有些与事实严重不符。我们希望媒体能够以负责任的态度,尊重事实,本着新闻职业准则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至于去西藏实地报道,你们的愿望我们理解,我们也正在努力安排。但是有些报道,特别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报道,和是不是去实地采访没有关系,有的是属于常识性问题,有的是属于新闻职业操守问题。

(由于我是从国外浏览外交部此网页,在一小时内先后尝试了近十次,只有一次能完全打开。其他时候网页只能打开一部分或者显示为完全空白页面。无语。)

从blogger到媒体对有关部门新闻政策的评论

分类
社会化媒体 媒介|传播

Youtube和Flickr上的英国外交部

英国外交部,全称为“外交及联邦事务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Office/ Foreign Office,缩写为FCO),为专责推广英国海外利益和外交事务的英国政府部门。 其问责官员——外交及联邦事务大臣(或外交大臣/ 外相)是首四位名望的英国内阁大臣之一(据维基百科介绍)。

查找资料,撞入英国外交部网站。在首页最显眼处赫然见到YouTube和Flickr的图标。它们分别链向英国外交部在这两个世界知名的web2.0网站上的页面:www.youtube.com/ukforeignofficewww.flickr.com/foreignoffice。FCO的首页说:我们的部长、大使和工作人员们,会从世界各地添加新的视频和照片,你可以评论和订阅。从Youtube的“个人”档案中你可以发现,英国外交部是在2007年9月18日在youtube上注册该帐号的。

作为堂堂不列颠的重要政府部门,难道没有财力和技术自己建构视频和图片发布平台?为何“屈尊俯就”在两个美国商业网站注册帐户发布信息?

我个人的观感是,不论“宣传”也好,“公关”也罢,为求信息传播有更广泛的覆盖面、更良好的效果,除了过去日常的新闻发布、接受采访、媒体关系外,英国外交部亦在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不仅仅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曰官方权威媒体,而是主动奔赴全球用户最趋之若骛的热门网络应用前沿,以亲和的姿态+权威的身份参与到这样的“全球公共领域”中去,让自己制造的一手的信息直接和受众见面。

英国外交部也开通了自己的官方blog, 上至部长David Miliband,下至新来的大学生Sarah Russel,以个人身份亲笔写作blog(从我阅读的几篇来看,没有捉刀的迹象和必要)。外交部网站首页上写着:更多地了解我们的部长和工作人员都在想什么、干什么,留下你的评论,看看我们的bloggers吧!

这些举措,对于营造开放、透明、合作、服务的政府部门形象应该颇有帮助。长期保持这样的姿态,已是工作的一部分。更因此获得有信誉,亦有人情味的信息发布平台,当危机或紧急情况发生时,便可派上更多用场。

我是政治学的外行,但从一个新媒体老用户的体验出发,在信息爆炸的众说纷纭中,更容易被信任、理解和认同的,通常是那些长期经营、建构有良好形象和人际网络的说话者。民众和政府的关系,当然不是普通草根用户之间那样简单,但web2.0的浪潮,会否也正改变着长期使用者们的思维和认知习惯,使得他们或多或少地挪用人际关系的原则,来思考个人与团体、与企业、甚至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与之对照鲜明的是Youtube在中国大陆的无法访问状态。这是明智的管理办法吗?下面是一个例子:

Tibet WAS,IS,and ALWAYS WILL BE a part of China(西藏过去、现在以及永远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由用户(据称为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无法考证)自行制作并上传的视频,主要由多幅静态图像+英文文字说明构成,列举一些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在此不对相关事件和观点做任何评论,单纯来看数字——你可以看到自从该用户3月16日上传该视频以来,不到3天时间内它已经被浏览超过一百万次,观看者留下了近七万条留言。

(2008/03/23 update: 据“德国之声”报道,这个视频的作者是生于西安、15岁移民加拿大、现年21岁的“情缘∮黄金少”。该报道标题是:西藏问题引发网络“世界人民战争”。此时该视频浏览量超过150万次,留言9万多条。)

我不知道CCTV-9的相关新闻在海外能否获得同样的收看人数,也无法考证外国观众在youtube上看这段视频和在电视上收看CCTV-9时的心态有何区别,又或者,这百万人次中有多少人是根本/很少看电视的。但是它的影响摆在这里。

或许有人要假设:那些和上述视频的观点截然相反的视频,不也同样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吗?问题在于,这个辩论的平台、传播的空间,现在对于两亿中国大陆网民近似于不存在;但对于为数更多的外国网民来说,在他们最日常接触的新媒体平台上,将基本无法听到任何来自中国大陆普通人的声音。这样的集体失语,是主动放弃话语权?是出于对国民的不信任?既然日日抨击西方报纸、电视、广播传媒之不公正,为何又要将这新生的“阵地”与“领域”拱手让人?

顺便说一句,英国外交部网站首页,“今日新闻”里部长和外相接受媒体采访中谈及西藏问题,抛却圆滑的外交辞令,简直就是中国政府的说客了。在我这外行眼里,当下的中英关系似乎如胶似漆啊。

分类
媒介|传播 新媒介 时代

中国网民创造的价值在哪里

我在中美青少年在线生活经验之对比一文中,粗略翻译了Henry Jenkins教授最近一篇日志的观点。现在简单地回应一下。

首先,Jenkins教授提的那个问题是真问题吗?“中国人从互联网上取走了很多,但奉献的不多”(the Chinese take but do not give to the culture of the web)?

——如果站在西人立场上,观照中文世界与英文世界之间“流量”的大势,这种判断或许是对的。几乎所有媒体平台上,中国与欧美之间的内容流动都呈现长年的“逆差”,互联网上也不例外。这一现象与其说是文化或个体意志导致,不如说更根深蒂固地受到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的影响。

——如果只观察中文互联网世界,这一论断就有失公允。仅就数量而言,中国网民近年来向互联网贡献的内容可谓海量,而且仍与日俱增。mix and match、fan fiction……这些行为少吗?看看超女快男们粉丝的同人小说,看看猫扑的恶搞。从年末的许多统计数据中,你不难得出结论:中国年轻人同样乐于向互联网发布自创内容。尽管这些内容中有很多仅仅是复制粘贴甚至抄袭,尽管这些内容中绝大部分的价值被许多人怀疑和嘲笑。

和菜头有一段尖刻的描绘,说的是普通中国网民都在忙些什么:

我很忙,我要看新浪的社会新闻,看Sohu博客的光屁股美眉,玩QQ游戏给小人穿上衣服,打网游抢一套极品装备,找BT站点下一套AV新片。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这些事情的价值加起来比零稍稍多那么一点点。

——可是,事情不是本该如此吗?对于普通百姓,芝麻琐事唠嗑扯皮无聊然而有趣的那些东西,本就填充了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每个人应该有权利自由选择做什么、说什么,不论这些事情在旁人看来多么无聊。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就像自由言说的权利一样,在中国人现实生活的传统中一直是稀缺物品;而互联网带来了更多可能,不论这一可能有多少泡沫和虚幻,至少它已是对线下人生的补充,对日常压力的逃避或对抗渠道。

重要的不是期待网民素质在朝夕之间提高,开始为互联网贡献高质量文学艺术科技哲学内容——那是专业人员的份内工作,而是保障他们的选择自由,扩展他们活动的空间。过去一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平日无聊的网民在厦门PX事件、周老虎事件中的精彩表现;尽管在3377、斌薇案、“很黄很暴力”等事件中,网民们行为观点不乏分歧矛盾,不乏失当过头,但无疑又在中国公共空间的拓展史上再书几笔。2008伊始,南中国暴雪成灾,从论坛到Blog,亿万网民传递灾情、共享信息、开展讨论,你可以找到主流媒体不会书写或不敢披露的细节,可以发现宏大叙事不愿眷顾的视角和观点。不怕太琐碎,不怕很无聊,不怕犯错误,怕的只是万民同声,万马齐喑。

如果非要说中国人在互联网上索取不奉献、不关心政治而专注无聊,我觉得这“归功”于:

1.人均资源不够、人际竞争激烈的历史与现实,带来对资源的占有欲与抢夺癖;
2.清有文字狱、后有三反五反大革命、8964逆流、至今仍可能因言获罪的历史与现实,带来对表达和讨论的恐惧,对政治的冷漠与犬儒;
3.商品化狂潮带来的从媒体到社会的拜金、逐利、自私、消费至上风气,促进甚至引导个人疏离意义而亲近快感的行为。

而Jenkins教授给出的几种假设,未免有点轻飘飘。

分类
表达自由 听闻 时代

《南方周末》之《系统》与中国媒体之“系统”

《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刊发长篇特稿《系统》(点此链接查看我转载的全文),详尽深入地描述了发生在网络游戏“征途”中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这也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好、最注重细节、最引人入胜的网游报道——不是简单枯燥的道德说教,不是大而化之地泛泛谴责,更不是公关软文的阿谀吹捧。读过之后,你很难不陷入思考:数百万人沉浸的虚拟与现实交汇的地带,究竟是什么文化氛围,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有着怎样的模式,这一切又会对所谓“现实生活”发生什么影响?极权、意识操纵、欲望,对于这些统治虚拟和现实的东西,在史玉柱的“巨人网络”美国上市、众多媒体交相赞颂又一个财富神话的此刻,我们还能被允许发出什么别样的声音?

我读完全文,感觉首先是“可怕”二字,尤其是文中描绘的玩家的集体抗议,被系统屏蔽,甚至因此被投入虚拟的“古拉格群岛”的那一幕。据称主要作者曹筠武自己就是80后的游戏玩家,难怪有此大作!这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平衡中立”的新闻,是一篇带有立场却尽量以事实说话的特写,甚至略有煽情,但我喜欢这种有节制的激情。

如果说曹筠武向我们呈现的是在这款“网游巨作”中“系统”的可怕,那么这篇报道本身所遭遇的,却让人为中国媒体之“系统”而心寒。或者,可怕的究竟是“系统”,还是隐藏在“系统”背后的操纵者、利益群体或权力精英?

我凑巧在常去的BBS的某版面读到被转载的《系统》一文,但却吃惊地发现,这篇文章在网络上似乎正在被抹去。在《南方周末》自己的网站上,2007年12月20日这天的页面里,你不但找不到这篇文章的html版本,甚至连报纸提供的PDF版面中,也“凑巧”缺少了本文所在的两个版面。截图如下:

nanfangdaily20071220

而就在几天以前,《南方周末》曾在[财富]栏目刊登一篇对史玉柱的报道,挟“巨人网络”上市之余威,极尽曲笔赞美之能事。这篇文章当然安然无恙地存在于网站当天的页面上,html和pdf俱全(截图如下),而且用搜索引擎查询,结果也是铺天盖地。不知道在专业人士眼里,这算不算一篇成功的公关软文枪稿?

nanfangdaily20071213

中国知名的游戏论坛17173中也有人提到了《系统》一文的消失。

为何如此?几乎毫无疑问,是那只“看不见的巨手”在操纵,在公关,在“和谐”。有明白人关军点出,而在他看来,这篇文章的写作与刊发,已经是“智慧与勇气”的体现:

“毫无疑问,史玉柱同学看了这样的文章会不高兴。他的公司刚刚与《南方周末》搞了一个合作,叫“奥运征途”,赞助该报记者寻访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一路上不是美金就是欧元,花销不菲。史同学不高兴的后果是什么呢,以我的小人之心揣度之,就是挥动大刀,咔嚓一声“秒杀”这个合作。”

OK,我一直认为,从向权力下跪到向金钱下跪,对市场化商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媒体来说,那是易如反掌、顺其自然的转化。新闻审查和网络过滤对任何一个有点文化的中国成年人来说,都绝对不是新闻;但是当金钱如此轻易地操纵一家报纸(而且是号称中国很牛掰很有风骨的那家)、更多家网站论坛的时候,当“巨人”式“脑白金”营销无往不利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都应该想一想,责任在所谓的“系统”,还是“系统”后面的人,还是也包括我们自己?

有鉴于此,不得不又一次打破网络常规,不是给出全文链接并引用,而是全文转载——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你引用的链接就从网上消失了,而我的全文转载至少还可以一直保留在我的独立blog上,并通过rss订阅来到并不算多的500多个读者面前。

南方周末:“系统” 全文链接:http://ohmymedia.com/2007/12/23/736/

分类
表达自由 时代 上路

feedburner被盾,请更换订阅方式

我真是后知后觉,才发现feedburner已经被我天朝GFWed掉有一个月了。因为本blog的rss 订阅一直推荐使用这个广受信赖的互联网服务,大约有400名左右订户。如今的和谐形势,却令得在中国境内的互联网用户大多无法再以rss订阅方式浏览本blog。

据说这次feedburner的被盾是双向的,这意味着,国内用户无法正常访问该网站,该网站亦无法抓取中国境内的feed信息。所幸本blog服务器在海外。

因此,如果你:1)是本blog的读者且愿意继续订阅此blog,2)在中国境内且不是用bloglines阅读本blog的rss,均需要重新订阅本blog,feed地址是:

http://ohmymedia.com/feed

或者http://feed.feedsky.com/ohmymedia

谢谢关注。

分类
表达自由 时代

信息流动与流不动

这段时间太忙,无暇更新blog。但是却发现前几天写的那篇《厦门人民儿童节大散步庆祝PX进驻海沧》被“和谐”了。所谓被“和谐”,就是被盾了,被GFWed了。

但这次的被盾却显示出伟大火墙的技术升级,因为这篇日志被全文显示在首页上,但是访问首页没有问题。只要点击这篇日志的链接(当然是从国内了),就会返回空白页(用firefox)或者地址错误页(用ie),并且几分钟之内不能再访问本域名。我不懂技术,但根据读过的一点资料,猜测这种情况应当是文中的某条评论有被ban的url链接(链接也变成了敏感词?),一旦试图访问就触发了什么,然后导致域名被短暂劫持。当然,文中曾有的转引自flickr的一些现场照片也早已不能访问。

我是不是应该感谢GFW宽厚仁慈,没有盾掉我的整个网站?很有一种荒谬的现实感。

闾丘露薇在自己的新浪blog里说“有点点想哭”,因为她做了个“一五一十部落”,大概是群体网志或者BSP?服务器在境外,但是无法访问了。她以为(或者只是这样说说)是因为“没有备案”。嗯,99%是被盾了。

山西的黑砖窑事件终于登上主流媒体,在此之前我从网络上看到了有关的消息。无论如何,这又是一个信息流动导致社会和掌权者关注并采取行动的案例。在猜测,什么时候互联网上会禁止与此事有关的信息流动?

今天看到电视里说,海南香蕉因为连续不断的谣言,如“蕉癌”、“香蕉中有类似sars的病毒”等无中生有的信息,已经从1块4一斤跌到几分钱一斤也卖不出去。香蕉被拿去喂猪,甚至直接在树上烂掉。一个女蕉农因血本无归生计无着而在镜头前失态掩面大哭。

这也是信息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