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介|传播 学术

叶荫聪书评兼悼霍尔:曹书乐《批判与重构:英国媒体与传播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做」的比「說」的重要-- 評《批判與重構》兼悼霍爾(Stuart Hall)

葉蔭聰 发表于2014年2月16日《明报》(明报原文地址点此,需注册用户方可访问。作者自己网站上的文章链接在此

hall

剛過去的星期一,在學校觀看一部關於霍爾(Stuart Hall)的紀錄片,名為「霍爾計劃」(Stuart Hall Project)。事有湊巧,很不幸,當晚我們便收到這位學者逝世的消息。

霍爾是文化研究的奠基者,亦是英國新左派的代表人物。相較不少理論大師,霍爾的專著不算多,更不會像如今不少大紅的年青學者在學術期刊發表了海量文章。可是,他的言行實踐卻一直深深介入英國政治(尤其是左翼),以至學術及知識界。簡言之,文化研究是關於「做」多於「說」的,這亦一直是我與不少同事的誡律。

可惜,要把做甚麼告訴別人,卻不容易。早前讀了曹書樂的《批判與重構:英國媒體與傳播研究的馬克思主義傳統》,算是一個很不錯的初步嘗試。在大家悼念霍爾之時,讀讀這本書亦頗有意思。書裡亦有不少有關霍爾的部份,值得香港不少未讀便亂評文化研究一通的專欄作家好好學習。

曹書樂作為一位在大陸受訓練的新聞及傳媒研究學者,卻利用留英期間的時間,用心採集資料,並採訪英國媒體研究學者,了解他們的思想及政治脈絡,實在難得,也從中看到她的心思與期望。正如她承認,馬克思主義跟列寧主義及毛澤東思想一樣,在大陸是「指導思想」,不能被質疑與批判,卻被應用在其他理論及經驗研究上。相反,在英國以至歐美國家的過去百多年裡,馬克思主義是一場驚險萬分的旅程,他的重要概念不斷被質疑、修正及再發現。例如,霍爾便有「沒有保證的馬克思主義」(Marxism without guarantees)的說法,即把馬克思主義視為「問題、麻煩、危險」,絕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

《批判與重構》一書最令我讚賞的,是她細心道出著名的伯明翰大學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CCCS)的成立歷史,以及其左翼思想起源及構成,這大概是華語著作裡最出色的表述。同時,這段歷史也對我們理解西方左翼思潮別有意義,因為這是馬克思主義思想脫離二十世紀武裝革命傳統的起點之一(歐洲的社民傳統更早)。他們不用等到柏林圍牆倒下,在五十年代已批判蘇聯(以至其他共產國家)國家社會主義傳統。如何革命?如何在西式議會民主國家裡實踐?馬克思主義對左翼社會改革及文化創新究竟意味著甚麼?這些都是霍爾這一代英國新左知識人關心之所在。因此,文化研究雖有左翼對階級政治的關懷,但亦漸漸介入英國媒體、性別、種族、多元文化及後殖民處境,形成獨特的視角。例如,霍爾對戴卓爾主義(Thatcherism)的批判與辯論,對左翼政治的期許,成為我們理解新右翼及新自由主義的必經之途。

曹書樂的敘事雖然細節充足,但似乎還未能觸及這個思想核心及主軸。她形容CCCS是「走近馬克思主義,離開馬克思主義」,其實並未能準確地說明他們與馬克思主義的關係,亦未能充份理解他們的實踐意義。例如,早期文化研究學者投身成人教育,而霍爾從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手上接手CCCS成為主任(1968-1979),當時大部份學生像思想及社會活動家(activist)多於研究生,求社會變革實驗多於學位(許多學生並沒有在伯明翰畢業),投身反戰、女性主義、反種族主義、學生運動等等。霍爾後來轉至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編寫了多本教科書類的作品,不只廣泛用在文化研究教學,也影響了社會學及媒體研究;用霍爾自己的話,就是跟普通人在非學術環境裡談文化研究與左翼思想。

簡言之,霍爾及其學生這一脈,重視如何運用學術體制的位置與空間,去尋找廣闊的左翼政治的實踐可能。這有點呈水銀瀉地之勢,例如,CCCS首兩位主任,一位去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位去了公開大學,都可見一斑。現在回頭來看,這樣做法固然有其好處,但壞處是可能忽略了體制生存與發展。CCCS在保守的大學氣氛裡,一直面臨被關的危機,直至2002年時,大學以該中心在「研究評審工作」(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中表現不佳為由強令其解散。

有趣的是,曹書樂書中的後半部,談及的威斯敏斯特學派(Westminister School)卻在CCCS沒落之時乘勢而起,由一家技術學院的系所,變成大學裡一級傳媒研究機構。這個對比,曹書樂應該多加討論,將會令全書更出色。跟CCCS相反,威斯敏斯特學派在RAE中表現出眾。不過,學派中人也是同樣是左翼背景的傳媒學者(部份與CCCS有相當淵源),積極地跟九十年代末以來的高等教育新自由主義搏鬥,花了大量時間進行體制建設,甚至挪用一些美國主流學術的伎俩,例如創立國際著名的《媒體、文化及社會》期刊,鼓勵及催促系內成員加強學術研究及出版。我在學術會議上便遇過其中一位年青教授,他比我年輕,但在學術期刊的出版幾乎比我在報章的專欄文章數目還要多!可是,我不敢斷言這是一種墮落,事實上,系內不少成員並沒有放棄介入英國廣播及文化政策,例如爭議英國媒體的過度私有化及企業化,增強廣播以至新媒體的公共性等等,在右翼保守當道的英國裡,形成一個社會及文化改革的學術陣地。

霍爾並不代表甚麼光輝的左翼革命傳統,相反,他活於激進政治消沉的時空。但是,他遺下的大概就是各種成敗參半的嘗試,不過,也是一種希望,敦促我們認真思考,如何把進步政治理念在體制內外實踐,而不是沉溺於「XX已死」的傷懷,又或「誰出賣了我們」的悲憤。

文章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4.2.16

分类
媒介|传播 学术

曹书乐专著《批判与重构:英国媒体与传播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出版

批判与重构(封)

我在本书中尝试做出这样一种努力: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英国学界关于媒体和传播的种种缤纷多元的研究,以书写学科史的方式将其进行整理;另一方面,又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经络串起学科史上的史实,突出它对于英国传播研究中的学者本人以及研究本身的双重影响。

【作者: 曹书乐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13-11 | 页数: 252 | 定价: 45.00元 | ISBN: 978-7-302-33972-4】

分类
读书

储安平及《英国采风录》

因看费孝通《重访英伦》而由丛书目录看到储安平的《英国采风录》,通过校图书馆找到电子书,下载一阅。

储于40年代初期战乱年代在湖南凭记忆与印象写作此书,身边全无参考书,然通篇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显见脑中早有准备,胸中自有丘壑,读书都能进入记忆,令人叹服。书之结构清晰合理,每章涵盖一个重要话题,组合起来便是对英国政治文化概貌的全面描述。最重要的君主立宪制,剖开成为对君主的介绍与对国会的介绍,描述与断言中夹杂大量生动材料,或是历史掌故,或是亲身经历,令人有历历在目之感。对英国人种的介绍要言不烦,缓缓道来,漫长历史赫然眼前——谁征服了谁,谁又被本土同化,谁有影响,影响在何处。最后对英国社会文化的介绍趣味盎然,细节频出。

读后,一则佩服作者的洞察力,留学英国仅两年,便能看清其体制运转规律,背后必然有大量前期思考为铺垫。二则佩服作者的文笔,简洁明快,生动活泼,易读易懂,不像当下的很多书籍——宏大、各种引文注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三则惊叹英国社会竟然数十年如一日,储笔下的政治体制与人民文化习惯,与我们在英国访问时所体会到的似无差别,人民依旧爱君主也爱自由,爱宅居爱独立。四则从历史中找到英国国民性的根源,英国人如何形成崇尚不流血的斗争、喜爱渐进的改革、热爱家庭,务实等的态度。

因喜这本小书,突然想起章诒和的《往事并不如烟》中有单独写储安平的一章。年岁虚长,而记忆渐衰,以孕傻或产傻为借口甚至难以说服自己……《往事》曾从头至尾读过两遍,记得次次有感触。但这次翻出储安平那章,却仿佛从未读过,一切新鲜。文中所有细节都丰富着《重访英伦》背后的那个文人——这个是个有抱负有才华有能力的报人,更是一个有志于向共产党谏言的民主党派,而他在政治上的天真,或者是另一些人政治上的狡猾与老谋深算,却让他在本欲展翅高飞之际从天一头栽落。能写出《重访英伦》这等好书的作者,被打成右派后只落得在家养羊挤奶,混日子等死,怎不叫人扼腕叹息。如果人尽其用,储可以发挥多大的能量!但在第一讲究政治正确性的时代,他的遭遇绝非偶然。再想想最后只好将精力放在对织物的研究身上的沈从文罢!

储之最后所终尚不明确,如果如章在书中所说,他隐居在美国某小镇,那既是幸事——他终于保全了性命,也是不幸——姜子牙永无出山机会。这个结局比投水而亡要令人安慰些,而他的才华却是在打成右派的那一天,就再也没有绽放的日子。

分类
闲情

大英图书馆

大英图书馆就在国王十字车站旁边,有舒展大气的红色外立面。如果读书读累了,要前往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出门左转进车站就可以登上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大英图书馆有着非常香浓可口的咖啡。要一杯卡普奇诺,一杯摩卡。卖咖啡的小伙子热情如冬日暖阳,向我挤眉弄眼,向后面常来的法国姐姐说“Bonjour! Merci!”感染到我:“Nice morning, isn’t it?”

此次大英图书馆一行主要目的是为访谈C·S教授,胜利完成后,小游图书馆展室。

这间不算太大的展室,陈列收藏了一些镇馆之宝。我们进去瞧瞧,看到一堆手稿: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绘本、弗吉尼亚·伍尔芙、约翰·弥尔顿、奥斯卡·王尔德……一堆乐谱原稿: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看看精致的中医经络图,弄明白双手双足的经络是如何贯穿全身;旁边就是达芬奇著名的乱涂乱画,几行字迹配上设计草图,外加力学公式。喜欢印刷史的人有福了。终于第一次看到古登堡圣经的真容,英国最早印刷的圣经,以及以前做印刷史研究时知道的日本女王印制的“百万经幢”。莎士比亚占了一个展柜,展柜取名为“国宝莎士比亚”(囧),陈列了15世纪的莎翁剧作印本。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起源——1215年国王约翰签署的第一份大宪章(magna charter)的抄本(原本没有流传下来)另占一个小间,叫人印象深刻。

另有一幅中国山水工笔画,叫我们围观许久,只因为想给画幅上方的古文做个断句。最终弄明白这是关于名为“王乔”的神仙的故事。再看画旁的英文解释,说是刘生和刘太升仙的故事,真正牛头不对马嘴。回家来查一查,《后汉书·方术传》载:”王乔者,河东人也。显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西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书课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每当朝时,叶门下鼓不击自鸣,闻于京师……”与我们在画上看到的文字不完全一致,可见画上文字乃是山寨版。

此行十分愉快。最后在城市大学附近寻找“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时有些丧气,转了数圈找到后,发现周五不开门。于是我们在这栋列宁流亡伦敦期间在此印刷革命报纸的二层小白楼前逡巡了一番,打道回府。

分类
媒介|传播

英国大学传媒专业排名(2009)

rae2008前文《英国“学术研究评估”(RAE2008)最新结果公布》中提到了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the school of Media Arts and Design, 简称MAD)在2008RAE中的骄人成果。最近看到国内媒体上也开始对RAE2008后的英国大学排名情况有所报道,尤其是传媒专业排名情况。录原文于下,供感兴趣的人参考,来源为搜狐网。

(OhMyMedia注:排名都是人为的,用社会科学的术语来说,反映的是不同测量方法、不同概念和指标的结果。究竟哪所大学最适合你?还是要综合专业、教授、个人兴趣、未来职业方向等多种因素考虑)

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专业居英国同类专业之首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以及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西方大学的媒体、传播及相关专业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受中国留学生青睐的热门学科之一。2008年12月18日,英国官方机构公布了几年一度的科研考评报告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RAE),其中部分内容对英国各大学媒体传播专业的学术研究水平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评估。

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以较大优势名列第一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和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College)以相当接近的分数名列第二、第三。

分类
闲情 上路 游历

2009新年祝福

2008即将过去,这一年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欢乐惆怅,似乎还来不及盘点,2009又要轰然而至,逼迫我们奋力向前。来访OhMyMedia的各位新朋老友,新年快乐!

过去一年多,在访问学习的间隙,也在实践自己“行万里路”的心愿,除了英格兰、苏格兰的一些城市乡村外,也浮光掠影地踏足了欧洲大陆的三五城市。并未刻意执着要去哪座名城胜地,说起来各地旅行也都算机缘巧合。旅途中的美好时光和喜怒哀乐,尽管无暇一一记录,但硬盘中数以万计的照片,却默默存储着那些点点滴滴,只待某日重拾。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特献上由我们自己制作的欧洲旅行风光幻灯片、视频、照片,将一些旅途时光片段与你分享,也借此表达我们的祝福。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必有一款适合你:) 以下作品均遵循创作共用协议,欢迎传播、分享,但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并保留原作者署名,以相同授权方式再发布

——幻灯片如下:

你可以从SlideShare网站下载此幻灯片的高分辨率版本(18兆);

——来自Youtube的三分钟视频,汇集了更多照片,音乐是刘以达的《水底乐园》。

——来自优酷的视频,同样的内容,不过用的配乐是Billie Holiday的《Crazy He Calls Me》。

——也许你喜欢其中的某些照片?请到OhMyMedia的google相册浏览和下载。

在幻灯和视频中,引用了诗人海子的名篇《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我知道它已被引用千万次,但这并不贬损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朴素、美好、温暖的光芒。向这位早已离开人世的诗人遥至敬意吧。他已经走完他的道路,遥望我们在尘世间走自己的道路,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分类
媒介|传播 学术

英国“学术研究评估”(RAE2008)最新结果公布

月亮升起在威斯敏斯特大学哈罗校区
月亮升起在威斯敏斯特大学哈罗校区

英国2008年“学术研究评估活动”(the 2008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RAE2008)的结果今天正式公布了。2008年的“学术研究评估”,建立在对159所大学52400名职员发表于2001-2007年间的20万件学术成果的评估之上,由1100名各领域专家分成67个小组来对英国各高校研究水平进行打分。而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从现在一直到2013年,每年总计15亿英镑的学术经费的流向;以及影响各校各专业的排名,和未来的招生情况。上一次RAE结果的公布是在2001年,24所表现优异的大学获得了所有科研经费中的75%。

从研究实力综合排名来看,排名前五位依然是传统名校:剑桥(University of Cambridge)、伦敦政经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牛津(University of Oxford)、帝国理工(Imperial College London)、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但从分专业院系来看,我所访问的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the school of Media Arts and Design, 简称MAD)在2008RAE中取得了骄人的成果。MAD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有60%被RAE评定为“世界领先”(world-leading)级别;参与2008RAE评定的所有大学仅有五个院系达到这个水准,而MAD名列全英第二。作为比较,在2008RAE所有研究成果的17%被评为“世界领先”级别。

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前身只是一所工艺学校(the Polytechnic of Central London),综合排名也不显山露水,但它在媒介与传播研究方面的一枝独秀却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肯定,也引起了像泰晤士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事实上,威斯敏斯特大学在全英最早开设媒介与传播研究的专业,最早设置相关博士学位,不仅拥有一批在理论方面颇有建树的学者,而且一直强调实践课程并且成果丰硕。在MAD中,除了CAMRI(Communication And Media Research Institute)这个英国一流的传媒研究机构外,更开设了中国媒体中心(CMC)、阿拉伯媒体中心(AMC)并拟建立印度、非洲媒体研究中心。放眼研究世界其他地区的问题,这在总体风气保守、仍保有清高骄傲的英国学界是比较难得的。

例如,在理论研究方面,James Curran(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一书作者、现Goldsmith学院媒介研究中心主任)、Nicholas Garnham、Paddy Scannell、Colin Sparks、Jean Seaton、Daya Thussu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或仍在这里教学研究,Annette Hill、David Gauntlett等学术新秀则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方法。其研究领域涵盖从传播政治经济学、媒体所有权、媒体产制、媒体与全球化、媒体历史、政治传播到调查新闻学、受众研究、真人秀、儿童与互联网等范畴。而在实践方面,MAD与英国广播、电视、电影、音乐界有广泛联系,在从动画制作到广播电视采编、电影配乐等各方面都有十分具体的教学与实习设计。前些天有机会陪同一位国内某高校传播院系领导参观了MAD的各种机房和工作室,设备齐全而先进,国内绝大多数传播院系难以与之媲美;打扮很“潮”的年轻学生们热烈而忙碌的工作,更让人感受到勃勃生机。

威斯敏斯特大学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在2008RAE中取得的佳绩,是其研究人员勤奋与才干的体现,大概也会使得媒介与传播研究在英国教育与科研圈内更受重视和关注。而威斯敏斯特大学MAD、CAMRI、CMC等机构或许都将从2008RAE的结果中获得直接的好处:科研经费将更加充足、知名度更大、在招生就业等各方面更有优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