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化媒体 媒介|传播 学术 新媒介

奥巴马在大选中的互联网应用分析(系列之五·完)

在此前一系列文章()中,已经表明应用互联网并非奥巴马取胜的决定因素。但毋庸置疑奥巴马的竞选成功,又确实因善用互联网而得到了巨大帮助。接下来OhMyMedia将简要分析奥巴马的互联网应用具体有哪些,及其意义何在。

obama_site_20081117_myobama

尽管麦凯恩也希望能从互联网上借力,但和奥巴马的精彩表现相比几乎处处逊色。一方面,这与支持奥巴马的选民群体总体上更热衷和习惯使用互联网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奥巴马及其团队在使用互联网助选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敏锐和创意。具体而言,奥巴马在大选中的互联网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建立官方网站“奥巴马无处不在”网络广告营销

首先,奥巴马和麦凯恩都建立了自己的竞选官方网站,但从第三方统计数据(来源Alexa.com)来看,无论到访率、流量还是浏览量,奥巴马(barackobama.com)都远超麦凯恩(johnmccain.com)。

OvM1.jpgOvM2.jpgOvM3.jpg

两人的官方网站有很多相似功能,例如对候选人及团队的详细介绍、施政纲领的宣传、重要议题上的立场、官方blog、在线捐款和在线商店、媒体报道和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但最大的不同在于,奥巴马的官方网站为他打造了一个注册成员超过百万的在线社区我的奥巴马”(MyBO)。奥巴马官方网站47%的访问流量来自这个社区,其次才是首页(40%流量);而麦凯恩官方网站访问流量95%来自首页。

在这个建立于2007年2月的在线社区里可以做些什么?

分类
社会化媒体 学术 新媒介

数字化青春—对Digital Youth的人类学研究

一项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南加州大学的28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课题,关于Digital Youth的为期三年的人类学研究,最近发布了其成果。所谓Digital Youth,其实指的是“数字化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类似的名词在美国的互联网研究项目中频频出现,例如Digital Natives Project,又如Young Digital Mavens。但我想称之为“数字化青春”,听上去诗意多了:)

这项研究题为:Living and Learning with New Media: Findings from a 3-year Ethnographic Study of Digital Youth,主要关注青少年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生活与学习,访问了800名青少年,进行了超过5000小时的在线观察,规模很是不小。研究发现社交网络、视频分享站点、在线游戏、ipod和手机,都已融合在青少年文化中;当今青少年,在传播、友谊、玩耍和自我表达的世界中追求自治与认同(autonomy and identity)。

成人总是担忧孩子们泡网、短信、玩游戏是浪费时间。但研究者却试图解释为什么这些行为对青少年很重要。数字世界为他们开启了挑战社会规范、探索趣味、发展技能、实验自我表达方式的可能性。这些活动让十几岁的孩子们着迷,因为它们提供的场所意味着社交世界的延展、自我导向的学习、独立。

研究主要发现:

分类
新媒介 时代

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超过15亿

就在本月,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迈上了一个历史性的新台阶。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超过了15亿,超过现在全球人口总数67亿的22%。而据CNNIC2008年7月数据,中国的互联网普及率接近但低于20%。

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跨过1亿大关的时间是2005年12月。这三年间新增的网民人数是5000万。根据预测,2010年网民将超过20亿。而WSIS(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所预期的目标是,到2015年,人类一半都是网民。

不过,如果联想到现在人类已经拥有近40亿部手机,如果这些手机能够渐渐成为联网的终端,那么WSIS提出的目标似乎就不那么遥远了。网众时代,业已来临。

上述数据来自AMD的一个项目“50×15”的网站。该项目致力于消弭数字鸿沟,“50×15”的意思就是,促成2015年全球人口50%可以获得互联网连接与计算能力(the 50×15 mission is to enable affordable, accessible Internet connectivity and computing capabilities for 50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by the year 2015)。

那张表格上,全球人口数和全球互联网用户数每分每秒都在跳动、上升,仿佛正在你追我赶。这些数字的来源是:

Internet Usage and World Population Statistics are based on data compiled by AMD, primarily using statistics published by Internet World Stats, which obtains data from Nielsen//NetRatings, 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by local NICs, and by other reliable sources.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the Internet World Stats Site Surfing Guide. The Statistics presented by AMD are estimates only and do not reflect exact figures. Statistics may be updated periodically by AMD as additional data becomes available.

2008全球互联网用户人数地区分布图:

2008全球互联网覆盖率地区分布图:

2008全球互联网用户比例图:

(图片数据来源:Internet World Stats)
分类
社会化媒体 新媒介 时代

欢迎来到五毛时代

站在赛博海洋的沙滩上,感受喧哗与骚动。但那些出乎寻常的巨浪洪涛,实际往往是来自地壳或大气的运动,而非海水本身的意愿所致。所谓网络舆论网络民意,也正如此。

商业力量操纵

和菜头敏锐地察觉近期互联网舆论场中的官民商互动与往常有异。其中的案例包括深圳海事局林嘉祥涉嫌猥亵少女事件、重庆出租车司机罢工事件、哈尔滨糖果酒吧六警斗殴杀人事件。他的看法是:“我们已经进入到和付费评论和付费真相共存的时代,在网络上甄别信息真假的难度空前提高。”

商业领域对新闻和舆论的操控和冒充行为,多到让人熟视无睹,多到可以从“存在即合理”的辩护,转化为理直气壮地公开宣讲。不论“网络打手”,还是“网络推手”,都变成相当有利可图的好生意;而这些生意人也非常为自己的“成功”骄傲,有人放话要“成为传统公关行业的掘墓人”,有人登上讲坛宣布“拥有监控10万个论坛及维护言论的能力,拥有1000人的营销队伍,拥有独到的网络言论监控系统,可以第一时间提供网络言论的监控报告,同时对相关言论作出反应”。

keso对此早有过评论:

充当打手、杀手,本来应该是偷偷摸摸干的事,低调、不出头是起码的职业素养,不接受采访、不上报纸、不参加诸如“艾瑞新营销年会”这种公开会议。现在可好,黑社会老大以社会主流、精英、专家的姿态,公然出来抛头露面,莫非真的是为了洗白?可是洗得白吗?

但问题在于,中国社会当前的道德底线已经模糊,伦理标准难以衡量,何者为黑,何者为白?豆腐渣教学楼、三聚氰胺奶粉给全社会敲了警钟。紧随而来,新媒体企业的“传播腐败”大白天下,例如百度的“新闻公关保护”政策,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的“伊空格利”。这些互联网界的领军企业和主流精英们尚且如此,网络打手和网络推手们岂不有充分理由认为,五十步与百步,谁都别笑谁?随后刘韧出事,据说还是与“公关”脱不了干系,而斗争另一方的周鸿祎先生在业内的声誉也颇有争议。被抹黑的不仅是一两家企业,一两个人物,而是“公关”这个词,这个行业。

政治力量操纵

更何况,在政治领域内的光明正大的操控与冒充行为,足以为商业领域内的效仿者作出榜样。

关于近日舆论形式变化,前些日子连岳的一篇文章,提醒了我们并存着另一种变化,另一种可能。据说“上头”的新精神是:“说是关于新闻报道有三条指示:1、速说事实;2、慎说原因;3、以信息淹没信息。”

这样的指示让人想起公关专家们的“危机公关”、“新闻管理”原则。这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办、宣传部,以及各机关部门的新闻宣传口,没少接受本土和国外专家们的培训和讲座,将那些技术味十足的口诀一再品味琢磨。一些知名的国际公关公司近年来也为政府部门提供建议乃至服务。那么如今的“反常”,是否是公关理念潜移默化的效果开始显现了?

“以信息淹没信息”,和“占领舆论阵地”、“舆论引导”的思路保持连贯。近年来大力建设网络评论员队伍,也是此思路的具体实施途径之一。据Ecko考证,网评员实行计件工资制,底薪600元,按发贴量加薪,每发一帖,键入“网络评论员管理系统”进行统计。一帖“五毛”,“五毛党”由此得名。Ecko说得好:“在商业领域被冒充的是消费者,在政治领域冒充的则是公民。”

五毛时代

那么好吧,欢迎进入五毛时代。

中国网民超越2.5亿,逼近总人口20%,越过了“创新扩散曲线”中快速增长的临界点。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内网民人数的暴增,甚至全球金融风暴也不能延缓这一趋势。人们不再热衷于讨论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差别,因为互联网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就是社会的一部分。

当年洋溢在中国互联网上的那种精英的、浪漫的、田园牧歌式的氛围一去不返了。中国互联网已经走出伊甸园,走入蛮荒丛林,玩具变成工具,游戏变成谋生,娱乐变成产业。就像中国九十年代经济改革一样,在法律规制和伦理道德都不成熟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国的互联网一样进入弱肉强食的角斗场。商业力量、政治力量、甚至草根网众自己的力量,“不择手段”常是“达到目的”的效率保障。五毛时代,其实也可以叫做丛林时代,拓荒时代。

正如人类文明演进所展示的那样,五毛时代不是永恒,只是一个阶段。奥巴马在走向总统的道路上,花费了11,881,554美元在互联网媒体上,包括google adwords, facebook等广告支出。他有没有雇佣“五毛党”或“五美分党”,有没有推手和打手在为他服务?我现在没有看到什么证据——广告、公关、营销、品牌、策划,尽管有时候与“欺骗”、“操弄”、“冒充”真的很难区分,但在成熟的商业和民主环境中,总是要更规范,更文明,更讲究伦理一些。没有一日建成的“理想国”,日拱一卒,也是进步。或许再过五年八年,中国互联网会慢慢走出五毛时代。

至于个人在五毛时代的生存法则,下文再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