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媒介|传播 新媒介

[文献]无形枷锁

Title: The Wireless Leash: Mobile Messaging Service as a Means of Control
Author: Jack Linchuan Qiu,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 (2007), 74-91.

概要:

手机短信(SMS或MMS),向被视为微观个体层面上娱乐与消费之工具,此论文则更关注于手机短信是如何被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结构性层面上形塑为一种控制的手段(means of control)。

在文献回顾部分,文章先将短信置入其他ICTs发展的潮流中,指出它们不仅是权力、监视与控制(power,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实施的对象,也可被用于促进权力、监视与控制。随后作者将现有的短信传播研究分为三个阵营:一是“技术决定论”倾向的,即强调无线传播从根本上改变旧有传播模式、削弱现存权力结构的革命性潜能,如Rheingold的”Smart mobs”;二是重视延续性胜于变革的,例如维持传统的人际关系网络,加强朋友亲人间的联系等;大多数研究鉴于前两者之间,在技术和社会两种因素间不作单向取舍,而是将之放进具体情境去考察,发现协商永远都在发生,在微观社会结构中,在个体尤其是青少年之间,“微协调”(micro coordination)在发生作用。

作者继而认为上述三种研究取向皆有不足:分析框架均倾向于微观;研究对象通常是主要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也都不质疑手机传播赖以成形的更大的结构性设定,尤其是宏观的不平等状况,和基于个人导向的商业消费的接入预设。

难道手机短信不是被技术建构为应该如此吗?个人化、装在口袋、“短”消息、鸡毛蒜皮、基于利润最大化原则的消费品,为消费者(consumer)而不是公民(citizen)使用……微观分析岂不足矣?其实这并不与更高层次的结构性分析相矛盾,应当关心平等问题和公众利益,必须质问电信“自由化”(liberalization)过程中民主决策的缺乏、国家与公司行为的合法性、垄断及卖方市场局面的延续。

历史证据表明ICTs一贯可被用于社会控制,而来自2005年的马来西亚、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的四个例子表明全球范围内,手机短信不但成为监控的对象,而且越发变成监控的方法。

随后文章聚焦于中国的实例,并认为全球范围内都有相似之处,即齐头并进的两条线:一方面,国家机器与商业组织致力于打造一个易于控制的手机短信宏观架构系统,这也要拜新自由主义的电信政策所赐;另一方面,在此宏观架构内的各种社会语境中(例如工作场所),为了各种具体目的,手机短信常被用作监控与风险管理之工具。

作者首先描述了第一方面,从2000年前后开始,中国形成了与短信有关的大型IT产业联合体(massive IT industrial complex)以服务于权力精英的控制需要。移动、联通、电信、网通这四大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国有公司,也建立了国有的基础设施网络,可全面实现对短信的控制,包括存储、过滤、监控、追踪等,也可利用短信发布消息等。而这些监视与控制的需要,成为一批新的IT企业的“市场”,例如位于中关村的Venu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c (http://www.venusense.com/)。在这样的宏观结构中,手机短信被社会性地建构为娱乐与个人消费的市场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

文章先以最小的社会单元——家庭为例。以控制为导向的中国手机服务商更热衷于向家庭的监视需求提供服务。作者在访谈中了解到的一个案例:一个17岁山东女孩使用的手机与其父的手机是联接的,每月话费账单由其父支付,类似于“子机”。这套设备的效果是,女孩的所有拨入拨出电话号码、所有收到发出的短信内容,都会显示在她父亲的手机上。作者认为这个案例显示,在宏观的加强控制的架构下,手机服务商倾向于将“个人化”的手机重塑为一种“集体化”设备,当然是由更有权力的一方控制。这种服务也可以提供给父母、雇主、警察或者黑帮,只要付得起钱。

接着,作者描述了我们都熟悉的现象:雇主给雇员配发手机/小灵通,并要求后者24×7地保持开机,随时待命。随后文章聚焦于东莞的一家有超过10000名员工的服装厂的案例,较详尽地描述了其配发手机/小灵通/SIM卡,组建企业内部“集群网”,对员工使用移动通讯设备的要求和限制,以及违反后的严格惩罚等情况。这是一幅卓有成效的控制图景。

类似的“集群网”在南中国的许多企业中都能见到,而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都乐于为用户订制类似的网络服务以巩固其市场。电信运营商愿为控制着工作场所、在组织权力顶端的雇主服务。就像前述那位监控女儿的父亲,类似的技术没有理由不会被扩大到更大的规模和尺度上,用于企业利用移动通讯进行的管理行为。

那么,加强控制是否也意味着违反中国法律的人会更容易遭到制裁?作者认为并非完全如此。一个例子是发生在四川的一起性骚扰诉讼,尽管受害的女教师的手机上存储了其校长发来的19条骚扰短信,但当地移动公司却拒绝提供过去六个月内她手机的短信清单作为证据,理由是根据法律,公司“只有义务和警方、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部门合作”。换言之,并无法律保障受害人索取自己短信记录的权利,尽管证据可能存在,尽管她支付了账单,但短信服务系统并不为草根中的某人而设计。

最后,文章还提到了值得注意的“媒介替代”现象。一是寻呼机的淡出历史舞台(2000年的4800万用户到2005年的97万用户),这个过程事实上大大削减了绕过监控进行通讯的可能。相比寻呼机+公用电话的模式,所有的短信都在一个可以由程序自动过滤和追踪的集中体系内传输。

二是电台电视台,短信成为受众投票、受众调查和直接从受众获取利润的最重要手段,但另一方面,减小政治风险也是大量采用短信的原因。过去的所有热线电话节目,几乎都被短信互动所取代;选择合适的短信进行答复,比起过去延迟六、七秒播出的现场直播节目,风险还要小得多。于是短信也成为保障电台电视台“政治正确”的安全地带。

作为结论,作者强调,并非唯独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短信都正在成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方法。且随着中国制造、出口、投资能力的高涨,围绕中国短信监视的IT产业复合体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产品,也是一个复杂的跨国过程,从股票市场,到那些支持着类似Venus之类公司的IT精英们的“大脑回路”(brain circulation),尽在此过程之中。

那么,如何防止这种新的控制技术失去控制?如何用公共利益来平衡这些企业组织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合法需求,尤其考虑到工人阶级的ICT用户,还有信息弱势群体的利益的情况下?作者说:那已超出本文的任务,本文只负责诊断,不开处方。但诊断也是必要的第一步,来警醒学者、政策分析家和公民社会的成员们,参与到手机短信的社会塑形的实践中来。

分类
学术 时代

秦晖讲座:打造天平还是喂养尺蠖

这是清华大学秦晖教授2006年2月23日的讲座。我做了一些笔记,事后在网上找到同名文章,发现这次讲座基本就是该文的发挥(这里是该文的.txt文件)。下面对照笔记,对秦的思路稍做整理,也补充一些文章中没有的内容(以黄颜色标出)。

秦从05年中国“医疗改革失败”的报告引发大讨论出发,认为这种“公共品供给危机”并不像许多人所言那样、归咎于“过分市场化”,从而将此讨论与“批判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立场联系。关键问题是执政者的“权大责小”,建立权责对应的宪政体制才是解决办法。

首先,中国“权大责小”有历史传统,政治权力不受制约。秦代法家“惩贫”、“抑商”并重,一方面其“反福利主义”立场之极端历史罕有,“贫弱者,非侈即惰也”;也反对自由放任,“国强则民弱,民强则国弱”,“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秦晖先生补充道:“都送到昌平去挖沙子,或者去修长城。”笑声)。深山有国权,闹市无国责:“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统治者为所欲为,不为所不欲为,结果就是政府像强盗而不像政府,要粮要钱要命,却不提供公共服务。

其次,西方人的一些认识误区:
1、 并非不搞福利国家就是自由放任,古代中国并非“自由主义典范”(奈斯比特),法家帝王也非只为治水而弄权(魏特夫格尔)。实际上是不受制约的专制。
2、 一些美国学者对杰弗逊主张“大政府”或“小政府”、“福利国家”或“自由放任”的争论,皆因他们未注意杰弗逊当年的历史语境:面对英殖民当局治下北美人民自由、福利都缺乏的情况,杰斐逊主张“好政府”应当权力受制约而责任可追问,实属顺理成章。
3、 哈佛“公共政策文化讨论会”上西方学者提出的“笨问题”:中国目前到底是左派还是右派得势?若左派得势,为什么WTO谈判及其他论坛中,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极力反对劳工权利条款?如果是右派得势,为什么中国又那么使劲反“自由化”?——秦的回答是:你们这里所谓的左派、右派在中国都不可能得势,你们的右派要限制政府权力,你们的左派要追问政府责任,权贵们都不喜欢。权贵们需要“左派”为其扩大权力,需要“右派”为其推卸责任,这两者都可以得势。得势与否不在于左右,在于你是否“乖”。最乖的是“既左又右派”。亦左亦右,非左非右。

进而,秦分析当下的“左右”之争:
1、 相应李普曼“最好的政府是限制人民最少的政府,同时也是服务于人民最多的政府”中的天然矛盾,宪政民主体制使得统治权力需要被统治者授予,后者授予权力的唯一目的就是让前者为后者负责,提供后者要求的公共服务,从而权责对应。
2、 被统治者的利益诉求与价值偏好远非一致,在授权-问责问题上产生分歧:有人(西方所谓右派/新自由主义者)强调限制权力,并不主张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但既然舍不得多授权,自然也没法要求政府多负责;所谓左派,要求政府提供更多服务、福利和保障,也未必喜欢无限制的权力,只是要求责任大,授予其的权力也不能不更大些——但两派共同遵守一条规则/底线:权责必须对应。左派要求责大权亦大,右派主张权小责亦小,因此可将前一种主张称为“大政府”而后者称为“小政府”。
3、 在缺少宪政民主因素的中国传统中,保证权责对应的机制通常缺失,所谓“大政府”/“小政府”之争在缺乏权责对应的前提下,变成不知所云的假问题。这种传统中很容易形成权大责小的政府:权既不受限,责亦不可问。于是其民既无福利,也无自由。

  • 最好、次好、最坏的政府的坐标系图 (横贯第二、四象限的直线表示权责对应的宪政政府,有责无权的“最好政府”不可能存在;而权责均大的、或权责均小的政府各有利弊,很难绝对地说何者更好;所能断定的是有权无责的政府绝不可取):

  • 现代民主条件下的“国家干预”争论示意图:

  • 传统王朝的“有为/无为”之争示意图:

然后,秦提出了“尺蠖效应”与“天平效应”这一对概念,来解释两种不同的制度导致的社会变化趋势:
1、 天平效应,指宪政条件下往往出现“自由放任”小政府与“福利国家”大政府的往复运动,前者有利竞争改进效率,促进投资增加就业,但难免贫富分化。后者有利于扩大公益增进平等、扶贫济弱提供保障,但难免损害效率。两者就像一个“天平”,在摇摆中实现功能互补。
2、 尺蠖效应,缺少“权责对应”的公平支点,“大小政府”的往复和“收”“放”的变更,都只偏向一方,就像以一伸一缩方式向一个方向行走的尺蠖。两种政策交替,实际朝一个方向前进,收则限制穷人,放则放纵权贵。权势者在运作方式变更中体现出“选择性适应”功能,导致权责不对应状况在一次次变更中不断“循环放大”:“抓”的时候“集权不集责”,“放”的时候“放责不放权”。
3、 我国公共福利方面的尺蠖效应可分为三步:四九年到改革开放前,“强束缚弱保障”体制;改革开放后,放权让利成了弃责争利,尤其是强调财政集权的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开始出现危机;目前如果不限制权力、规范用权而只是重走“大政府”之路,无非“征收权力上敛、服务责任下卸”。
4、 以“郎顾之争”为例,说明在我国侵犯公共财产和侵犯私有财产的原因根本就是一个:既可强行化公为私、也可以强行化私为公的无限权力。以产权改革为名窃占公共资产,与以公共利益为名强劫私有资产在这种机制中完全可以同时并行、并不矛盾。所以尺蠖效应又表现为:政策收紧首先束缚老百姓,政策放开首先放纵权势者。一收把百姓的财产收进官库,一放再把官库东西弄进权势者私囊。

结论:决定当今中国改革成败的与其说是收/放、向左/向右、市场导向还是政府导向,不如说首先是尺蠖之伸缩还是天平的调整。改革方向,就是通过限权问责而打造天平,建立权责对应的宪政体制。从社会和谐稳定考虑,这种改革可以循序渐进,在限权、问责上都不能一步到位,不能倒退。

秦晖先生的观点鲜明,令人信服。只是,中国是否应努力建立宪政体制?又该如何建立宪政体制?由于我对宪政的认识近乎无知,所以也不知道这样的问题在当下中国是否属于可研究但不可公开讨论的“敏感”话题。还需要再学习。

另外,由“权责对应”这一点联想到在新闻与传播领域中,有关新闻/言论/出版/表达自由的问题。我国“正统”的论点当然是: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有限制的,自由是人民享有的……但从当前的现实来看,更多地强调传播者的“责任”而较少谈及他们的“权利”。从各高校论坛实名制、QQ群管理者实名制,到一些境外网站的被屏蔽、google.cn的过滤信息等,反映的问题是:管理者不断加大“问责”甚至是事前审查、事前禁止力度的同时,被管理者有何正当权利、正当权利是否受侵害、若受侵害应如何被补偿,却是管理者所不关心和不为之负责的。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权责不对应”?这种不对应的后果可能并不直接反映在资产财富上,但对公共利益到私人权利的损害同样不容忽视。

分类
表达自由 媒介|传播

你有没有被看门狗咬过?——网络传播中权力滥用的微观个案分析

所有在论坛呆过的人可能都有过郁闷的时刻:自己的言论被删除甚至发言权遭到封禁——如果你是存心去捣乱或者有意发表危害我党我国安全的言论,那是自找,你也不会因此郁闷;郁闷恰是因为你还认真,还觉得自己有道理,但人家不跟你讲理。因为人家是看门狗,在他的权力范围内他永远是对的——而且你还没法讨论他有多对。

注:看门狗,watch dog,这不是人身攻击,是传播学的行话。

这真是有趣,对“网络民主”允许“自由发表言论”抱有幻想的初上网者,迟早要挨这么一记大嘴巴,才能醒悟过来,网络只是将社会架构中的权力变形后虚拟再现罢了,而且某种意义上,因为网络行为常无关大局,权力的滥用和缺乏监督甚至更加普遍和严重。

你有没有这样的郁闷时刻?

当然,你可以笑笑:被封了算什么,删帖子算什么,对我的现实生活完全没有半点影响嘛。但是,一,不论大小轻重,这终归是对你的尊严和自由的一种侵犯;二,对于越认真建构网络生活与形象者,这是越强烈的打击和讽刺。

下面是一个滥用权力的个案,ID和版面均作马赛克处理,因为我们大可不必关注发生在哪里和谁身上,关于言论自由问题,最好的注解就是“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网友m针对版主的数次删文的疑问:

昨天晚上我发了一篇re文,解释为什么花爸爸很有名。很快就被删了。z~还出来问了一下。刚才信箱里收到版二的两封信。分别是版二进行了点评的我昨天被删的re文,和我今天刚发的一篇re文。版二警告我注意用词。我不解,问他怎么了?他给我发了第三封信,说是先警告我,让我注意被封的可能性。

我觉得相当莫名其妙,立刻看了置顶的制版规则。没有发现我的言语触犯了哪一条。

现将版二给我发的三封信贴到版面上。大家看看我的语言是否不当。我是否如实说话。我并没有攻击任何人,为什么要删文加威胁?

版二,如果你觉得我言语不当,请你明确指出哪里不当,违反了哪条版规!

我一向很热爱pXXX(版),这儿的版友估计都有目共睹。我完全没有必要在版面恶意捣乱。希望你也不要太过随意地管理版面。做事要有原则,要有依据,不能因为你觉得怎么样就怎么样。

请你给个说法。

这是该版主的答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m的两篇原文:

制版方针:

第一章�� 办版宗旨
第一条�� 本版倡导关爱、理性、友善、温馨、理解五大美德;
�������� 本版反对歧视、偏激、诽谤、粗俗、侮辱五大恶习。

发信人: m~, 信区: PXXXXXXX
标� 题: Re: 花爸爸干过什么坏事?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un Jun 13 22:13:50 2004), 站内

它致使苗苗怀孕两胎,第一胎就是著名的7号楼猫猫;第二胎中的一只是花生。
这个花爸爸又强奸了第一胎中的黑花(就是第二张图片),又生了一胎。
��������� ~~~~~~~~用语粗俗!
目前这一胎中的数只小猫疑似早夭,都没有再见到过。
我们都希望把它咔嚓了。
【 在 z~ 的大作中提到: 】
: 怎么大家对他如此感情深厚?

发信人: m~, 信区: PXXXXXXX
标� 题: Re: 送猫猫了!小奶牛、小踏雪各一只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n 14 10:32:28 2004), 站内

我要是收养了别人的猫,就不会欢迎别人来不时地探望。
会觉得:你连猫都不要了,还来假惺惺看什么看。养猫的辛苦都是我一个人在承��������������������������� ~~~~~~~~
担,你有什么资格来审查?
会不会太恶毒?
~~~~~~~~~~~~~~~~~

�������� 所用词语有讳谤、粗俗的嫌疑!
【 在 m~ 的大作中提到: 】
: 养猫者的金玉良言,虽苦口但利于行。

����� 解释如上,如果m~仍然对警告不满意,请到仲裁版面对版务操作提请仲裁解决!

在此对于LXXXX对版规的解释,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是否存在道德洁癖不作评论,你可以自己判断。

我在版面发文表示,对治版方针的讨论是否不属于版面无关主题?数秒后被删除。

随后LXXXX发文“版务说明”:

���有关版务操作,有问题,请相关网友私下与斑竹联系。版面就此问题继续发文

���将视为干扰版面讨论秩序处理。

其后数位网友继续就此问题各发文一篇。文章迅速被删除,几位网友并遭到封禁。值得一提的是,网友z~发文“你这样就让人郁闷了”,文章被删,但z~却并未遭封禁。

Z~网友随后发文一篇:

发信人: z~, 信区: PXXXXXXX
标��题: 诸位斑竹大人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n 14 11:35:55 2004), 站内

我冒死发一文

如果干扰了版面交流,就把我封了吧,别封太长就行!
封太长就上马甲了!

有关于这个版面能讨论什么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版面不仅是讨论宠物的地方,而且还能讨论如何管理这个版面的问题
如果仅仅是私地下沟通,那么我想效果一定是不好的
因为你们所获得的信息仅仅是那些给你们发信的人的
而另外很多人的信息和想法你们获取不到!
偏听则暗!

说实话,这个版是大家的,斑竹和板斧是大家选出来为大家服务的(对不起,也许我的
想法比较大爷)
不能是根据斑竹和板斧的几个人的决定就决定了大家的一片心血(毕竟发文章是需要时间
和脑力的)是否被D掉
这对于虫子们而言,是很伤积极的事情!

所以,我想问的是:你们的版规这条是经过谁的同意的?大家表决了么?
我首先提出反对,我不同意有这样的版规1
我知道在本版闹过几次这样的事情,这样的版规是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后制定的

研究表明:只要是你让她发表意见和看法了,那么她就会对这个决定的拥护度上升。
所以,我还是那话:堵不是办法!
要治本,就要泄,有方法的疏导。

做斑竹是一件带有艺术性的事情,宽一点对待虫子,严一点对待自己,我想
你就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此文立即被删除。但z~未被封禁。此后C~网友出来发文:

发信人: c~, 信区: PXXXXXXX
标��题: 唉,冒个泡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Jun 14 11:39:44 2004), 站内

我不想仔细的看版规,然后咬文嚼字
单是看这架势就有问题,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一朝水涌川崩,就不好了
这么抡起大刀砍人还了得

文被删,人被封。

由此个案,我们可以总结普适的规则:

1、看门狗具有对版规随意解释引用的权力;

2、看门狗具有随时制定新的游戏规则的权力;

3、看门狗具有执行处罚和阻止其版面上一切他所不愿意被传播的信息传播的权力。

4、看门狗可以有随意的处罚执行尺度。

相对看门狗,普通网友不拥有解释权,对随时被制定的新规则必须被接受,对于处罚只有接受,而且在该版面是无法发表任何与此有关的见解——俗称杀人灭口是也。而且在权力导致的后果变成现实后,基本无法通过申辩或投诉扭转局面。网络管理层级松散,上级对下级的问题既不重视,也无精力一一顾及。

那么如何应对呢?普通网友可以,1、以后不再说话;2、也去当狗,然后在自己看的地盘上说话;3、以游戏态度面对,本来就存心捣乱,自然被封被删也不会郁闷;4、继续认真,一再郁闷。

你选择哪一种?

我们一直在呼吁每个人都能平等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呼吁为了服务而不是管理而存在的看门狗,在一再抨击各政府部门限制了你这样那样的自由的同时,有没有想到来自社会底层的压迫和不平等就在你身边?事情虽然微小,性质差异不大。

你一定也郁闷过。那么在你郁闷的时候,也要想想,自己有没有做过滥用权力,让别人郁闷的狗?

最宏大的社会理念,从无数最琐碎的点滴中会聚。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

这个问题也值得所有希望自己的版面健康发展、成为网友乐园和家的看门狗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