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介|传播 新媒介

美国TOP100报纸的互联网应用(2008)

面对互联网与网众传播的崛起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报纸行业应该作何反应?来看看美国前100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的互联网应用情况吧。

以下的研究报告(包括图表)均来自The Bivings Group。一些关键发现包括:

  • 报纸尝试使用用户自创内容(UGC),2008年58%的报纸提供了UGC,2007年只有24%。
  • 允许用户对新闻进行评论的报纸网站翻倍了,2007年的33%到2008年的75%。
  • 在网站内建了社会网络工具的仍只有10%。
  • 76%的报纸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最受欢迎内容”。
  • 整合了社会化书签服务如digg和delicious的报纸,从2006年的7%暴增到2008年的92%。
  • 100%的报纸网站使用了文本相关的广告如Google Adwords。
  • 作为新兴应用,57%的报纸提供了PDF版本,20%提供了聊天选项,96%提供了当地天气,40%提供短信提醒,70%提供了社区活动日程。
  • 需要注册才能浏览全文的报纸网站,从2007年的29%降到2008年的11%。
  • 全部100家报纸网站都提供了某种类型的RSS订阅服务。

下面是有关图表:

The use of Internet by US top 100 newspapers
The use of Internet by US top 100 newspapers
The use of Internet by US top 100 newspapers
The use of Internet by US top 100 newspapers

2006v2007v2008

分类
媒介|传播

世界读书日之人民日报社看书去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直到我浑浑噩噩史无前例清早起床跟随大伙坐上大巴吃完自带早餐之鸡蛋窝窝头苹果途经巨大恐怖鸟窝和晦暗不明水立方随后睡一小觉被告知人民日报社已到时,我还不知道这一天这么多未来的人才济济一堂来参观人民日报社究竟有何特殊意义。但随后看到了同在门口下车的范爷爷的亲切脸庞,然后被发了一张小纸片,上面点明我们是在“世界读书日”来人民日报社的图书馆参观。

图书馆在一个旧旧的小楼里,水泥的楼道,油漆的厕所大门,白色的墙,不算醒目的窗户,似乎走入20年前。里面工作人员已经精心布置好陈列架,笑脸相迎。

同志们涌到一旁去看非常珍贵的老报纸,特别是解放前的地区性党报。我在另一侧发现了王若水的薄薄小书《在哲学战线上》。最近读的一本叫《马克思主义与自由》的书上有他撰写的前言,引起我对他的兴趣,于是就地翻阅起来,看完他著名的有争议的“板凳的哲学”。同时也看到了人民日报发展史上一些领导人的照片与八卦。

突然一角闪光灯大作,我也趋前全程观摩范爷爷写出漂亮的题词来,看他手中毛笔微微顿挫转折,心中十分羡慕。

之后开始瞎看。

先看到一本民国时期出版的英文国内名人录,厚重的封皮,每页当头一位人物的大照片,基本都穿着辉煌的军服,约莫是军阀之流,我都不甚了了,下面是简单的英文介绍。有趣的是,英文介绍的开头,千篇一律是“His excellency of XXX”,比如“His excellency of Dr. Sun Yat-sen”,大约可以翻译作“伟大的孙逸仙(中山)博士”了。

然后看到在中国新闻史上十分珍贵的《点石斋画报》。在人民日报社存的这一套乃是最完整的一部。

点石斋画报珍本

我比较无稽,乐于在严肃的历史中找寻富有时代气息的八卦,于是很自然注意到一本翻开的书的封二,居然是一个美人做的香烟广告——美哉绞盘牌。名字听上去很像蚊香,但人家确实是香烟,因为商品上明确写着:navy cut ciggarette。美人旁边一只叭儿狗,美人周围被画了一个圈,用曲线引向其他地方,非常有传统特色。记得田晓菲曾说过,在古代小说的插图中,这种画法一般用来表示一个人的梦境,亲切而特别。

香烟广告

我也很无稽地留意到一份蒋统时期的报纸,名叫《真理晚报》,报头下面就是涂脸油广告——冷面蜜,“夏季用的唯一美容剂”,左边是茶庄广告,请你来品新到茉莉茶,右边请你到一个银号去存钱。头条新闻是“国家大政除旧布新”。怎么读,都觉得有趣得很。

真理晚报

新闻学经典

当我看到这泛黄的两本著作时,不由肃然起敬起来。分别是戈公振和徐宝璜的《新闻学》。

写这篇blog时,搜索了一下“世界读书日”的来历,好奇为啥和我们建院在同一天。据网易介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圣乔治节”。实际上, 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 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分类
表达自由 媒介|传播 新媒介

报纸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

主席说,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

大家说,报纸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还是有点热的,但归根到底是要下山的。

在谈媒介发展史的时候,总是要被提起的规律是,新媒介形态的出现不会让旧媒介完全消亡,而是促进旧媒介的转变。但现在看来,报纸在不远的未来的存在,大约也就体现得跟毛笔之于现代中国人一样,用作怀旧或艺术或其它用途例如印有广告的包装纸。

2005年中国的报业终于出现了转折点:20年里全国报业的广告增长率猛跌,在北京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北青、北晚等传统广告大户的业绩一跌再跌,连续11年居全国单张报纸广告收入之首的广州日报,今年广告额同样是负增长。纵然有国家对房地产、医疗保健等行业的宏观调控等因素,但总体看来,其它媒体广告额均保持上涨,网络媒体节节高升,惟有报纸凋零。2005年不可谓不是一个里程碑。

上周的一个晚上去听日经BP社的《日本经济新闻》原副总编的讲座,关于日本报业动态。日本是世界第一报业大国,7000多万份的总发行量比美国还要多2000万份,而分别超过1000万份的读卖新闻和超过800万份的朝日新闻,也是其它报纸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国度,报纸同样面临危机。这次日经和上次朝日的高层人士的讲话均显露了这样的危机意识。

日本报业高峰是在1997年,此后呈停滞和下滑趋势。日经BP社作为传媒集团拥有报纸、数据库、网络、广电等多项业务,但报业是其事业发端,也是其它业务的基础。报业的下滑仍旧受到日经的重视。日经一方面加强了网络和数字媒体业务,一方面通过裁员、人力资源的合理化调配重组来保证利润。这位原副总编也承认新媒介对报业的冲击巨大,提到了西方和日本都已广泛流行的“报纸三十年后消失说”,但他本人并不认为会如此。

他还特别提到了韩国的Ohmynews这里是英文版)网络报纸,数万群众充当其记者采写新闻的新媒介。在演讲后,他回答我的提问时认为这样的媒介的出现,与韩国人的民族性和文化特征有关,因此在中日等国未必会那么兴盛。

在我看来,报纸的消亡似乎是难以回避的趋势了。目前的障碍都只是时间问题,例如成本、易得性、习惯依赖性等等,随技术发展将来都自然有更方便、便宜、自主性互动性可搜索性强的数字媒介硬件来替代目前的纸质媒介形态。然而如果超越媒介形态层面,将报纸作为一种信息组织方式——例如把Ohmynews看作所谓的“网络报纸”——考量的话,那么它不过是换个平台生存,当然其组织方式、语境和话语都将迥异于前。

作为媒介组织的报纸,其延续将有赖于在新时代的转型成果。它们具备的天然优势是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广泛的人脉及社会资源、长期积累的公信力和权威形象。需要做的只是转变观念,跟上技术发展的新舞步,做好移植和转型。

但是从根本理念上,报纸要走怎样的道路呢?例如日经的策略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新闻专业化和权威性,但Ohmynews显然走的是“草根新闻学”(grass-journalism)的路子。在这样一个人人可做记者、人人写作、人人出版、人人发布信息的时代,究竟哪条道路更适合报纸的商业化生存?这大约还要继续观察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