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介|传播 新媒介

美国TOP100报纸的互联网应用(2008)

面对互联网与网众传播的崛起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传统报纸行业应该作何反应?来看看美国前100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的互联网应用情况吧。

以下的研究报告(包括图表)均来自The Bivings Group。一些关键发现包括:

  • 报纸尝试使用用户自创内容(UGC),2008年58%的报纸提供了UGC,2007年只有24%。
  • 允许用户对新闻进行评论的报纸网站翻倍了,2007年的33%到2008年的75%。
  • 在网站内建了社会网络工具的仍只有10%。
  • 76%的报纸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最受欢迎内容”。
  • 整合了社会化书签服务如digg和delicious的报纸,从2006年的7%暴增到2008年的92%。
  • 100%的报纸网站使用了文本相关的广告如Google Adwords。
  • 作为新兴应用,57%的报纸提供了PDF版本,20%提供了聊天选项,96%提供了当地天气,40%提供短信提醒,70%提供了社区活动日程。
  • 需要注册才能浏览全文的报纸网站,从2007年的29%降到2008年的11%。
  • 全部100家报纸网站都提供了某种类型的RSS订阅服务。

下面是有关图表:

The use of Internet by US top 100 newspapers
The use of Internet by US top 100 newspapers
The use of Internet by US top 100 newspapers
The use of Internet by US top 100 newspapers

2006v2007v2008

分类
表达自由 媒介|传播 新媒介

报纸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

主席说,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

大家说,报纸是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还是有点热的,但归根到底是要下山的。

在谈媒介发展史的时候,总是要被提起的规律是,新媒介形态的出现不会让旧媒介完全消亡,而是促进旧媒介的转变。但现在看来,报纸在不远的未来的存在,大约也就体现得跟毛笔之于现代中国人一样,用作怀旧或艺术或其它用途例如印有广告的包装纸。

2005年中国的报业终于出现了转折点:20年里全国报业的广告增长率猛跌,在北京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北青、北晚等传统广告大户的业绩一跌再跌,连续11年居全国单张报纸广告收入之首的广州日报,今年广告额同样是负增长。纵然有国家对房地产、医疗保健等行业的宏观调控等因素,但总体看来,其它媒体广告额均保持上涨,网络媒体节节高升,惟有报纸凋零。2005年不可谓不是一个里程碑。

上周的一个晚上去听日经BP社的《日本经济新闻》原副总编的讲座,关于日本报业动态。日本是世界第一报业大国,7000多万份的总发行量比美国还要多2000万份,而分别超过1000万份的读卖新闻和超过800万份的朝日新闻,也是其它报纸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就在这样的国度,报纸同样面临危机。这次日经和上次朝日的高层人士的讲话均显露了这样的危机意识。

日本报业高峰是在1997年,此后呈停滞和下滑趋势。日经BP社作为传媒集团拥有报纸、数据库、网络、广电等多项业务,但报业是其事业发端,也是其它业务的基础。报业的下滑仍旧受到日经的重视。日经一方面加强了网络和数字媒体业务,一方面通过裁员、人力资源的合理化调配重组来保证利润。这位原副总编也承认新媒介对报业的冲击巨大,提到了西方和日本都已广泛流行的“报纸三十年后消失说”,但他本人并不认为会如此。

他还特别提到了韩国的Ohmynews这里是英文版)网络报纸,数万群众充当其记者采写新闻的新媒介。在演讲后,他回答我的提问时认为这样的媒介的出现,与韩国人的民族性和文化特征有关,因此在中日等国未必会那么兴盛。

在我看来,报纸的消亡似乎是难以回避的趋势了。目前的障碍都只是时间问题,例如成本、易得性、习惯依赖性等等,随技术发展将来都自然有更方便、便宜、自主性互动性可搜索性强的数字媒介硬件来替代目前的纸质媒介形态。然而如果超越媒介形态层面,将报纸作为一种信息组织方式——例如把Ohmynews看作所谓的“网络报纸”——考量的话,那么它不过是换个平台生存,当然其组织方式、语境和话语都将迥异于前。

作为媒介组织的报纸,其延续将有赖于在新时代的转型成果。它们具备的天然优势是丰富的新闻采编经验、广泛的人脉及社会资源、长期积累的公信力和权威形象。需要做的只是转变观念,跟上技术发展的新舞步,做好移植和转型。

但是从根本理念上,报纸要走怎样的道路呢?例如日经的策略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新闻专业化和权威性,但Ohmynews显然走的是“草根新闻学”(grass-journalism)的路子。在这样一个人人可做记者、人人写作、人人出版、人人发布信息的时代,究竟哪条道路更适合报纸的商业化生存?这大约还要继续观察和研究。

分类
表达自由 媒介|传播

“不合时宜”的演说

“20年改革之路暨报业改革研讨会”在京召开。

会上,李希光做了个“不合时宜”的演说。为什么“不合时宜”?我们来看看他的话:

今天走进这个会场,听了一上午的报告,还有刚才两位嘉宾的发言,我越来越感觉到我是媒体的门外汉,因为今天的媒体对于我这位新闻教育工作者来讲越来越陌生,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从头来学起。关于报业的改革和新闻改革这个话题,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种对新闻改革不同的理解,跟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代表的利益集团密切相关,对于新闻改革或者是报业改革有四种立场或者是理解。第一种就是媒体投资者、经营者的理解;第二种立场就是媒体的雇佣者或者是打工者或者是我们今天比较畅销的名词叫做新闻民工的理解;第三种立场就是在座的政府部门的理解;第四种就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或者是公众的理解。作为新闻教育工作者,我别无选择,只能试图从公众的立场和利益的角度来理解新闻改革和报业改革。

不难发现,在这样的盛会上,几个屁股坐在第三种立场上,其他大多数屁股几乎都坐在第一种立场上,例如这个著名的屁股。李希光偏偏要选择第四种立场说话,这不是不合时宜是什么?

《联合早报》的报道“中国媒体负责人批评一些报纸不走正路”,里面李的一段话在别处没有看见过: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则猛烈炮轰眼下中国媒体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地追求轰动丑闻和明星绯闻。

他指出,很多商业化报纸的背后老板恰恰是中共党报,他们是党报下面的子报。“今天的很多党报是不赚钱的,主要依靠子报补贴。从这个意义上看,党报上刊载的党和政府的主流声音和严肃话题需要其子报上刊载的第二层次的新闻如娱乐丑闻甚至性话题赚钱支撑和养活”。

精辟!但是更加的“不合时宜”,不但第一种屁股坐不住,第三种也坐不住了吧。

其实我觉得李的四种立场论不够确切,第二种,新闻民工的立场,和其他三种不在一个层面上。而他这样的新闻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这第二种立场的屁股坐到第四种的方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