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读书 学术

意识形态·互联网·代码(一)

文化研究学者威廉斯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含义并不明确,它游移于两种意思之间:其一,“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其二,“一种可能与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想信仰系统,即伪思想与伪意识”。在后一种意思上意识形态的功能是建构一种关于自我及其与历史关系的“虚假意识”。

法兰克福学派似乎延续使用着上述第二种意义。如弗罗姆认为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是:一是制造并传播种种幻想和神话,从而把人们淹没于其中;二是把现实的真相压入无意识领域,阻止人们去觉察事实的真相。再到第二代的哈贝马斯,同样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成为新的意识形态。

而上述第一种意思,则是某种中立的定义。它或许类似于:大英简明百科知识库的定义:“试图解释世界并改变世界的思想体系。”或者辞海的定义:“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

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家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并非现实,不存在真实与否的问题,它是一种思想构架,通过它“人们阐释、感知、经验和生活于他们置身其中的物质条件里面”,意识形态建构和塑造了我们对现实的意识。阿尔都塞认为,尽管个人作为主体觉得自己独立自主、直接自由地把握现实,但实际上,它的意识是由一系列思想体系和再现体系所限定了的,这种把握是想象的结果。所以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定义是:“个人同他所存在于其中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

阿尔都塞考察了“主体性”(subjectivity),认为意识形态是无意识的,个人是文化的“主体”但并非其创造者,主体并非独立自持而是文化建构的——这一观念到今天已经广为人所接受。他将意识形态引入了文化研究的范畴,其主体性理论对文化研究中关于性别、种族和文化身份的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阿尔都塞的理论是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批评者认为他牺牲了过程和具体经验的复杂性,牺牲了个人能动性,有太浓厚的决定论色彩。

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带来了“葛兰西转向”。在著名的《狱中札记》里,他同样不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而是看作一切社会构形不可少的方面。他提出了“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导权。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上层建筑应该包括两方面:“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和“政治社会”。前者为民间的社会组织的集合体包括宗教、学校、工会、学术文化团体和新闻媒介等,后者是军队、法庭、监狱等专政工具;前者与舆论有关,后者与暴力有关。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中,意识形态处于第三位,即经济基础-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直接受制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而葛兰西关于社会结构的分析,意识形态处于第二位,即经济基础-市民社会(意识形态)-政治社会(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市民社会是政治社会的基础。

葛兰西认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产阶级统治主要并非通过暴力机构、政治社会,而是通过公民社会、文化霸权来维持的。因此推翻资产阶级统治首先要颠覆它的文化霸权。

这和法兰克福学派主张的有不同吗?当然有——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并非简单、赤裸裸的压迫和支配关系,并不像人们过去所理解的那样,是由统治阶级强制性地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给从属阶级。他认为霸权形成要依赖被统治者某种自愿的赞同,依赖某种一致的舆论和意见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和斗争的结果。统治阶级支配权的取得,必须通过与对立的社会集团、阶级及其价值观的谈判(negotiation)——并非通过剪除其对立面,而是通过将对立一方的利益接纳到自身来维系的。统治阶级的政治立场有所修正,目的是说服对立者心甘情愿地接受领导。那么资产阶级文化也不再是纯粹的“资产阶级的”文化,而是吸纳了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后的动态联合。

过去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学者,将大众文化看作是资产阶级宣传自身的意识形态,欺骗群众的工具,忽视了大众文化内部包含的差异、矛盾和斗争;而从葛兰西理论视角来看,大众文化是支配和对抗的辨证统一体,它的内容由统治阶级获得霸权的努力和被统治阶级对各种霸权的抵抗共同构成。大众文化既不是一边倒的意识形态宣传,也不是自发的文化抵抗,而是一个谈判与斗争的领域。

有趣的是,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葛兰西转向,在传播学领域内有着相似的镜像——从大众社会范式,到有限效果范式;从中弹即倒的受众,到“固执的”、积极的受众。这仅是巧合吗?我认为不是。从时代背景、思想潮流等来分析,有其内在联系。

葛兰西对文化研究影响巨大。文化研究学者霍尔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一个理论弱点就是,无法从理论上说明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领导权的这种自由的赞同。一个例子是1970-1980年间由撒切尔夫人领导的英国右翼政党连续三次赢得大选胜利,许多工人都主动投票支持撒切尔这一从任何意义上都很难代表其利益的人。这让左派们很困惑和沮丧。霍尔认为原因在于撒切尔主义在建立和保持意识形态霸权方面采取了特殊策略,“能够围绕自身建立起一种普遍的赞同”,有效的利用了传统工人阶级文化中的某些重要因素。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布什赢得2004年大选,支持他的那些州里很多都是工人和普通市民人口为主的。

霍尔等文化研究学者,关注西方国家大众传媒是如何生产这种“普遍赞同”或“一致舆论”,并发现“像阶级、性别、种族这些‘政治领域’都是在再现与错误再现,支配与从属的意识形态过程中建构起来的”。霍尔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编码-解码”理论,经由信息的编码和三种解码过程来探讨文化内部的政治和权力结构。

比起丹尼尔·贝尔1960年《意识形态的终结》,福山1992年《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因冷战结束的背景而显得更有说服力,“意识形态终结”成为一个议题。法国传播学者马特拉在《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中指出,这种认为世界和社会位于意识形态之外的特殊概念,是一种科学主义的神话,所谓“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并认为美国渲染“意识形态终结论”实质是推行美国意识的全球化,特别是第三世界的“西方化”或“美国化”。

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的詹明信,在《对作为哲学命题的全球化思考》中认为意识形态的斗争业已终结(同时他解释:“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意识形态一词并无贬义,一个概念可以既是意识形态的,同时又是正确的、真实的”)。他一贯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全球化的、跨国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并在考察全球化的意识形态结构时提出:“我认为全球化是一个传播性概念,交替地掩盖与传递文化或经济含义。”

以上是一些最粗浅的梳理,可以看到,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概念有演变的过程,在不同语境下有不一样的意义。所以如果要讨论意识形态问题,最好先阐明是从哪种立场、哪种视角出发的,否则容易搞成一团浆糊。接下来,将就互联网与意识形态的问题做一些漫谈。

(待续……)

分类
读书 媒介|传播 学术

反“新自由主义”浪潮

波澜起伏的社会现象,背后彼此关联,千丝万缕。作为“知识分子的报纸”的《光明日报》11月9日刊登长文: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编审何秉孟,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研究员李其庆,北京大学教授吴树青,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易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代光,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所原所长、研究员苏振兴,中国俄罗斯东欧经济研究会秘书长、教授田春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斌,请他们就新自由主义思潮谈谈自己的看法”。

若干摘要:

  • 何秉孟: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理论体系。它实际上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虽有联系但有很大的区别,它通过“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而著称于世;“华盛顿共识”的形成与推行,是新自由主义从学术理论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和政治性纲领的主要标志。就当前美英新自由主义主流学派而言,其主要观点:在经济理论方面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政治理论方面强调三个“否定”,即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全球资本主义化。
  • 李其庆:对新自由主义本质的认识应当注意三个基本点:①阶级性。新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国内和国际经济关系所做的调节,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新自由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和资本的世界积累制度,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服务的。②时代性。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它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新阶段相联系。③两重性。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另一方面,造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新的矛盾和危机,特别是加大了发达国家内部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与矛盾。
  • 吴易风:……当前,在西方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和新国家干预主义的主要分歧是:(1)新自由主义的重要假设是“市场出清”(大致含义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新国家干预主义的重要假设是“非市场出清”(大致含义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2)新自由主义认为存在“政府失败”,新国家干预主义认为存在“市场失败”;(3)新自由主义认为政策无效,新国家干预主义认为政策有效。
  • 何秉孟:狭义的新自由主义主要以哈耶克为代表,也有的学者认为是美国芝加哥学派。广义的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外,还包括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伦敦学派、现代货币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此外,还有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等。
  • 苏振兴:1990年由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出面,在华盛顿召开了一个讨论8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经济调整和改革的研讨会。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约翰・威廉姆逊说,与会者在拉美国家已经采用和将要采用的十个政策工具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由于国际机构的总部和美国财政部都在华盛顿,加之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因此这一共识被称作“华盛顿共识”。该共识包括十个方面:①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②把政府开支的重点转向经济效益高的领域和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领域(如文教卫生和基础设施);③开展税制改革,降低边际税率,扩大税基;④实施利率市场化;⑤采用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汇率制度;⑥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⑦放松对外资的限制;⑧对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⑨放松政府的管制;⑩保护私人财产权。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明确指出“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
  • 苏振兴:我们认为,“华盛顿共识”的某些政策和主张,如加强财政纪律、压缩财政赤字、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宏观经济形势等,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整体上看,它的政策主张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鼓吹国有企业私有化、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放松对外资的监管和政府的管理等,适应了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的需要。不仅如此,美国此后利用经济援助、贷款的附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华盛顿共识”。这样,新自由主义便最终被美国当局国家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和范式化。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华盛顿共识”必须高度警惕。否则,国家经济主权将被严重弱化,国民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将面临巨大危险。
  • 何秉孟: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中,有这样几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一、关于市场是有效配置资源机制的观点。二、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等学派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压缩政府开支、提高政府效率的观点。三、关于通过适度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观点。四、关于加强法制和使政府行为纳入法制轨道的观点。五、关于尊重人权和人的自由发展的主张。
  • 对新自由主义必须坚决摒弃的内容是什么?)何秉孟:(1)绝对自由化。新自由主义所主张的自由化,主要是指金融自由化、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等,这实际上是对经济弱势国家的经
    济主权的弱化。对此,我们既要遵守WTO的规则和我国的有关承诺,最大限度地把握机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同时,又要防范风险,特别是对金融自由化持谨慎态度,保留国家对金融强有力的监管和调控能力,以维护国家的经济独立和经济安全。(2)全面私有化。这一点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是无法实现的,它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就越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的生产和流通,不可能完全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许多必须建立在公有制(国有制)基础上。(3)全面市场化,反对政府干预。实践证明,即使资本主义经济运作也不可能全面市场化,不要政府干预。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必须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以及指导性发展规划等措施,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4)全球一体化。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一体化,是国际垄断资本统一全球的制度安排。但实际上,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世界仍将处于“一球两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又要高度警惕“全盘西化”,以免落入“全球一体化”的陷阱。

据称来自《亚洲周刊》的 中宣部29号文件吹响批评新自由主义的战斗号角,提供了关于上文发表的背景和动态的一种说法。

  • 当局指出,目前新闻出版工作「由于缺乏把关意识,自觉不自觉地宣扬了西方的错误观点,做了西方新闻媒体在政治上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问题不少,险情不断」,有的鼓吹西方政治制度,有的鼓吹西方司法制度,有的鼓吹民间维权,有的鼓吹新闻出版自由,有的扩大历史阴暗面,有的将刑事案件政治化。
  • ……强调「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把争夺舆论阵地当作主要目标,不惜采取各种办法和手段打进来,企图推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搞乱人们的思想,以达到『西化』、『分化』的图谋。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把好关,把好度』,要『守土有责』
  • ……对宣传工作作出批示,他认为,「一段时期来,境外敌对势力和媒体大肆攻击我们国家领导人和政治制度,而国内媒体打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旗号,宣传西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人权、新闻自由,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针对这种错误,绝不能手软,要加强新闻舆论管理」
  • 中共中央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尽快成立「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课题组成立后,推出《新自由主义评析》研究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并开动舆论机器,要求各省市高层官员必读此书,发出反击「新自由主义」的信号,并举行多次研讨会,指出:「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关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其根本目标是肢解民族国家,为垄断资本提供更多的空间。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否则就有可能导致理论和政策上的失误」。
  • 执政党高层在多个场合强调舆论的控制权问题,并意图将互联网纳入严密控制的对象,一股反「新自由主义」思潮正逐渐形成。……这一切意图体现执政党的思想回归,从历史寻找执政合法性;角色回归,代表中国主体阶级利益的政党;目标回归,统一全民意志,体恤民情民生。它试图向世界表明:中共的执政地位是历史选择的,有阶级基础,代表民众利益的。

近日读李希光《畸变的媒体》一书,对他许多观点都十分认同(关于他遭到攻击颇多的“网络应该实名制”说法一事,我想其中大约有媒体断章取义误报胡传的原因,也有他对我国网络空间现状了解不够、以及以自己的君子之心度了小人之腹的缘故)(另:可参考李对于此事件的说法,“李希光事件”亲历记——李希光答《中国记者》编辑问,他称是一个记者缺乏职业道德的报道造成了这一事件)。李在书中无数次用实例抨击了我国的主流媒体及商业媒体,在国际政治舞台和人民生活中的缺位,新闻能力和意识的低下,不自觉地成为美国媒体的传声筒,真的是“做了西方新闻媒体在政治上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让中国社会从上至下被他们议程设置,从911到巴以冲突,从海湾到伊战,按他们的思维和视角看世界办事情;以及,当今世界是如此巧妙而温和地被七家巨型跨国集团通过控制绝大多数传媒而控制,这一“七集团中央宣传部”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从联合国到中国的山村小巷,只要浸润于大众媒介,你我终难幸免。

从此意义上,对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背后的阴谋的警惕与反对的确势在必行。

但同时也不免有点战栗,“严密控制”“加强管理”,希望不要让空气变得压抑和铁青。

update:
关于“新自由主义”有关问题,可以参考KGB的系列文章:
[漫谈西方政治・左右翼政党和主义] (1) 开题
[漫谈西方政治・左右翼政党和主义] (2) 经济问题・社会自由主义/福利自由主义
[漫谈西方政治・左右翼政党和主义] (3) 经济问题・新自由主义和经济保守主义
[漫谈西方政治・左右翼政党和主义] (4) 社会文化问题・自由主义/自由派
[漫谈西方政治・左右翼政党和主义] (5) 右翼政党及文化・社会价值:保守主义
[漫谈西方政治・左右翼政党和主义] (6) 左・右派 对经济文化问题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