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介|传播 时代

奥运之前的BBC

伦敦时间中午12:28(嗯,ms也是个很吉利的时间),离BBC12:45转播开幕式还有不到20分钟。我决定飞快地写点关于奥运之前bbc相关报道的文字。

和中国的媒体铺天盖地的奥运报道所不同的是,直到奥运开幕式十天前,BBC才开始有奥运报道。首当其冲的是宣传动画“西游记”版奥运动画,当然,那是外国人做的西游记人物,具体说来是Gorillaz的成员,但也nQ nQ的。我并不因为悟空龇牙咧嘴而有啥意见,毕竟《西游记》原著里面悟空一直被描绘为“面向凶恶”;况且悟空和八戒沙僧一路赛跑、跳水、游泳、体操、撑杆跳、跆拳道,最后还在鸟巢前面踢倒一个个“抢火炬的”(联想,嗯,联想的),进体育馆去点火去啦,十分主旋律。配乐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歌,由观音姐姐缓缓唱来,十分具有50年代风格,怀旧而温馨。由于每隔一段时间,这个动画就要被播放一次,于是我也时常在后院浇玫瑰花之际突然唱道:“悟空恭喜,取经来了。为了希望、荣耀。燃起梦想,生死与共。穿越世界,毫无阻碍,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冲破恐惧,为了追求,为了希望与荣耀。璀璨绚丽的梦想,把灵魂融为一体,为了希望为了希望为了希望为了希望……”惊起树上鸽子数只。

之后,相关新闻陆续而来。先是对北京空气的担忧,夹杂一些对参赛英国运动员的采访。我们看到的电视屏幕中的北京的天哪,那叫一个灰蒙蒙。记者站在鸟巢前面的过街天桥上,说:“今天是一周以来最糟糕的天气,烟雾重重,人们对此十分担忧。”记者大声说话,脸上带笑。我俩在电视下大骂:“好不容易盼到一个烂天,赶紧拍出来了。”但后来,我们发现自己错了。因为随后紧锣密鼓的奥运报道中,每次BBC记者出境,背后都是北京不同地点的同样灰色的天,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那萦绕不散的浓稠的雾色,不管那是外国记者所谓的smoky,还是中国官方强调的foggy,都如同眼中的木刺,叫我坐立难安。与之相比,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天都蓝得不像话。我只好自我安慰,桑拿天,桑拿天。

随后的大新闻是疆独炸警察事件。奥运场馆的保安问题。英国人爬到天安门附近的栏杆上挂藏独标语事件。布什在飞中国前在泰国发表对中国人权的看法。报道十分及时准确,没有太多负面评论,请的嘉宾的意见也正负兼顾。缺点是,其实报道并不深入。但据说,BBC在报道奥运的过程中发现中国老百姓对奥运异乎寻常的热爱与维护,所以决定绕中国一圈去采访普通群众,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

驻京报道奥运的BBC记者队伍中有一位美丽女性,因其了解中国而不失可爱。她深入北京的老百姓中间,采访在十刹海中游泳的周边居民,站在新东安商场前面或者天安门广场旁边报道老百姓的心情。笑嘻嘻的她,会说很好的中文,能非常迅速地准确翻译周围中国人的谈话。从她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奥运给北京老百姓带来的不便,比如说奥运期间不能再在河中游泳;看到警察们的戒备森严,随时都有警察前来干涉报道并查证;但也看到民众的快乐、热情和笑脸。

在不同的报道中,人权问题、西藏问题、疆独问题、中国在津巴布韦和苏丹问题上的作为都被和奥运联系在一起,但是从来没有被深入探讨。这些被认为是北京奥运的挑战(challenge),记者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深切关注(deep concern)而不是谴责。

在昨天深夜,差不多是北京早上7点钟的样子,演播室记者不无调侃地对身处鸟巢前的记者说:“你背后的景色十分迷人,只是我不太看得清楚那是什么。”那是什么?那是一片灰蒙蒙中的灰蒙蒙的鸟巢,粗糙的颗粒勾勒出它大概的轮廓。我晕倒。让我且待夜色来临,看一场准备已久的盛会。

再及:在奥运报道铺天盖地之际,也需关心其他国际大事,比如西非发生军事政变,再如格鲁吉亚的分裂分子正与官方军队开火,两个国家都刚陷入战事与血肉横飞中。

分类
闲情 时代

悟空闹运:BBC的“西游记版”2008奥运动画

近日看BBC,惊现“西游记版”的2008奥运动画广告。观音的指引下,石猴、八戒和沙僧一路杀向鸟巢,顺便操练着赛跑、跳水、游泳、体操、撑杆跳、跆拳道等奥运项目;他们与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颇有距离,但却能一眼辨识其出处;一段中文歌曲,歌词简单唱腔老派,却也算贴切;结尾还揭晓奥运火炬点火悬念——是孙悟空点的!这几个动画形象,让我联想起曾见过的陈士争版歌剧《西游记》的海报。几番搜索,找到了BBC Sports这段名为Olympics 2008 Monkey Movie的动画的来龙去脉。

先看youtube上由BBC发布的这段两分钟视频:

或者点击这里去BBC网站看视频。

BBC官方释出的造型:

Olympics 2008 Monkey Movie
Olympics 2008 Monkey Movie

下面这张是2007年夏天,我在巴黎地铁里拍到的海报。有趣的是,今年夏天,我在伦敦地铁里看到了类似的英文海报。

陈士争的《西游记》在巴黎上映的海报
陈士争的《西游记》在巴黎上映的海报

原来,这是由两位虚拟艺术/音乐达人Jamie HewlettDamon Albarn(前Blur乐队的成员),为BBC的2008奥运报道设计制作的动画形象。这两位正是著名虚拟形象乐队Gorillaz的幕后人物。而他们与《西游记》和悟空的缘分,大约可以追溯到,他们成为陈士争的音乐剧《西游记》的主创人员,负责布景、服装、作曲、音乐等核心任务,最终让陈版《西游记》轰动曼彻斯特与巴黎。

除了这个现代意义上的猴王外,它也让30岁以上的英国人倍感亲切与怀旧——在1978-1979年间,BBC曾经热播一部由日本人拍摄、改编自西游记的电视剧集 Monkey,据说在英国几乎无人不晓,被唤作”the punkiest monkey who ever popped”。

这段两分钟的动画,成为BBC报道奥运的序曲,对英国人来说,这次是“Monkey,Pigsy and Sandy”(悟空、八戒与沙僧)的Journey to the east(东游记)。而相关的形象及音乐,还将贯穿BBC全方位奥运报道的始末,包括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并成为其市场营销的重要部分。

身为中国人,看到这自小熟悉的三位“同胞”换了模样,我却并未曾觉得受到冒犯。类似的文化融合、借鉴与创意,孕育出更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文化样式。面相凶恶的悟空,将带领英国百姓在整个八月里,一起感受奥运的脉搏。同样是改编与造型,相形之下,叶大师对《红楼梦》人物造型的“艺术创作”,怎么就那样令人喷饭呢?

延伸阅读:

华尔街日报:陈士争的西游记

BBC Blog: Monkey’s journey begins

在BBC网站下载、打印、DIY悟空、八戒和沙僧的面具(孩子们会喜欢吧)

分类
媒介|传播 时代

奥运圣火伦敦传递的BBC直播

圣火伦敦传递5 (by 不知名的一位水木网友)

昨天气温骤降,深夜回家时,已感觉夜寒深重侵薄衣。开了暖气的室内并不叫人感觉温暖,接近中午时起床,拉开窗帘,屋顶、道路两旁一片雪白,薄薄积雪在阳光映照下十分美丽。跟父母视频聊天,闲扯中谈到今天圣火正在伦敦传递,于是之后打开bbc的网络直播,看了一下午。

跟“会议没有不胜利的,掌声没有不热烈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中国式重大事件报道风格截然不同的bbc报道,令人惊讶地充满了偏向性报道与幸灾乐祸的嘲笑以及义正辞严的对中国“糟糕现状”的关注。

直升飞机全程拍摄报道的重点,以及在火炬顺利传递没啥“看头”于是需要插入评论和回放中的重点,是对这次圣火传递中英方投入的过多警力的惊叹(强调火炬手外面包围了三层警力:蓝白色的中国官员,绿色反光马甲的伦敦警方和黑色衣服伦敦警方);对藏独分子行为的重点突出,包括火炬手刚离开温布利球场(起点)时就有三名藏独分子试图爬到开放式公车上抢夺火炬,跑到lancaster road藏独分子试图抢夺和扑灭火炬,一名藏独妇女声嘶力竭地叫喊“我恨你布朗”,藏独分子“们”在冲向火炬手的过程中被“一次次”掀翻在地(显示藏独分子人多势众);中国驻英大使没按原计划进行,而是改道中国城,在这里人们在舞狮子,还有很多支持中国奥运的人(暗示中国城的一切是有计划有安排的,但不给举着红旗的中国留学生镜头,尽管有人回来后说有几百号留学生聚集在那里);唐宁街10号首相布朗出来看热闹,并跟运动员Denise Lewis握手(强调布朗刻意没有去碰火炬)。

当受到冲击或者参与传递的火炬手腾出空来接受采访后,bbc从这些采访中选择了最能代表记者心声的一名女运动员Konnie Huq的谈话,在之后的节目中反复回放反复重播,起码七八遍以上。以客观呈现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主观性。该女运动员手中所握火炬曾被抢脱手,自己被藏独分子推搡了很多下,视频中的她面露惊慌。然而,她在采访中说,正因为英国是一个自由的国度,所以这些人才能有机会发表他们的声音(暗示中国是不自由的),她相信奥运精神,然而很可惜举办国是这样一个国家,有这么差的记录。她说:“我一直都说,我参加这次火炬传递并不代表我对中国在任何方面有所宽恕。”这句话后来作为直接引语以不同字体单独排版,出现在BBC的相关新闻网页上。

藏独分子在每次火炬手停步交接火炬时都要冲上来,最后警方从安全考虑,临时将从舰队街到圣保罗大教堂的这段路改成火炬手呆在公车上……

火炬传递的终点是伦敦东边格林尼治天文台对面的O2 arena,也正是千年之交时候建立的“千年穹顶”,由于亏本得一塌糊涂,被手机运营商O2所收购。一堆民众在这个终点翘首以待。而火炬手正在船上沿着泰晤士河漫游。

一位叫Emily的女记者在现场进行报道,她在描绘了现场的大致情况后,特别表示这里警察非常多,然而围观的老百姓非常少,也许是因为今天伦敦大雪阻碍了人们的游兴。在全程报道男记者的提示下,她和摄像一起观望了正在等候的藏独分子,给了他们镜头,并肯定地说,有一群人在protest,他们非常和平,不吵闹,是非常和平的抗议(peaceful protest),“以至于你不说我都没有注意到”。

当游船上的火炬手终于到达千年穹顶后,对围观民众的“随机”采访选用了两个被采访对象,第一个是普通伦敦市民,他说我很高兴在这里见证这个盛会,人们应该让这个活动保持安全。接下去一面雪山狮子旗出现在眼帘,一名英国人出现在镜头正中,说明他是藏独的支持者,宣扬了一番理念,一个藏民在镜头的左下角始终露出一个头。

然后没有了,没有让一个打红旗的中国人出来再说点什么。嘿,英国记者,你们的“平衡”性原则哪里去了呢?

最后包括交接火炬领导讲话绕场跑步等所有的仪式不过是个远远的背景,草地广场上藏独分子和警察对峙的镜头不时插入,占到镜头的一半,两个记者跟足球解说员一样在全程评论而非解说,表达他们的主要观点:1)今天真是非常热闹,看到了这么多抗议者;2)圣火四年后还要来伦敦,到时候会怎样呢?这有什么关系,这么多人抗议,只是因为中国是举办国的原因……3)中国只有解决自己的一大摊子矛盾,停止在西藏的杀戮(谁在西藏杀戮了?),才有希望。我们甚为担忧今年奥运会的保安情况……

我都觉得奇怪,我在这里全程观看这个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添堵节目,究竟为了啥。

对此的反思是,BBC是英国媒体研究者超级引以为傲的“公共广播电视”,BBC的存在是英国及其他欧洲学者用来攻击美国极其商业化的媒体的重要依据——我们欧洲跟你们美国佬不一样,因为我们有BBC。也就是说,BBC的宗旨是提供不偏不倚的报道,服务于公共目的。然而,它可以不受政界的影响,可以不受商界的要挟,可以揭露政治、商业、社会中的各种短,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它无法避免BBC从业者自身的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的概括真是太准确了)所带来的严重的倾向性。体现在中国问题上,反中国的一切,是正常的;不反中国,才不正常,才说明你亲华。即使报道出现事实错误,他们都可以错得理直气壮。在这个时候,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理念,就成为“报道中国”的框架,以此来架构事实。

中国强大了,国际环境就会自然而然变好吗?中国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去改造自己,西方就会停止攻击中国吗?如果真这么想,那真是太傻太天真。中国在军事与经济上的强大,确实让西方不得不重视中国,在各种场合不得不仔细考虑在涉及中国问题上的立场;但同时也让西方深刻地觉得中国是潜在的威胁,而长期以来意识形态的不同、中国长期以来不顾效果的外宣工作更让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十分糟糕十分刻板化。圣火在伦敦的传递是结束了,下一站,巴黎,会怎样呢?在其他各地,会怎样呢?中国的海外留学生们在欧洲各国急得跳脚,又有什么用?奥运不过是个机会,中国政府借此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展示自己的形象,别的人借此来个不满情绪大发作,看看中国人的笑话。到最后,奥运究竟是在帮中国还是在害中国,就很难讲了。

枪杆子里面固然出政权,而笔杆子运用得当才能维护政权。当我发现跟藏独八杆子打不着的英国同屋的常识里,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而中国政府在对它进行强硬统治时,我只能说,外宣这根笔杆子,在所有不利于中国形象的事情上都败得一塌糊涂。

然而我们,作为普通的中国人,能怎么做?从此就一杆子打倒所有西方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吗?(ok,我们也似乎在capitalism的道路上前进……)因为西方媒体对我们进行有偏见的报道,我们就可以认为西方的所有媒体都是政治的走狗吗?就可以认为中国的媒体做得很好不需要改进吗?因为很难改变西方人的观念,我们就可以偏激地认为西方人幼稚脑残,让他们fxxx off让我们接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吗?那样真的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吗?在愤怒的时候,选择极端的方法是最简单的选择,而想要让中国受到更right的待遇,我们需要更冷静、理性的思考。

最后贴几张参加游行的中国留学生的照片(1 by Zulfiqar, 2-4 by honghu2000, from newsmth),这样的情景没有在BBC的镜头中出现:

圣火伦敦传递4

圣火伦敦传递2

圣火伦敦传递1

圣火伦敦传递3

分类
时代

胡紫微劫持奥运议程

胡紫微大闹CCTV5改名新闻发布会,这成为07年12月28日在网络上爆出的大新闻,继“3377事件”之后又一次集中了广大群众的目光,让网络用户们不仅有机会满足探索事件背后真相的八卦欲,又可以有机会对与当事人相关的公共领域事件发表评述。事件的传播过程再一次证明网络的力量、和谐的力量、民众对一个突发事件的参与力度。事件本身也再一次说明这个时代的特征(诚如John Hartley所言):公与私难以区分,公领域与私领域纠缠在一起,公民身份与消费者身份合二为一。

今天又留意到一些英文新闻网站开始描绘或评述此事,将这件中国当局不希望过多宣传的突发事件传播到英语世界,并解读出其他意义。于是决定来记录两笔。本文标题借用imagethief的这篇相关文章

说“大闹”,其实不太确切。胡紫微不过突然出现在“CCTV-5”改名为“奥运频道”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出现在该频道诸位领导人面前,出现在出席这次发布会的记者们面前,出现在打算将王楠介绍上台的张斌面前,试图去拿话筒,在沙桐等人不甚激烈的拦阻下,在一名工作人员执着的赶撵下,忍不住出声道:“你们就这样对待一个弱女子吗?”她情绪激动,尚能自控,未能深思熟虑打好腹稿,话语也被一再打断,但还是讲了两件事:一、两小时前她得知她的丈夫张斌与另一位女子保持着不正当关系;二、她认为中国要借奥运之风成为一个大国,首先要普通人的价值观能够过关,正如法国一位外交部长说过,中国在没有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能成为一个大国。

第一条十分明确,大家由此知道张斌有了第三者,发生了婚姻延续期内的非法性关系。第二条看法表达得断断续续,逻辑关系不很强,后来被网络用户们所诟病:请问你究竟想讲什么?你的家庭私事和中国是否大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此事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实况不可避免地被在场一位“同志”用手机拍下(视频中可以听到工作人员提醒“请停止拍摄”)。视频先是在国内的“土豆网”上播放,之后又被搬去国外的youtube,继续吸引大量访问者,避免被“和谐”的命运。相关文章在网络论坛里被广泛转载,引发讨论。在新浪删除了相关视频,某些论坛删除了相关帖子的情况下,youtube的视频依旧播放正常,并且成为当日最热门的视频之一,迄今为止有二十多万的点击(点击中大概不乏外国用户的贡献,也许他们被其热门性所吸引,点击之后面对中文不明所以,只好高呼一声“what‘s the fxxx!”-_-!)。鉴于在场的还有众多记者,闪光灯过后,亦有大量现场照片流落到了服务器在国外的网站上,比如这里。Globalvoice的Kennedy做了详细的英文报道,同时翻译了胡在视频中所说的话,以及某bbs网友的回帖。

Imagethief
上的相关文章在最后指出:

“尽管中国试图控制与奥运相关的新闻与形象建构,但这个突发事件表明,明年八月到来时候,任何一个人,只要有手机,就能成为报道者。”

手机、互联网,在这里看来,技术的进步确实具有解放性的意义,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快速更加无处不在而不可收拾。其实相关管理部门还是可以采取粗暴的方式在源头上控制事情的传播范围,比如曝光在场记者的胶卷,删除一切摄录工具包括手机在内的视频,每人发一个新闻通稿类的统一视频和照片,这从技术上做得到,为什么不这么做?或许可以解释为这些机构还缺乏快速反应能力,缺乏危机处理意识;似乎更可以解释为,现在的管理人员不再会采取这样粗暴干涉记者报道的方式,因为知道如果这么做就是一桩丑闻,在这个背后是观念的变化。

当然和谐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新华网的相关英文新闻只字未提此事,连张斌都没有进入新闻照片。当我在非.cn的google上搜索关键词“胡紫微”与“奥运”时,出来的第一篇是新华网湖南分站的相关新闻,点击进去则显示为网页现在不存在。

从用户接受方面来看,论坛用户对此事件的反应是多方面的、多义性的。有人将此解读为又一起“转正小三”事件,从社会道德观出发,认为小三因小四遭到报应,不值得同情。有人将此解读为电视明星的娱乐八卦事件,深挖当事人当年的女追男恋爱经历,深挖当事人的网志,深挖并试图弄清男当事人的原配是谁,现在的第三者又是谁,并曝光深挖出来的第三者的多张照片。有人联系上相关人等的更多八卦,表达对乌七八糟电视圈的鄙视。更有人立刻将胡紫微的发泄与她今年年中在北京电视台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联系起来,认为胡的“弱女子”意有它指,指向她因报道海尔售后服务的负面新闻而遭到内部打压排挤的职业生涯。网络用户之善于挖掘貌似私事的八卦后的属于公共领域的实践,已非首次。即使是八卦笑料满天飞的3377事件,也在后来演变成对于商业贿赂、权钱交易等黑幕的揭露。

胡紫微劫持了奥运议程,将公事变成揭露私事的机会。对她而言,这是一场很可能导致她婚姻事业双双破败的冒险,对她曾经爱过的男人而言,这是一场颜面尽失的批评,对奥运相关部门而言,这是又一个需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案例。当我看到这样的戏谑言论,说在奥运开幕式上要让武装警察把高官的原配都控制起来以防她们出来哭诉,不由为这个日益失去道德规范的社会而感到悲哀。

分类
听闻 媒介|传播 新媒介

CCTV.com获得北京奥运互联网与手机平台独家转播权(中国大陆及澳门)

非常巧合的是,就在我昨天刚刚写下与时俱进的国际奥委会:奥运转播权涵盖互联网和手机+运动员blog开禁一文几个小时之后,国际奥委会便正式宣布CCTV.com(央视国际)获得北京奥运互联网与手机平台在中国大陆及澳门地区的独家转播权的消息。CCTV.com新浪新华网等网站均有所报道。

昨天我提到,2008北京奥运会将是奥运史上和新媒体史上的里程碑——此前国际奥委会从未将转播权授予传统广电媒体外的互联网/手机传播平台。现任ICO主席Jacques Rogge如是说:

“……We look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our broadcast partner CCTV and its digital arm, CCTV.com, to bring the excitement of the Olympic Games to a new generation of fans in China.”

IOC执委及电视与新媒体委员会成员Richard Carrión则表示:

“The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s will break new boundaries in terms of digital Olympic broadcast. It was important for the IOC to make sure that all potential partners understood the value of the rights and demonstrated that they would fully exploit these rights in mainland China, whilst also providing satisfactory guarantees of anti-piracy and security measures. By granting digital rights to CCTV.com, the IOC believes CCTV.com’s digital team will work closely with the broadcast team at CCTV to develop joint executions across media platforms. This will ensure Chinese Olympic fans have access to the best possible Olympic coverage in 2008.”

毋庸置疑,北京奥运将成为CCTV拓展其新媒体业务的绝好机会,且看它能否把握。我仍然好奇于技术细节:IOC沿用过去广电媒体转播权的思路,将互联网转播权圈定在地域范围内,例如香港、台湾、新西兰及此次的中国大陆与澳门,但如何限制用户的跨地域访问呢?如果有这样的限制,究竟是希望将奥运的excitement更多更好地带给新一代粉丝,还是出于商业利益最大化考量生生画出的大饼呢?

分类
媒介|传播

与时俱进的国际奥委会:奥运转播权涵盖互联网和手机+运动员blog开禁

将近四年前(时光飞逝啊),我还在为中国奥委会工作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第28届雅典奥运会互联网指南》,指出直到雅典奥运会,国际奥委会(IOC)尚未作出任何网络视频直播的授权;另一条明确规定则禁止“运动员、教练、训练员、官员或任何注册参加者”在奥运会期间“在网站上连载在线日记”——即写作blog的行为。IOC称这一指南是基于《奥林匹克宪章》的原则。

我当时对此的分析是:这些来自IOC的规定,首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电视转播权执有者和各级赞助商的利益,因此对传统广播电视之外的其他渠道的视频与音频信息传播限制得极为严格,甚至细致到规定“各国国家奥委会网站上的赛事照片连续出现时间不得短于3秒”这种程度。

但是世异时移,国际奥委会终于经受不住互联网和移动浪潮的冲击,转换了观念,承认了新媒体不容忽视的巨大影响力,承认了用户的日常媒介消费习惯。

有消息称:新西兰的一家电视台TVNZ(Television New Zealand )11月已获得了对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互联网和手机上的转播权。我已经在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确认了这一消息。报道称TVNZ获得的授权仅限于在新西兰(within New Zealand),我只是好奇:对于互联网如何做到?限定网站访问IP?同样,IOC也已经在8月将当地独家的互联网与手机转播权卖给香港的i-cable,台湾则是“中华电信”获得了相应的网络和手机转播权。至于中国的相应转播权,自3月份至今仍在市场中竞标,结果悬而未决。

2008北京奥运会在信息传播控制方面的另一转变则是:据说IOC已于12月11日洛桑会议中草拟了参加者blog行为准则,允许运动员、教练、训练员、官员等奥运注册参与者有限度的blog行为。参照日本奥委会在多哈亚运会的举动,可能会是限制任何商业性blog写作,包括付酬、网站广告等(google adsense爱好者们警惕哦)。具体细节还得等待正式规定的出台。——消息来源:新浪体育新京报

比较一下四年前的有关规定,你是否会觉得从前过于严苛?

a、运动员官方网页:运动员不得专门为奥运会设立网站。对于运动员已长期拥有个人网站的情况,运动员可以保留该网站,但必须保证没有任何违反NOC规则的广告或商业行为。从内容上,运动员可以在网站上发布关于其个人的观点和评论,但不能发布那些不与该运动员直接相关的话题。运动员的网站也可以使用已注册记者拍摄的照片。

b、个人的照像或摄像:照相机和摄像机(包括有摄像头的手机)仅能用于个人用途。运动员、教练、训练员、官员或任何注册参加者在奥运场馆或奥运村内拍摄的影像任何时候都不能以任何方式公开发表,包括显示在网站上,除非事先获得了IOC的书面同意。

c、手机和录音设备:在指定场馆中,运动员、教练、训练员、官员或任何注册参加者不能使用任何录音设备(录音机、手机等)来纪录他们的声音或传输同期声以最终用于电视、广播或互联网。

d、在线日记:在奥运会期间,运动员、教练、训练员、官员或任何注册参加者不能在网站上连载在线日记,因为这类似于在赛事期间进行报道,这是违反奥林匹克宪章的。当然这些人可以自由地在某个站点上以特殊方式接受记者、网站编辑或大众的采访或提问,但他们自己绝不能为任何媒体(不论电视、报纸还是互联网)采访其他运动员。

其实,奥运会有诸多属性,重中之重便是一场商业盛宴。今日的改变也很难说清,究竟有多少驱动来自金钱。单看IOC将网络转播权剥离开来并卖给各个不同国家/地区便可见一斑——网络本无国界,强行划分,何尝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新媒体参与奥运转播,究竟是为体育增添更多魅力,为奥运精神的传播插上双翼,让更多人更好地享受奥运,还是仅仅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让奥运更加商业化?

————————
附加一点资料:据IOC有关规则,2005年5月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BOB)正式成立。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BOB服务于16家电视转播商: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
欧洲广播联盟(EBU)
加拿大广播公司(CBC)
日本转播联合体(Japan Consortium)
澳大利亚七网络(Seven Network)
新西兰电视台(TVNZ)
韩国转播联合体(Korean Pool)
拉美国家转播联合体(OTI)
亚洲广播电视联盟(ABU)
加勒比地区转播联合体(Caribbean Pool)
中央电视台(CCTV)
中国台湾地区转播联合体(Taiwan Pool)
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ASBU)
南非广播公司(SABC)
南非超级体育频道(Supersport)
波多黎各电视台(Telemundo)

分类
表达自由 听闻 时代

如是我闻: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

温总理日前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第477号国务院令,公布《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规定》将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昨天从凤凰卫视看到有关报道,今天找了新浪新闻:外交部就北京奥运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答问 。具体说来:

《规定》遵循奥林匹克运动会惯例,为外国记者在华采访提供了相应的便利。一、外国记者来华采访 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并陪同;二、记者赴地方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只需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三、外国记者可以通过被授权的外事服务 公司聘用中国公民协助采访报道工作。四、简化了器材入关手续。外国记者可凭中国驻外使领馆或北京奥组委出具的“器材确认函”和J-2签证或有效的“奥林匹 克身份注册卡”自行办理器材入、出境手续,取消了目前必须由中国接待单位为外国记者出具保函或保证金的作法。

在外交部答问中有这样的内容:

问:你刚才提到,这些新规定适用于采访报道奥运会和相关事项的记者,相关事项包括什么?

答:这个规定尽管被冠以北京奥运会期间采访规定的名称,实际上,从以往的各国主办奥运会的实践经验看,报道奥运是广义的概念,对奥运会的报道并 不仅仅限于奥运会本身,还包括主办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相关事项”实际上扩大了外国记者在华采访的范围。

问:奥运期间中国境内的互联网管理是否有新规定?

答:奥运会期间,也包括现在,一切有益、必要的、正常的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我相信记者朋友们在这方面不会遇到任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