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代

韩寒还是那个韩寒

在2011年末,韩寒连续发表了三篇言简意赅的博客文章,分别叫《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从第一篇《谈革命》的发表到现在不过五天时间,但三篇文章点击量加起来超过了240万次。

韩寒的文章也引发了非常广泛的讨论与争辩。说“可惜韩寒不读书”的也有,说“韩寒已化蛹为蝶”(见张颐武在《环球时报》的评论文章)的亦有之。总的来看,大家基本都肯定韩寒能就这些主题发表看法、并引起社会讨论,是一件好事,就像谢文在《环球时报》上的评论文章称“韩寒博文引争议是中国之幸”。

在这里不去细谈韩寒文章的观点(我对其中大部分持赞同态度),而是想谈谈他文章引起的反应。谢文的观察很说明问题:

“一批人认为韩寒的观点错了,至少是比过去退缩了,因而大失所望;一批人本来就认为韩寒肤浅和哗众取宠,这次则谈论起他没资格谈论的问题,因而大动肝火;一批人过去很反感韩寒,理解、支持甚至参与对韩寒的打压,这次认为与韩寒有共鸣,因而颇为赞赏。”

撇开那类认为韩寒涉足自己专业领域又“不专业”的观点(政治论述和学术论述是有区别的,如果非要将其混为一谈,用同样标准衡量,未免有些迂腐),另外两种看法都觉得韩寒发生了改变。但我想,韩寒其实没有改变,他仍然是一以贯之的风格与立场。

我在去年2月写过一篇《也谈韩寒现象》,其中说:

韩寒作为一个“名人”甚至是“偶像”,长期保持对公共话题的讨论,且抱有激进又不过激的观点,我认为是意义重大的。……他的文字里却看不到你死我活的仇恨与愤怒,也不流露绝望悲观的情绪,没有“斗士”的令人敬畏。

在资讯爆炸权威失范的时代里,当下的青年不再需要所谓“精神导师”(那些讲“成功学”的大师除外),但不妨碍他们多一个叫韩寒的朋友。这个朋友不断发言,打破的是不健康的犬儒或者虚无态度,让青年们知道原来关心身边时事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是有意义的;这个朋友又不会培训“愤怒青年”、恐怖分子或者革命家,而是示范了一条有原则、讲道理、较温和的道路,不必过分牺牲和奉献自己也可推动社会前进。

与韩寒相似的,例如连岳或者梁文道,他们也广受网民欢迎,并不因为其“深刻”、“学究”或“激进”,而恰是他们承认自己的局限和平凡,又不乏适度的勇气、幽默与常识,打造出了一个常人值得信任、也可以学习的真实的“公民偶像”。“韩寒现象”,或者说这类人的走红,对于改变我们过去要么回避政治,要么就你死我活地“零和博弈”的社会政治风气,具有积极的意义。“日拱一卒”、“我们就是体制”这些朴素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你看,其实韩寒还是那个韩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