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媒介 时代

伊空格利,究竟为什么?

前几天发现新浪网和腾讯网上有关牛奶事件的报道中,“伊利”都变成了“伊 利”,或源代码中写成“伊<!>利”,于是写了篇文章《与时俱进的SEO:Search Engine Omission?》。很多网友也发现了此事,并在论坛或者blog里发文提及。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这是一种“欺骗”搜索引擎来保护伊利公司的做法。

但事情好像比我们想象得更扑朔迷离一些。

酒游花在blog里写道:“伊 利”或“伊-利”的写法早在一两年前便已屡见不鲜,除了伊利集团的名称外,还有不少空格在“伊利诺伊”、“伊利诺斯”等地名中出现。

今天网友noname给ohmymedia留言:

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的网页,貌似和乳制品八竿子也打不着,在谈到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时,使用了伊-利亚特的写法

http://iel.cass.cn/news_show.asp?newsid=4235

在这里,美国的伊利湖变成了伊-利湖

http://www.taizhou.com.cn/a/20080219/content_53027.html

网易在2006年报道奥运节目独家冠名权的网页,对伊利绝对是重大利好。用的也是伊-利的写法

http://news.163.com/06/1119/03/308U10ID0001124J.html

===========================

总结一下,伊-利或其他分开写法至少在2年前就有了,原因待考。但想必与欺骗搜索引擎无关,因为伊利是在这短短数日内才臭名昭著的,而在此之前,伊-利或伊 利或……的写法已经广泛的用在其正面报道上。

我也进行了一番搜索,结果是,在这两年,不同的网站的不同性质的文章中,“伊空格利”即“伊 利”普遍存在。这些网页包括股评、产业新闻、人物特写等等,对伊利公司而言这些内容基本是中性甚至是积极正面的。以及,空格也出现在“伊利诺依”等地名中。下面列出一些链接,供大家检验:

新浪网:为英雄喝彩:《中国骄傲》走进伊-利集团 (2007年9月)。

糖酒快讯:伊利:刘翔速度的奥运攻略 (2008年5月)。

中国农业信息网:对话潘刚:责任之路没有终点 (2008年3月)。

南方奶业网:伊利向灾区捐款100万元 第一批救援物资已送达 (2008年5月)。

襄樊科技信息网:雀巢等进口品牌奶粉存缺货现象 (2008年3月)。

中金在线:10月15日五机构推荐黑马股 (2007年10月)。

中国服饰网:品牌营销:奥运品牌关联的三个层次 (2008年1月)。

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伊利集团黑龙江杜尔伯特二期工程竣工 (2006年9月)。

百度贴吧: 伊 利股份 (2007年9月)。

精英咨询网:你知道海尔的企业文化属于什么类型吗? (2008年4月)。

——你难道不想问,伊空格利究竟是为什么?难道,“伊”和“利”两个中文字有神奇的魔力,让打字员们一看到就指尖一抖多打一个空格?难道它们被发送到服务器后,就会自动生成空格?

真正知道内情的业界人士,请不要对此保持沉默。类似的事件损害的不仅仅是两三个企业的名誉,它和无数黑箱操作一起,侵蚀着普通百姓对企业、政府、媒体的信任。酒游花说得好:

或许最近的“伊空格利”只是以往SEO或莫名错误的后遗症,并非厂商与媒体的新伎俩,但是,谁知道呢?所谓媒体(以及企业、机构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就是被这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空格”一点一点摧毁殆尽的。

分类
表达自由 媒介|传播

三鹿奶粉危机事件:一种传播腐败?[转载]

转载按语:下面这篇文章,就是ohmymedia昨天《无人负责》一文中提到的,被所在BSP删除的那篇文章。现由原作者授权,发表在此,大家也正好可以一起评断,文中究竟何处触犯了“上级监管部门”的法眼?

三鹿奶粉危机事件:一种传播腐败?

作者:今日 载于http://today2100.blogbus.com/

  近日,随着三鹿奶粉事件(疑为有害物三聚氰胺污染)的不断曝光,一个真相开始被网民慢慢挖掘出来。一句新的流行语应运而生:“关我鸟事,我是来退奶粉的!”

  根据对互联网信息的查证可知,在2004年安徽阜阳奶粉“大头娃”事件中,三鹿集团的奶粉就被当地一家报纸披露为不合格产品排名第32位。为此,三鹿的公关公司通过努力运作将这一危机渡过,这一次是有惊无险,因为那个排名结果似乎为“误报”。
  一年一变天,更何况互联网上的四年。9月11日开始,三鹿婴儿配方奶粉疑似导致“肾结石”的新闻发布后,这次看来在劫难逃;尤其是此后人们开始怀疑三鹿要将此危机转嫁给两位已被捕的不法奶农后,作为事主的三鹿更加速了走向被舆论判决的“死刑”,至少也是无期徒刑--想东山再起,恐遥遥无期。

  在信息自由的互联网上,这一次民间力量又继众多网络事件后显现出巨大的威力。有网民发文《惊爆:一封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似乎挖掘出一份千真万确的公关策划书。其内容大体是这次事件中,因北京奥运期间政府对报道中国食品负面新闻的控制,早已于6月中旬后就暴露出的三鹿奶粉问题暂时波澜不惊。为此,公关公司建议奥运后要立即着手将问题扼杀于摇篮。
  从这篇转载的信中可见,这家广告公关公司给出的三大危机处理策略中,除了给所有受害消费者以“封口费”以保持其两年内不提及此事件、搜集竞争对手产品负面信息以防意外打击以外,另一重要谋略是“与‘百度’搜索引擎媒体合作,拿到新闻话语权”。
  一个市场化企业在其日常公关运作中提到“新闻话语权”--信息流动的命根,这对善良而不谙暗箱操作的中国消费者来说,个中真相是何等的恐怖。在这封署名为“北京涛澜通略国际广告有限公司三鹿服务小组”、时间为8月11日的建议信中称:现有蒙牛、伊利、汇源等企业,给予百度以一个自然年度500万元的广告投放即可在百度上享受新闻公关保护政策--通过百度难以搜索到广告企业的负面讯息。信中更强烈建议,在“肾结石”事件还未大肆曝光的特殊时期,应尽快与百度签订300万(保护政策最低费用)的框架协议,这样,小网站有关三鹿的恶意报道均可被删除,再加上其他公关努力,此事件即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如果这封信内容属实,相信各位看官会深感“很黑很社会”。笔者曾经执教过数年的公共关系课程,看了此信后深感惭愧--因为这家广告策划公司实在是太“强”了,他们可以将蕴含社会美好理想的公共关系事业玩弄于股掌之间,将公共关系变成万恶的走后门庸俗关系。
  事实上,一些广告企业所从事的公共关系即为走歪门邪道,霸占媒体资源、垄断公共空间、破坏社会公平,使公关策划纯粹兑变为简单的有利于己的新闻事件策划,而远非一种职业的理想与态度。今日,三鹿公司方面又暴出有害奶粉系不法奶农掺三聚氰胺的说法,迅即遭到广泛质疑。纸包不住火,若真是委过于人,实乃公共关系之大忌。

  本人更关注的是重大事件中社会信息的流动与控制的变化。此事后,为力求与三鹿划清界线,百度与阿里巴巴发生论争,前者抗议说,网友们所转载的“三鹿奶粉危机扯出百度原是最大网络黑社会”一文,最初来源于阿里巴巴。尽管百度申称在事件暴光前三鹿两度向其接洽要求提供有偿新闻公关保护时即断然拒绝过,但是否如此已然不重要,因为普通百姓根本无法知晓真相;相反,从情绪性心理来说,如此开脱的客观的社会反应必是被认为越描越黑。
  理论上我们可以假设,如果百度真的曾与三鹿达成“公关”合作,那么上面那句话可以改为“很黑很百度”?当然,将“百度”换成任何一个对信息进行网关控制的机构也是成立的。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实际上,百度搜索数年前推出“竞价排名”服务时就受到广泛争议,本人服务过的一间公司即曾为百度竞价客户,但本人不以为然--谁出的钱多谁就可以登上关键词搜索的首位,这种给钱就干的活,高明不到哪儿去。这也是一种公关公司所玩弄的词眼--“新闻保护”或“新闻话语权”。相对来说,也是一种反向封锁,在人为控制机制下你“没钱”即意味着没知名度。如果搜索企业内部真有这种所谓的大客户保护服务,就无异于互联网上的“有偿(无)新闻”。这是什么逻辑?当然是金钱逻辑;这是什么行径,当然是强盗劫路行径。

  可以稍作对比试验。13日,通过谷歌搜索“惊爆:一封三鹿公关公司写给三鹿危机公关的信”,结果返回7460项;而以百度搜索,则仅有71项。两两对比,是一种偶然么?
  20日,再次对比两大搜索的同一关键词结果:谷歌为9910项,百度为225项。相差之巨,难道是两者机器算法的不同么?

  上述公关信中说,“百度作为搜索引擎,是所有网站的集结地,也是大部分消费者获取搜索信息的主要阵地,对三鹿来说将是公关环节的重量级媒体。”对需要垄断而不是开放信息源的所谓“危机公关”来说,这真是一语中的。
  在网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垄断信息传播,而广告公关企业的如此公关,也必将加速推进他们所服务的企业于万劫不复之地。
  其实,一个民族企业和品牌的成功何其不易,但家大业大,是不是就表明自己在企业文化和价值方面真的成熟了呢?基本的一条,是不是对人作为人的尊严真的足够尊重了呢?我们的企业家们不应该警醒么?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种新闻封锁,或按利益区别对待信息的流动,提醒人们不要天真地忘记在互联网上仍然充满大大小小的网关控制,提醒人们互联网信息的商业机制对信息自由、公平流动的危害性。在多元的互联网上,一部分利益集团重新控制了社会信息传播权,而权力过渡集中,必然导致一种新的传播腐败,进而无理破坏网民的知情权。

本文参考资料:
公关信:http://forum.taobao.com/forum-1/show_thread—-18217871-.htm?ad_id=&am_id=&cm_id=&pm_id=

分类
表达自由 时代

无人负责

常看的一个关于互联网与传播学研究的blog 今日,今天发了一篇文章《传播是对话与协商》。文中提到:

昨日,本站有关三lu危机事件传播和百度SEO(Search Engine Omission)的文章被强制封锁。
--禁言或管理,是不是可以更民主一些?

他的原文,通过google的网页快照还能看到。而稍作搜索,你会发现,在blogbus站内很多关于“三鹿”的文章都已经不存在,如果你点击文章链接,会先出现一个“该文章不存在”页面,几秒钟后自动跳转到该站力推的“阿尔法女郎”小说连载。我很好奇,阿尔法女郎们喝什么奶,吃什么奶制品呢?

还有别的网友也记录了此网站的屏蔽,你可以看到一连串的“锁定通知”,形式如下:

* 发件人:Blogbus
* 时间:2008-09-17 12:43:33
* 主题:日志锁定通知
* 尊敬的用户:
您好,接上级监管部门通知,要求删除您的名为”浙江女婴琪琪之死:309天的生命一直吃三鹿奶粉” 的日志,现已做强制锁定处理。感谢您对BlogBus的支持和理解!

我不想在此指责博客大巴,就像我不想指责豆瓣网,尽管最近不少网友对豆瓣的内容过滤审查大加批评。我甚至同情这些网站经营团队,同情他们受到“上头”和“用户”的双重压力,里外不是人的艰难处境——当然,前提是这确实不是“新闻公关保护”的结果,而是由于“上级监管部门通知”。

值此全民悲愤之际,你可以发挥想象,关于“上级监管部门”的动机。这个名词在我们的脑海中常常像一部冷酷无情的机器,但实际这部机器也是由无数和你我一样的凡人组成。他/她们从大学里毕业,看大片上网下馆子去旅游,操心股市房市菜市场,恋爱失恋结婚生子外遇,他/她的孩子也喝奶……

可是当他/她在工作的时候,只会把自己当成毫无人性的大机器上的小零件,忠实执行命令,“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最大的负责”。其心理状态可能有很多种:其一,充分认同宏大的目标:国家利益、国家形象、社会稳定与和谐、“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从而可以合法化各种手段;其二,根本没有理想,彻底犬儒和怀疑,只是要做好这项工作,完成领导交付的任务,“混口饭吃”,以及获得晋升机会和实际利益;其三,对一些做法亦有所怀疑,但会以种种方式来消除来自超我的压力造成的焦虑,例如说服自己相信“制度不是我一个人可以改变的”,“我的眼界不如领导高明”等等。

马克思所谓异化,马尔库塞所谓单向度,哈贝马斯批判之工具理性,都描绘了个人成为大机器的小螺丝钉且不自知的悲惨命运。这样的主体不需也不能对现实和历史负责。

向牛奶里加入三聚氰胺的工人说,我只是完成我的本职工作;命令工人这么做的中层领导说,我只是传达上级的指示;高管们说,我们要对股东负责,也要对我们企业这几千几万的员工及其家属负责,不这么干,我们破产了,你来管这几万人的吃饭问题?地方领导说,我们要对地方GDP负责,经济搞上去才是硬道理。宣传部门说,我们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维护国家形象。公关公司说,我们只是做好自己的专业工作,帮客户度过危机。门户和搜索引擎说,我们是上市公司又不是人民日报,赚钱是我们回报社会的最好方式。BSP和论坛们说,我们日子不好过啊,删贴封人那都是被迫的。

但是全国数以千计的中毒婴儿呢,全国老百姓心中的危机感呢,谁对他们负责?

无人负责。

历史上发生的那些迄今仍属禁忌话题的事件,每个经历它们的人回忆起来,都把自己当成受害者,一切责任,推给体制,推给国情,推给历史原因。这样就可以轻松上路,从头再来了吗?

个人确实渺小,但只要每个人多做一点,多负一点“本职工作”之外的责任,多一点价值理性,都是善的光辉,可以让我们彼此照亮,相互温暖。

参考阅读:Shizhao:牛奶新闻管制史话——蒙牛特伦苏牛奶事件备忘录

分类
表达自由 媒介|传播 新媒介 时代

与时俱进的SEO:Search Engine Omission?

如今的互联网、新闻或者公关从业者,如果不知道SEO,大概不能算称职。所谓SEO,即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即搜索引擎优化,外行如我的理解,就是通过网站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通过关键字分布、增加内部链接和反向链接、竞价排名等多种手段,有针对性地提高在各大搜索引擎的排名,给网站带来更多流量。——但现在看来,SEO还有必要增加新的涵义:SEO=Search Engine Omission

怎么理解呢?Omission对应的中文意思大约是“忽略、疏忽、省略、删除、遗漏、排除”,也就是说,让搜索引擎有意无意地忽略、删除某些信息,从而达到减少某些网页被大众看到的目的。什么,谁要干这种无聊的事?请看下面生动鲜活的例子:

sina2

这张屏幕截图,来自新浪网:《全国液态奶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公布》。请仔细看,文中所有“伊利”二字中间都存在空格一枚,变成了“伊 利”。这则新闻全文转载自央视新闻联播,如果我们对比新浪的这个网页和新华网、央视网、搜狐、网易等其他网站的同一则新闻(请自行搜索查证),会发现正文几乎一字不差,除了这几个空格。

无独有偶,腾讯网转载的同一则新闻,“伊利”也都变成了“伊 利”。截图如下:

qq1

当然,新浪网的其他报道中也出现了从“伊利”到“伊 利”的神奇大变身,顺手搜出三个,一并立此存照(点击看大图):

sina1 sina3 sina4

2008/09/19 update:如果你发现新浪网的部分新闻正文中,“伊利”仍然是“伊利”,请你在页面空白处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查看页面源代码”——你很可能会发现,“伊利”在源代码中变成了“伊<!>利”。这个花招更加隐蔽!实例如新浪的这个网页,其源代码部分截图如下(感谢solidot.org,以及hax网友的留言提醒):

sinasource

让我们用左脚无名趾稍稍分析一下:第一,完全相同的新闻正文内容,只有新浪网和腾讯网上出现了奇妙的空格,源网站和其他转载网站上则没有空格;第二,这空格不偏不倚,只出现在伊和利二字之间,并且没有漏过一个“伊利”组合;第三,不止一篇新闻中的“伊利”都以“伊 利”的形式出现。——因此,这是人为干预的结果而非巧合或排版错误。

这种干预的后果是什么?见多识广的中国网民很清楚。当我们在论坛发贴或BLOG发文时,常常主动地采用“民 主”、“共+产+党”、“西-藏”的形式,人眼可识别而机器不易识别,避免被程序自动过滤或被“盾”的命运。而新浪网和腾讯网的编辑们显然不会认为“伊利”是敏感词,但他们联想到的是,一旦你把“伊利”写成“伊 利”,网民们就不能再通过搜索“伊利”这一关键词找到这个网页了。

新浪和腾讯收了伊利多少公关费,或,广告费?这种行为,既没有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可言,从其效果来看,又幼稚愚蠢得可笑。

伊利更愚蠢。或许这场巨大灾难已经让它变成热锅上的蚂蚁,连这种小儿科的伎俩也慌不择路地用上了。伊利的公关同学们,首先呢,你们搞定新浪腾讯,但还有七八个大门户和新闻网站,还有上百垂直门户和大论坛,还有千万blog,还有在SNS中奔走相告的上亿网民。其次,新浪腾讯欺负你们土鳖,玩你们呢——一来他们干活不认真,有部分网页还没帮你们技术处理成伊空格利;二来他们完全有更有效的手段,比如修改robot.txt禁止搜索引擎蜘蛛来爬相应网页,但却用了这种原始笨拙的方式。

以上是SEO(Omission)的一个例子。当然,对于财大气粗、习惯暴力征服的主儿,他们会说,搞什么搜索引擎优化,老子出钱买你们的竞价排名!在现在的语境下,那就对应着,大爷我直接砸钱给搜索引擎,直到把负面新闻给砸没了。这就是高端玩法:“搜索引擎删除”,或曰“新闻公关保护”。

本质上,搜索引擎Omission仍然和搜索引擎优化一致:通过技术/经济/政治等手段,操纵搜索结果,进而优化自己在社会公众面前呈现的结果,优化自己的形象。

都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这次已经是灾难,搜索引擎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紧急状态下,这一招数无法施展。但在非紧急状态、非举国关注但却同样关乎民生的其他事件上呢?百度能不能、敢不敢承认自己,从来没收钱去做“搜索引擎删除”?江湖传闻中的“三鹿危机公关方案”(见本文后附录),迄今无法证实其真伪,但它无疑是一记警钟。百度脏不脏?Search Engine Omission是否有效?天知,地知,百度知,业内人士知。

至于此后百度阿里巴巴之间爆发的一场口水大战,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附录:转载《三鹿集团公关解决方案建议》全文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