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介|传播 新媒介 上路

译著《游戏改变教育:数字游戏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聪明》出版

▲书籍封面 格雷格·托波:《游戏改变教育:数字游戏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聪明》,何威、褚萌萌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2017年,数字游戏再一次成为中国媒体和公众热议的焦点。一方面原因是中国游戏产业超过千亿元的惊人产值和超乎常人预料的用户数——每三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数字游戏玩家,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曾在游戏中付费,甚至任何一天里,每三十个人中就有一人上线玩过同一款竞技手游。另一方面,则是一些主流媒体对青少年痴迷游戏的抨击,以及另一些专家学者关于玩游戏有何益处的支持声音,让争论变得更热闹。

而这本《游戏改变教育:数字游戏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聪明》,则提供了另一种值得借鉴、极有价值的视角。它让我们超越了空泛地探讨“玩数字游戏有益还是有害”的层面,转而去思考:

如果孩子们都爱玩数字游戏,那是为什么?

什么样的数字游戏,以及从成功的数字游戏中学到的什么手段,可以用来重新设计学习、学校乃至教育体系,使之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吸引和切实的好处?

如何用数字游戏帮助治疗孩子的心理疾病?

父母应该如何帮孩子认识和理解自己玩游戏的行为与习惯?

你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吗?

以下,是我在翻译本书之后写下的一篇导读文章。欢迎读完后翻开这本《游戏改变教育》,让游戏玩家走上学霸之路~

本书已在亚马逊、京东、天猫等多家网店有售,也可直接去华东师大出版社微店购买。


作为媒介的数字游戏

文 | 何威(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副教授)

什么是游戏

从牙牙学语的婴儿,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玩游戏的经历贯穿我们的一生。过家家、捉迷藏、跳房子、荡秋千、扔沙包、骑马打仗、捞鱼捕虫,儿时的游戏与我们的童年记忆相互交织;蹴鞠、骑射、投壶、踏青,古人的游戏延续至今;从象棋、扑克、麻将、桥牌、围棋,到“密室逃脱”或“狼人杀”,这都是成人钟爱的智力博弈游戏;至于从田径到篮球、足球、高尔夫的各种体育竞技项目,请别忘记,它们大多源自于游戏,并在现代共同汇集形成了一个叫做“Olympic Games”的超大型全球游戏。

人类如此离不开游戏,难怪历史学家赫伊津哈要把“游戏人”作为跟“工具人”、“理性人”并列的概念提出,来强调“游戏”其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

什么是游戏?

游戏就像是在黑夜之中闪烁跃动、哔啵燃烧的一堆营火。天地辽阔,万籁俱寂,旷野中央,人们聚拢在这堆营火周围。火光照亮了人们的面孔,也照耀出一个奇异的“魔圈”。在这魔圈之中,我们可以暂时放下对周遭黑暗而未知的庞大世界的恐惧,因辛苦劳作或艰难旅途而疲惫的身心也得到了慰藉与温暖。我们相互竞争,比试谁的歌声更动听、舞步更优美、格斗更强力,赢得荣誉和赞美;我们聊天交谈,扮演不同角色,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验,传承智慧与文明;我们结交新朋,再会老友,谈情说爱,孩子们则在与队友和对手的交流中,体会友谊的魔力,团队之重要,人情之冷暖。

东方既白,天将破晓,营火渐渐熄灭。人们走出魔圈,去往四面八方,回归俗世生活,走向茫茫旅途。然而游戏带给我们的体验、情感、认知和社会关系,仍然能存乎一心,常伴左右。

这就是游戏,从古至今、从小到大陪伴我们,让我们感到快乐的游戏。

分类
社会化媒体 媒介|传播 学术 上路

《网众传播》英文版《Networked Public: Social Media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正式出版

networked public cover
He, Wei. (2017). Networked Public: Social Media and Social Change in Contemporary China. Springer.

经过多年的翻译与校对,《网众传播》一书的英文版终于由斯普林格公司出版了。其纸质版本和kindle电子书版本,在亚马逊网站有售;斯普林格官网亦有电子书和纸质书销售。

知名学者杨国斌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娜堡传播学院及社会学系双聘教授)为本书英文版作序。来自《中国日报》的纪泓、唐莹将本书译为英文。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曹书乐副教授逐字逐句地审阅并修改了英文书稿。

自2011年6月,《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出版以来,它获得了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初印的4000册早已销售完毕。在CNKI中国知网上,这本书有近200次被引用,其中过半数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引用,体现了本书在相关领域青年学者中的影响。

愿本书能在更广泛的世界中为更多读者带来有关网众传播的思考和启示。

分类
时代 上路

解决google字体库无法加载导致的blog打开缓慢问题

这个学期我开了两个新的wordpress blog来作为两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辅助网站。但不断有同学反映网站打开速度很慢甚至难以访问。我自己登录blog后台的管理也总是出现页面很久不加载的问题,非常影响心情和工作效率。

我留意到当刷新这些网站页面时,浏览器左下方显示的是在等待font.googleapis.com的连接,于是百度搜索之(顺便吐槽,用了好几年的goagent翻墙最近也失灵了,好像这几天伟大的火墙进一步加厚加高,google的许多ip直接被禁导致翻墙术失效,仍有待解决中),发现:

wordpress的一些主题中,调用了Google提供的前端公共库(ajax)和免费字体库(font.googleapis.com),由于G在中国大陆的被封锁,导致wordpress blog站点及后台页面的加载变得十分缓慢。

解决方法一:在wp-include/script-loader.php中,找到font.googleapis.com的字样,删除,或替代之,替代为360提供的“前端公共库CDN”(咦?360?真的好吗?)

解决方法二:懒得去wordpress的web目录里改文件的话,直接去后台搜现成的插件,关键字就用”google font”。disable google fonts、remove google fonts都可以用,我是选了个自动用360的useso库替换google公共库的插件,在我所有的blog中一一安装,启动。

嗯,世界果然美好一点了。我在北京的深夜里,深深呼吸了一口pm2.5将近300的空气,对GFW竖起中指。心情恰如近日争议颇多的流行语:日了狗了。

分类
社会化媒体 媒介|传播 学术 上路

网众概念再思考:复旦“网络化中国”学术对话会上的发言

2014年11月底有幸应邀去复旦大学参加了名为“网络化中国:新连接、新交往、新关系”的跨学科学术对话会。除了聆听一批知名学者的高论外,更有感触的是这个会议的“奢侈”。如主办方代表黄旦教授所言,“奢侈”并不在于在复旦之巅光华楼顶层租用气派的会议厅,而是能让与会者充分发言、彼此讨论交流十分激烈,这种时间上的“放任”和主题上的专注,对今日繁忙喧嚣的学术圈才是“奢侈”。参会的体验很是愉快。
网络化中国学术对话会

以下是我在会上发言的摘要(由本人整理):

围绕“连接”这个关键词,互联网的全球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69年互联网诞生,电脑与电脑相互连接;1993年万维网开放,网页和网页以超文本连接;2000年前后门户、搜索、电商服务成长,解决人与信息的有效连接;2004年起web2.0潮流,推动人与人的连接极大丰富。而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史也有相应四阶段:萌芽时期(1994-1999)、商业化时期(2000-2004)、社会化时期(2005-2011)、移动化时期(2012至今)。

“网众”概念与“网众传播”范式的提出,是基于对中国互联网发展第三个历史阶段,即社会化时期的观察与思考。有越来越多由普通大众而非媒体从业者发起并参与、非制度化且非商业性的传播行为和现象;有些还经由ICT和社会网络的中介,成为影响公众日常生活、关涉社会政治经济的事件。它们不符合学界对“大众传播”或“人际传播”的定义,又不适合用“网络传播”概念来描述和分析。因此笔者称之为“网众传播”,即由网众发起和参与,由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中介的传播模式、现象与行为。(何威,2011)

在传播与媒介理论史上,“大众”、“受众”、“积极的受众”、“分众”、“用户”等概念先后现身。与之相似,“网络化用户”及“网众”也是一种将人群概念化的方式,是建构,是想象,也带来不同的理论视角,因应现实变迁。

“网络化用户”指的是当今社会中那些积极的媒介使用者,他/她们以跨媒介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中介,与其他媒介使用者相互连接,构成融合了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新型网络,“网络化用户”则成为该网络的节点。每个“网络化用户”都同时身处多个子网络中。这些子网络围绕着某种认同(identity)、“迷”(fandom)或共同兴趣与利益(common interest),在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与互动中建立起来并不断发展,动态且开放。不同子网络之间经由节点/用户的重叠而建立联系,信息在彼此之间流动往复。“网络化用户”也是社会行动者。(何威,2010)

网众则是由网络化用户组成的群体。与魏尔曼(Wellman,1999;2002)提出的“网络化个人主义”(networked individualism)不同的是,网众不仅是对人际关系网络的描述,而且是跨越公/私领域的传播主体;也是“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集合,与认同、组织和集体行动密不可分。网众也不是经典传播理论所想象的“大众社会”或“小型社群”中的任何一种媒介受众类型,因而可能成为新理论生长的基础。

网众及网众传播概念提出已近六年,其现实语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就中国社会里网众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方面“生态”加以简述。虽为宏大叙事,但求勾勒轮廓。

政治生态方面,原则与体制不变,执政理念与风格有异,例如一手反腐整风群众路线,一手加强集权与规制。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新近成立,对内“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权安全”,对外以举办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鲁旋风”访美,彰显在国际舞台上的互联网治理话语权与影响力。具体到国内的互联网规制,仍旧延续暧昧标准;同时不同立场的话语和人士得到不同“赏罚”,似乎暗示着政治“气候”。

经济生态方面,“发展”与“发财”这对互相渗透与融合的“核心价值观”,至高无上,结合国家与社会,超越左与右,是中国社会少有的共识(张玉林,2013)。追求效率、利润、高增长的发展逻辑,与消费拜金的“小时代”风潮,共同驱动中国的信息传播产业迅猛成长。媒体产业格局开始出现大转变:疲态明显的报业开始挣扎求存;仍占主流的电视业必须重视从视频网站到互联网电视、盒子等OTT竞争者;电影业戏称未来就是给BAT打工,整合游戏、动漫、网络粉丝的所谓“泛娱乐”概念甚为流行。而最根本的,因网众传播而造成的媒体系统变局,包括每个网络化用户信息套餐组合方式的改变,信息采编播到消费流程的重塑,还有对媒体根本功能的重新反思:网络化用户要的是信息资讯、评论观点、情感认同、行动参与还是生活服务?从注意力到使用时间层面,新闻媒体都不得不跟网众所消费的娱乐产品、服务产品来竞争。

社会生态方面,移动技术改变生活,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位置与场景重要性凸显,从个人行动到社会运动都得到技术赋权;网众传播促进公民社会自生长,但又受到一些力量的压制;社会阶层似乎有固化倾向,攀爬阶梯的困难被普遍感知和表达;社会连接日渐丰富,社会信任却极大缩减,社会资本有得有失;微信日渐崛起,改变了前几年微博“一枝独秀”、是中国社会唯一重大舆论场和讨论空间的状况;但微信以熟人社交为核心的交流方式,其碎片化、选择性过滤信息和群体极化的倾向,又让它难以承担网络社会“公共空间”的职能。

文化生态方面,在强大消费主义、城市大众审美情趣与主流意识形态融合成为当今主流文化氛围的同时,也有比以往更丰富多元的亚文化。网众中较显著的文化潮流包括代表情色、重口、娱乐的“黑丝文化”,意味着选择、迷群、认同的“粉丝文化”,以及来自阶层意识、抵抗性认同并已被商业收编的“屌丝文化”;同时,修辞话语的粗鄙与反智倾向也成为一种趋势(何威,2013)。在这些现象中,抵抗性与霸权共存,小群体认同繁荣多样,社会共识稀缺。

上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不同面向,并非孤立割裂,而是相互影响。它们交织而成了网众传播的现实语境。在语境中再来反观网络化用户,也会获得新的认识。

例如,所谓“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全景监狱”(panopticon)甚至“全视监狱”(omnipticon)的构想越发贴近现实;社交化与移动化的媒体环境中,网络化用户的身份认同趋向真实和固定而不是虚拟和漂移;“观看/表演范式”(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在网众传播之中与“分享一切”的理念融合。上述种种,令网络化用户的隐私观念与前大不相同。又如,时间线和信息流的日常媒介体验,让网络化用户处于实时在线的常态,“最新”就是“头条”,历史、现在与未来又不再是线性呈现。网众群体跨地理空间形成,但受到包括地理在内的文化惯习及社会结构影响,O2O(online to offline)的理念与实践更让网众回归身体与地理空间。

在中国网络化用户的常见意识形态光谱中,除了过去长存的“自由多元论”、“马克思主义改革派”、“激进批判的新左派”(李金铨,2004),及“赛博民族主义”(cyber-nationalism)之拥护者外,似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利己犬儒主义者”。这一类人好像老成圆滑、世事洞明,一句“你懂的”说出了其认为人人都该了解的潜规则和灰色地带;他们不激烈,但也没有信仰,不相信世界和社会可以改变,认为现状皆有合理之处,最大的追求是做好自己,与“发展”和“发财”的“主流意识形态”天然合拍;从“60后”到“90后”,这一分类都大有人在。

网众传播带来更多元芜杂的信息,凸显曾经潜藏的矛盾与冲突,也带来不同观念对话的机会。但现实语境——这个语境也包括仍在扩展的网众群体、越发普遍的网众传播以及中国网络化的进程本身——是否能提供足够的资源与空间,让形形色色的连接关系对个人与社会真正具有意义?如果我们承认现实的可建构,行动者的能动性,那么围绕网众概念的思考将是重要且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何威(2010),《网众与网众传播——关于一种传播理论新视角的探讨》,载于《新闻与传播研究》第5期。
2. 何威(2011),《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 何威(2013),《网众:传播机制和文化心理》,《文化纵横》,2013年12月号,p35-39
4. 李金铨(2004),《超越西方霸权:传媒与“文化中国”的现代性》,香港: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张玉林(2013),《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2013级新生入学典礼上的演讲》,见光明网:《张玉林:认识这个时代 与它保持距离》,http://www.gmw.cn/xueshu/2013-09/20/content_8960603.htm (2014/11/26访问)。
6. Wellman (1999). Networks in the Global Village, Westview Press, Boulder.
7. Wellman (2002). Designing the Internet for a Networked Society: Little Boxes, Glocalization, and Networked Individualism,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分类
上路

Mac Mini升级SSD硬盘+机械硬盘组合

尤记去年此时,将自己购于2010年的Macbook Pro升级至8G内存、250G SSD硬盘再加500G机械硬盘后的心情。夸张地说,所谓枯木逢春,或曰老夫聊发少年狂,大抵如此。于是当家中某人总抱怨Mac Mini打开程序太慢拖动页面太慢文档写不了淘宝秒杀抢不到时,自然就想再来升级。

所谓No Zuo No Die,大概就是在夜以继日赶deadline头脑昏沉两眼发花的日子里,用一分钟从京东下单三星 840EVO 250G SSd硬盘一枚(价格蛮坚挺,一年了才降100多,好轻好薄感觉好假),再见缝插针地搞定各种技术细节,最后有一种“原来我还蛮能干”的感觉。

ssd1

一、引言

1.1 搞清楚设备的兼容性。去苹果官网查查,至少从2010年往后的Mac Mini换SSD硬盘是没问题的。有所谓的upper和lower仓位(点桌面最左上角,关于本机——系统报告,里面找你的硬盘,看是upper还是lower),如果你打算用双硬盘,则需要搞清楚,好从大淘宝买一根几十块的硬盘数据线;否则不用理会。若升级内存,注意一下机器型号对应的内存频率。

1.2 准备一套拆机工具,苹果很变态的,N种型号小螺丝,让大家享受乐高般的纯真快乐。

ssd2

1.3 网上找找升级啊拆机啊之类的攻略,比如我这篇。

二、拷贝数据

2.1 尽管有Time Machine的备份,还是不打算从中恢复,这玩意看起来高大上用起来嘿嘿嘿。强力推荐CCC——Carbon Copy Cloner
,超级简单好用!

分类
上路

Hello, 2013

facebook的2012照片
facebook的2012照片

2012年结束了。传说中的末日终究是个笑话,或者只是某个平行宇宙中的事实。老师还得教课,学生还要考试,房奴还得还贷,孕妇还要生产。

回顾这一年,如果真有所谓命运,已然给予眷顾。在专业上拿到一个比较重要的奖;唯一的一本专著有机会在海外出版英文版。至于做了什么?年初几个月投入巨大精力和时间,参与了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组织工作;年末又接着开始担任第20届的秘书长。教了五六门课,指导若干学生论文,和本系老师带同学们专业实习、外地采风,以及各种教务琐事,还做了2012级本科生班主任,带着孩子们去京郊军训半个月。还做过寥寥几次与专业相关的讲座或外出授课。至于个人博客、专栏文章以及学术发表的数目,都渐趋于零,无颜提及。不禁问自己:活过的这365天,究竟有什么收获,多少意义呢?当然,惭愧之余,还是要感恩。家人、朋友、同事,都给了我很多帮助。

身体还算健康,也常运动。只是在带学生军训归来后,先是脸部皮肤出现各种问题,再是左眼突然毛细血管破裂、半边充血。虽然都不是大毛病,却也令人烦恼。休养生息两个月,如今才算基本康复。

当然有许多美好的瞬间,许多欢笑畅快的时刻。但更多时候感受到生活与工作的压力,心气被消磨的悲哀。看到女儿清澈的笑容,握着妻子温暖的手,会有更多勇气和能量去面对挑战,面对琐碎和辛苦。

跟2013说声hello。愿自己在新一年中,多看些书,多做些研究,多写文章,多锻炼身体,多陪女儿玩。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要做真正重要的事。像WallE一样勤勤恳恳,做完计划内的那几项关键工作。加油!

walle

分类
上路

网站杀毒记

如今用独立域名+虚拟空间+wordpress自己建设Blog的人,似乎已经没有几年前那么多了。作为依然坚守的独立blogger,最近我碰到了网站被修改.htacess文件、插入恶意代码的倒霉事儿,很是纠结了一阵。好在最终圆满解决了(暂时看起来是),真是人生何处不折腾!

看起来,是因为zenphoto这个相册软件的旧版本中所携带的一个第三方插件ajaxfilemanager,导致了不怀好意的入侵和修改。下面是具体过程。

3月19日那天访问ohmymedia.com,结果Chrome无情地给了我一个警告页面:

接着发现我的虚拟空间中所有网站(大约十几个,有自己的和朋友的博客、网站、相册等)全部都被google警告“含有恶意软件”。

赶快用ftp登上远程目录看一看。不出所料,所有的.htacess文件都被改掉了,导致所有网站的内部链接都会指向一些垃圾网站,域名是.ru的。删除或修改这些文件是无效的,几分钟之内它们会卷土重来。

郁闷了。因为大概两个多月前就来过这么一轮。当时也是类似情况,最终是联系空间提供商Dreamhost的客服搞定的。它们帮我找出可能导致出现后门的文件,我去删掉,再删除所有被改的文件。当时看似正常了。

可是又来了啊,为什么?而且这回,很多目录里被塞了几百个诸如w13142345n.php一类的垃圾文件,删了又回来,不胜其扰。这些天又在做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组织工作,忙的没功夫打理。

再度给客服写邮件。同时忙里偷闲,想尽各种办法减轻危害。在午夜时分,一边开着ssh终端,一边开着ftp软件,一边开着浏览器登录dreamhost panel,我觉得我就像传说中的西西弗斯!一遍遍删除迟早又会回来的垃圾文件……

还把所有站点,都恢复到两周前的备份文件。

这回客服回复得不够及时,中间几次催问。不过效果还不错,今天终于给我回了一封长达一百多行的email,包括它们检查的各种结果,帮我做了哪些处理,以及我需要做哪些事情,可能导致后门的文件是哪些。按照它的指引,一步步做下来。至少这次,那些讨厌的垃圾文件删除后就不再回来了。

结合客服mm给的信息,在网上搜索一番,基本确定是相册程序zenphoto的旧版本中的插件的安全漏洞(官网文章其他讨论)。好吧,重新下载安装了新版的zenphoto程序,wget….unzip…cp -rpf…貌似OK了。

当然,最后还要去google的站长管理工具里,提出让google重新审核这些网站。于是,现在我光荣地洗白了!

又无奈地长了一次经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