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化媒体 读书 新媒介

网众:人与人的连接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在这个时空中诞生、成长、繁衍后代,哀恸与跳舞、寻找与失落,活过、爱过、最后死去,这一切的意义和价值,因我们与他人、与周遭所有事物的连接而存在。

两个节点之间,存在单向的传递或是双向的交换即为连接。连接意味着流动。

流动包罗万象,是物质的或/和信息的,是粒子的或/和波的,声、光、电、力、能量、商品、金钱、象征符号、情感、意义、体液……无连接,则无流动;无流动,则世界死寂。

即便仅就人类社会层面而言,与他人连接的数量、频次、程度、方式及整体拓扑结构等,也决定着我们的物理存在及精神存在状态。然而,相对于日新月异、令人目炫的科技,连接的变迁却常被忽视。这或许是因为,后者就像大陆板块缓慢而悄然的漂移,难以发觉,但又至关重要。

你看,那些优秀的科幻小说家,拥有敏锐的洞察和大胆的想象,笔下光年有若咫尺,生命可被制造,时间亦能穿梭。但是,伟大如阿西莫夫,构思不出手机,基地或者帝国仍采用固定通讯装置;浩瀚如弗诺·文奇,想象不到社交网络,在亿万文明之间只存在着跨星系的USENET式邮件组;各种赛博朋克小说,把虚拟现实技术构想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真实或模拟的世界尽可转换为数据,被人类五感直观地接收获取,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有多少新鲜玩意儿?似乎只能数出cybersex了。

网众:人与人的连接

当然,总有思想者会察觉这暗流汹涌与巨变沧桑。当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席卷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无数小村镇居民之间原本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紧密连接被迅速地削弱甚至斩断,传统习俗、群体舆论、不成文规范等对个人行为的支持或束缚同时大为弱化。一个个曾紧密连接的小群体由“分子”碎裂为“原子”,并在更大的地理空间——城市内,艰难地重新建立远为淡薄的连接。此后,在各个大陆、各个国度发生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也都伴随着类似变化,只是其程度及后果各有差异。

这是关于人际连接的变化。马克思看到了,他在《共产党宣言》里写:“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社会学家涂尔干和滕尼斯都看到了,认为人与人的连接由“机械团结”变为了“有机团结”, “礼俗社会”已经向“法理社会”转型。心理学家弗洛姆也看到了,他指出,一方面人类从中世纪传统秩序的束缚里脱身,日渐获得自由、增长力量和理性,另一方面,也脱离了从前给予他安全感的连接,失去了固定地位,“意味着日渐的孤独、不安全,和日益怀疑他在宇宙中的地位,生命的意义,以及日益感到自己的无权力及不重要。”因之而来的所谓“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有可能成为极权主义发展之温床。汉娜·阿伦特亦有类似观点。

网众:人与人的连接

传播哲人麦克卢汉的视界更发散,思维更跳跃。他坚信“媒介是人的延伸”,预言电子媒介的兴盛,将会帮助人类在更大尺度和更高层面上,重温原始人类部落中休戚与共亲密无间的关系;在重新“部落化”的世界上,“环球村”中的居民或许不再那样孤独。

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人与人的连接正在变得越来越稠密和丰盈;失去枷锁的“原子”们,不受时空限制地重新聚合。这一切,拜科技所赐。

1969年互联网诞生了。从UCLA和斯坦福大学的两台电脑开始,数以亿计的电脑从此可以相互连接、通信、协作。

1993年万维网正式向世人免费开放。网页和网页通过超文本连接在一起,知识与信息在人类体验中,由平面到立体,由线性到巨网。

2004年Web2.0作为一种潮流已被广泛讨论及实践。开放、分享、参与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在普罗大众中播撒,自BBS和USENET以来积累20余年的“虚拟社区”传统,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以“电脑”或“内容”为中心的观念已经不再符合游戏规则,“以人为中心”、“人与人的连接”才是时代精神。

2011年,地球人类中仍只有80%居住在能用上电的地方,但商用无线信号已经可以覆盖全球85%的人口,全球30%的人在使用互联网,17%的人是3G网络用户。“SoLoMo”这个名词兴盛一时。它完全是围绕着“连接”的概念——Social,人与人的连接;Local,比特与物理空间的连接;Mobile,以人为中心的无时无处不在的可连接性。是的,由“连接”衍化出当前信息与传媒产业的金矿。

尽管连接在现代社会居于如此核心的位置,但对它的学术研究起步得很晚。80年前,社会网络分析才从英国人类学研究中起步。直到1998年,“小世界网络”才被用来解释现代人类社会网络模式。此后我们才发现,不论是互联网、万维网或基于它们的新型社会网络,都不是过去想象中的随机网络,而是具备中心节点、遵循幂律原则的无尺度网络。

笔者着迷于这一切,于是写了一本叫做《网众传播》的书,试图对当代社会的传播系统、人际连接和游戏规则作出一些描述、分析和解释。

网众:人与人的连接

在大众传播主导的时代,每个人从围绕自己的诸多媒体机构中挑选不同形态、类型、风格的信源,组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网络;然而你与这些信源间的关系是非人格性和极不对等的。一张报纸、一部电影或一家门户网站的亿万受众之间,也没有连接和互动——“受众”其实是匿名、分裂、无个性的原子。

当网众传播崛起后,你我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通过多元化跨平台的信息传播科技与他人彼此连接,而不仅是与电脑、与内容、与媒体相连接。因此我们成为“网络化用户”。每天登录Facebook的四亿全球用户,看到的是四亿个不同的页面;那些“喂养”我们的新闻(news feed)来自所有好友的状态、行为、分享。在微博上,你能获得的信息,完全取决于你“关注”了多少人、什么人;而你的“喊话”能有多大影响力,则取决于有多少人、什么人“关注”了你——哥上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人联网”。

我们日日织网,它既是信息网络,转瞬可跨越洲际,也是社会网络,连接你我传递情感成就江湖。网众就此浮现,并栖居于这张动态的、自组织的、复杂的、强健的巨网上。网众发起或参与的传播即网众传播。好友、粉丝、群组、活动、圈子、关注、喜欢、参加、组团、订阅、评论、引用……都是网众间连接并互动的方式,如此频繁而真实。

连接意味着身份渐趋真实而隐私越来越少;连接鼓励个性和差异化。我为什么连接你?因为我知道你是谁,知道你与他人不同,对你将带给我的东西有所期待。

连接决定影响力。众声喧哗的时代里,网众传播的场域中,社会化营销、社会化公益、公共外交、网络问政、危机公关……其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与网众形成有效的高质量连接,并按照网众传播的逻辑运作。

连接带来力量。当无数普通社会成员彼此频繁互动,以真实行动者的身份出现,具备个性、差异和立场,自组织的力量将是惊人的。网众已有机会成为社会竞技场新玩家,为自身利益代言,与媒体巨头、财富集团、政府部门、跨国组织展开冲突与合作,书写权力博弈新格局。

社会正在因为网众的个性选择变得碎片化吗?会的,你是“小清新”,我是“重口味”,她是“非主流”,我们各取所需、交朋结友、自有天地。但与此同时,“小世界”与“六度分隔”的力量,使得那些值得被我们知晓、应当被我们关注的信息,总是能及时传递到我们眼前。就像在7月23日那个雷雨夜,我们都是关注温州动车灾难、并努力参与事态后续发展的网众。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十七世纪吟道,无人是座孤岛,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我是人类一员,莫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麦克卢汉在1960年代写道,我们身披全人类,全人类是我们的肌肤。

理想或奇想正逐步成为事实。人与人的连接程度和方式已与过去大不同,人类从未像今天这样休戚相关。

也许,像发明家雷蒙·库兹韦尔、《连线》创办人凯文·凯利以及许多人相信的那样,万维网、互联网乃至通过它们连接起来的无数节点,正逐渐演化为一个覆盖地球的有机整体;电脑的计算能力或曰智能正在超越人类。终有一天,电脑甚至这颗星球将会具备自我意识,成为通向宇宙、生命及一切的答案的关键。

网众:人与人的连接

这就意味着,在人与人的连接之中,将会拥抱欢迎全新的智能类型或种族。Siri,你觉得这样的未来是不是正在发生

——————————————

本文发表于何威的网易科技专栏《网众爱数媒》。原文链接为:http://tech.163.com/12/0201/09/7P5T99KA00094M0K.html

分类
社会化媒体 媒介|传播 时代

数字原生代

女儿降临世间还不到五百天。能够守望一个小生命从懵懂无知渐渐成长,会笑会说会行走,是极其幸福的事情。我也获得机会,伴随她那无比好奇的眼光,一同去看待身边每件似乎早已习惯、熟视无睹的事物,包括那些悄悄改变我们生活的数字媒体。

还记得八月里的一次旅行。途中为拯救这个已百无聊赖哇哇大叫的小婴儿,我打开了iPad上的一个儿童教育应用程序,一只猫一只兔子分列左右,摆动前爪说“Hello”。她的眼睛一亮,咧开嘴露出礼节性的微笑,也摆了摆自己的手。从此,她学会了与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那就是边挥手边说“Hello”——当然,目前她的发音听起来有点像“矮油”。

过了一些日子,她和远在千里之外的爷爷奶奶视频通话(这当然不是第一次,她五个月大时已经开始拥有此类经验)。在表演了最近学到的各种本领与花招,以及各种调皮捣蛋之后,小朋友执意要将笔记本电脑的屏幕合上。合上之后系统自动进入待机,她再将屏幕掀开,迫不及待地摆手对屏幕喊“矮油”。

我猜她这一行为与那个iPad程序有关。该APP每次被关闭后再重新打开,都会跳出小猫小兔来挥手说“Hello”。或许,她从与iPad程序的互动中总结出了一种模式,那就是“离开这个有人物的屏幕画面,再重新回来时人物会跟你说Hello”;又或许,她从中进一步习得了与人交往互动的准则,即“我见过你,后来我们相互见不到了,再见面时我们应该彼此说Hello”。同时,她还认为视频通话与iPad程序应该是相似的情境。

她也对关于自己的视频表现出兴趣。我指着屏幕上那个正蹒跚学步的背影,问她:“这是谁呀?”微微张着嘴、看得出神的她,忽然有些得意地笑了,说:“宝宝!”看完最近拍下的几段视频,我问:“还要再看吗?”她拍着手说:“还要!”

我们也曾为她播放来自互联网的幼儿视频。她在“数字歌”的帮助下很快认识了从0到9的数字,还会接上每句歌词的最后一两个字。当看到一首“Say Goodbye”的动画MTV,其中的动画人物挥手告别,她的眼泪忽然夺眶而出;另一个视频中,熊妈妈搭救了落水的小熊,自己却被大鳄鱼拖入水中,宝宝又黯然落泪,抽泣不已。没有人向她解释剧情,她只是突然体会到那些简陋画面背后潜藏的人类共通的情感:忧伤,惆怅,悲痛,恐惧。

我好奇的是,她如何看待这一切?作为视觉界面的屏幕,可以说话和发出声音的机器。还有那些或真实或虚拟的形象——小猫、小兔、大鳄鱼是数字编码的虚拟动画形象,爷爷奶奶借助互联网与Skype跨越了遥远的空间来即时互动,而宝宝自己的视频则是跨越时间存储并可反复再现的信息片段。她会觉得小猫小兔是活生生的,就像家里那只天天喵喵叫的老胖猫一样吗?她会觉得爷爷奶奶就住在那个笔记本电脑里吗?她会认为视频里还有另一个自己吗?那只大鳄鱼和图画书上的鳄鱼是“同一个人”吗?

我读过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中写道,新生儿的世界是“此时此地”的世界,他们还没掌握象征符号,只能理解“现在”和“这里”,感觉当下和眼前的刺激,并作出反应。而在生命的最初两年中,婴儿将逐渐认识到物体的“永恒性”与“同一性”,事物间的因果规律和相关性,慢慢掌握语言,获得记忆。

显然,我的女儿正处在这一重大转变之中。当她看到黑屏的iPad,会盯着我说“矮油,矮油”,意思是要玩那个有小猫小兔的APP;也会指着合上屏幕的笔记本电脑,向妈妈介绍说“娭毑”,意思是说用这个可以和奶奶视频通话;在我工作时她来到脚边,指指我打开一大堆窗口的台式电脑显示器说“一二一”,因为她还记得电脑桌面上是自己昂首阔步的照片。

世界不再是眼前昏暗模糊的一小块,时间与空间的维度随着大脑中奇妙的电化学反应不断延伸,除了家中、小区还有大马路、热闹的商场都成为游历的领地,昨天吃的石榴、前天玩的玩具构筑起记忆,也成为预测未来的基础。直到有一天,她终将体会时空的无垠以及随之而来的怅然,正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此前生活在地球上的几千代人类也都经历过这一重大转变,但我女儿这一代的特殊之处,则是生活环境中无时无处不在的数字媒介和爆炸式增长的多媒体信息。“数字化生存”的全面铺开,发生在我的青春期以后,我们这拨人算是第一代“数字移民”;而对于她这一代人,一出生就浸泡在比特的海洋中,是真正的“数字原生代”。他们的成长经历势必有所不同。

举个简单的例子,极少有人记得自己三岁前的具体经验,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儿健忘症”,并给出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数字原生代”拥有史无前例翔实的成长档案,包括敝帚自珍的父母拍下的成千上万的照片,一段又一段的视频,还有博客文章与社交网站上的描述与分享。在他们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可以很方便地随时重温这一切,包括丰富的细节。这会不会导致,将来有越来越多的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还有婴儿期的具体经验的记忆?“我还记得一岁半时去动物园的事儿,那天是个大晴天,我穿着小花裙子而爸妈都穿牛仔裤,我吃了一个很甜的苹果,还被大老虎吓哭了……”因为人们有可能会混淆,究竟什么是自己用大脑记住的,什么是后来因照片、视频、博客文章和父母讲述而重新形成的印象。甚至,人们将渐渐颠覆“记忆”概念的原意,将各种数字信息档案视为体外存储的记忆(在英语里,电脑的内存本来就和“记忆”是同一个词,“memory”),将硬盘与互联网视为我们大脑的延伸外设——这恰是麦克卢汉在半个世纪前反复宣讲的:媒介是人的延伸。

另一个方面,从心理学上讲,这种把自我当成客体/对象的审视,恰是一个人形成自我意识所必需的重要经验。从婴儿时期开始,“数字原生代”就通过观看这些照片与视频,获得了许多从各个角度观看各个时期自我形象的机会。这与简单的照镜子相比,与先辈们一年只拍一两张正襟危坐的纪念照相比,差异都是巨大的。这种差异会对这一代人的人格产生影响吗?他们会更在意自我的外在形象吗?他们会更关注自我的感受,还是能更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一连串的问题,还需要专业人士去验证回答。

从生理学角度,在人的一生中,两岁时拥有最多的脑神经联结和密度最大的脑皮层突触,随后数以亿计未被使用的联结和突触将渐渐消失。对于有机会早早接受海量信息刺激的“数字原生代”,其大脑开发的程度是否会与前辈不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团队发现,使用电脑和上网会明显地影响到成人的大脑神经回路、激活某些大脑区域;大脑也会形成新的回路来适应在大量数据的轰炸下快速搜索的需要。儿童,也包括青少年,其大脑可塑性要强得多。当他们几乎每天都沉浸在各种数字媒体之中,展开学习、娱乐、交流、互动、幻想,其大脑发育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关于“数字原生代”,更容易预见的趋势还包括:未来的各国政要和超级明星们将会发现,散落在网络各处的童年不雅照片、在社交网站中的年少轻狂状态,是那般难于控制和消除;普罗大众们则已习惯了精准无比的广告轰炸,习惯了刚结识的陌生人片刻之后就能准确报出自己的履历、囧事甚至三围。他们在成长期就已被信息洪流千锤百炼的脑神经元,更加适应和爱好同时处理多任务;但过量刺激也可能带来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和烦躁焦虑等负面效应。

作为“数字原生代”她爹,我想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人类通过科技创造了新工具,而工具的使用又反过来改造着人类自身及社会。但在这个事关进化、难以逆转的时代大潮之中,咱们可以不用那么匆忙。

我希望,我们在数字化信息洪流中有时也可以一起放慢脚步,在学会多任务处理能力的同时也保留一些简单拙朴专注,在拥有丰富强大的电脑中介沟通手段的同时也珍惜面对面相处的每一刻。

让我们也在纸上而不是只在iPad上画画,让我们去海边戏水玩沙子而不是玩视频游戏。让你每天看到我们生动的面孔、多变的表情、起伏的音调,感受我们怀抱的柔软、掌心的温热、亲吻的甜蜜。我们一起来玩耍、梦想,做一些只有童年才能做的神奇的事情,不用那么着急知道什么是做每件事的最快、最正确方法,不用急着长大。

你说好吗,女儿?

————–
本文发表于何威的网易科技专栏《网众爱数媒》。原文链接为:http://tech.163.com/11/1013/07/7G7RLRTQ00094M0K.html

分类
社会化媒体 媒介|传播

应用Google Reader帮助个人知识管理

在本周的《社会化媒体应用与入门》课程中,向同学们介绍了Google Reader这样一个“杀手级应用”。绝大部分同学在此前没有用过它。

我想启发大家思考的是,如何将这样一个基于RSS的应用,用来帮助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及业余兴趣领域的积累。这涉及到“知识管理”这个概念。

下面是我制作的有关思维导图:

google reader knowledge management
(此图的制作参考借鉴了月光博客制作的图

一直想强调的是,技术的发展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但究竟能用它们做到什么,取决于我们的想象力与执行力。

分类
社会化媒体

轻博客问答(Tumblr, 点点网, 新浪Qing……)

【人民日报记者就轻博客对我的邮件访谈,答完之后发现字数还挺多,放在blog里备忘吧,大部分是关于轻博客的基本情况介绍】

一、请介绍一下轻博客的特点,尤其是与微博客、SNS兴趣小组的区别。

轻博客是在微博之后开始走红的互联网应用,也是一种网众传播的新方式。

所谓轻博客,恰如其名,比博客“轻”,比微博“重”。其管理界面和发表方式都比传统的博客网站更简洁明快,同时比博客有更强的互动性和人际关系;它的个性化强于微博,在篇幅、格式、多媒体等方面都有更多选择余地。

就像Tumblr的CEO大卫·卡普说的那样:“我觉得博客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有长篇大论,或完整地讲故事的需求,但微博客也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因为还是有人需要偶尔多说几个字,特别是信息交流越来越多媒体化,人们总希望能贴两张图,或加一首歌。”

轻博客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简单轻盈。比博客更为易用,更碎片化。
  2. 长短随意。不像twitter140字符或新浪微博140字的篇幅限制,轻博客对字数没有限制,可以像传统的博客一样长篇大论。当然,尽管从实际应用情况看,很少有人写太长的文字,但图片几乎必不可少。
  3. 富媒体。Twitter不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而国内的新浪微博等有所改进,但只能发一张图片、一个视频,而且呈现方式单一。轻博客支持多个和多种图片、音频、视频的组合呈现,可以直接链接其他网站的这些媒体文件,且支持简单html语言,因此其表现形式更丰富炫目。
  4. 编辑功能强大。轻博客的每个帖子可以删除和再编辑,可以选择在若干时间后发布而不是只能即时发布,基本具备了传统博客的所有功能。
  5. 模板丰富、界面美观。较之微博,轻博客提供了更为多样的主题模板,自由设置度也高,可充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注重UI,设计感强,给轻博客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6. 比博客更强的互动性和人际关系。轻博客像微博一样,可以互相“follow”、“关注”,可以方便地对内容进行转发与评论。
  7. 比微博更强调内容。轻博客除了关注个人外,更重要的是关注“tag/标签”,代表不同话题、兴趣点的“tag/标签”成为轻博客的无数个“频道”,自动整合相关内容,聚合同好群体。
  8. 一对多、多对一的关系。一个用户账号可以创建多个轻博客,一个轻博客可以由多个用户共同更新。
  9. 跨平台阅读与表达。不论从浏览器、桌面客户端、移动客户端还是email,有多种方式可以发布轻博客,特别针对移动手持设备优化了阅读体验的客户端也不可或缺。

简单比较,如果说博客像书,微博像报纸,轻博客则更像杂志;如果说博客像私家庭院,微博像言论广场,SNS的兴趣小组像沙龙,轻博客则更像主题公园。

二、轻博客在国外的发展情况。

轻博客的鼻祖是大卫·卡普在4年前创办的Tumblr,当时他还不到20岁。Tumblr的口号是“The easiest way to blog”。

创办后的三年半时间内它发展得中规中矩,拥有了近1000万用户。但从2011年开始它开始爆发,今年6月其用户数超越了美国最大的博客托管商wordpress,至今已拥有超过2600万个博客,超过90亿个帖子,每天新增帖子数超过5000万个。它开始得到各种媒体的关注甚至追捧,“twitter女王”LadyGaga在今年6月开通了Tumblr账号,也被看成它崛起的标志之一。

Tumblr的竞争者还包括posterous.com、soup.io等,但Tumblr的先发优势及美观界面都是对手所不及的。如今,在facebook、twitter之外,Tumblr已成为社交媒体的新贵。

三、在国内,随着新浪等传统门户网站的介入,对原先轻博客的点点网等会造成怎样的影响?轻博客的未来发展趋势又如何?

国内最先做轻博客的是宽途,但后来居上、较为热门的是几乎完全模仿(或曰抄袭)Tumblr的点点网,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做到了100万用户的规模。从2011年年中开始出现更多模仿者,包括新浪Qing、盛大推他以及即将发布的网易轻博客、腾讯Qzone新版等。搜狐微博的新版据说也借鉴了轻博客的一些特点。

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大鳄的介入,无疑使这个新的业务领域变得更加“红海”了一些,就像当年博客市场的“大者通吃”。点点网这样的创业公司必定会感受到竞争压力。

但从目前的新浪Qing来看,无论从功能、风格和主题偏向上都与Tumblr、点点网等有一定差异。可以说,Qing更加注重与强势产品新浪微博的互联互通,因此也就更凸显言论与信息的分享和流动,其社交网络的性质也更强;而点点网目前更像Tumblr,主题模板丰富多样,标签的重要性被足够凸显,一个账号可建立多个博客……或许,差异化、特色化的策略可以给点点网等轻博客提供商更多生存空间。

当人们觉得,写博客太累而且互动少,微博又不能充分满足表达欲,于是轻博客出现并开始走红。这是互联网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也标志着人们数字化生活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因为它在致力于满足更挑剔、更精细的需求。在一两年内它还将有更大发展。从商业角度来说,它的内容较之微博有更强的可控性,也更易于按主题集聚,因此广告价值更大;从用户感受来说,除了微博这种琐碎而高速的信息洪流、社交网络这种真名实姓的关系经营,轻博客这种更慢、更时尚、更优雅、更注重内容的表达与阅读,恰恰可以在我们心中拥有一席之地。

分类
社会化媒体 媒介|传播 学术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出版了

2011年6月22日,夏至,《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终于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我给这本书建立了一个独立的网站:wzcb.ohmymedia.com

什么是网众传播?什么是网众?如何理解当今世界中令人眼花缭乱的传播现象、无所不在的融合媒介环境、人人均可发言的热闹与喧哗、此起彼伏的“雷人囧事流行语”?社会化媒体怎样改变你我的生活?“微博”或者“围观”,真的可以改变中国?

《网众传播:一种关于数字媒体、网络化用户和中国社会的新范式》是一本学术著作,它努力去探索和回答上述问题,既有理论建构,也有现实观照。本书的旨趣不在跟踪几个网站的兴衰成败,不在探讨某几种新媒介技术与应用的优劣得失,也无意评断某个具体网络事件的是非曲直。曾经火爆的网站可能几年后关门大吉,曾经热门的技术应用或许很快过时换代,一度轰动的网络事件很快就被大多数人遗忘。而在对它们的分析之上,本书尝试对框架、过程、要素、特征、模式等作出抽象。

——“为神马我要关心这些问题?”

答曰:中国社会仍在飞速发展前行,然而也矛盾冲突不断。我们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在感慨世界变化与动荡的同时亦为自身命运而焦虑不安。努力去了解媒介技术的变化、传播组织的变化、人际网络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或许无法保证我们“成功”,但却让我们多一分勇气,多一分淡定。

欢迎各位朋友关注、围观、讨论、拍砖!我将会持续发布有关网众传播的相关内容及评论。

——更进一步地了解这本书: 可以读读熊澄宇教授金兼斌教授给本书写的序言、作者后记,以及更多本书内容介绍书评报道有关“网众传播”理论与现实的延伸探讨

——在哪里买这本书? 可以去 卓越亚马逊(26.6元)当当网(28.5元)京东(28.5元),及更多选择

——在哪里讨论这本书? 可以去本书网站,也可以去本书的豆瓣页面

分类
社会化媒体 媒介|传播 学术

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记者你伤不起

昨日在社科院新闻所参加了一次午餐学术沙龙,主题是“社交媒体引发社会变革”。演讲者包括美国宾州大学的Marie Hardin教授、钟布教授和一位普利策奖得主Jerry Kammer。沙龙的主题是关于社交媒体,或曰社会化媒体,但由于三位嘉宾都具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所以其实很多时候是在谈社会化媒体对新闻业和新闻生态的影响。

Kammer是做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的记者。他以自己获普利策奖的系列报道为例,讲述了记者们如何从政府公布的文档、公益性NGO的信息(如opensecrets.org)以及线人那里获取报道所需的线索和信息。他的报道揭露了一名众议院议员的腐败案,这名议员最终因多次受贿并将美国国防预算分配给行贿的承包商而入狱。

像Kammer这样的优秀记者,似乎早已习惯于社会中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例如,那位议员贪腐系列报道的第一篇,写的是他的一处房产以明显高出市价的价格出售,接手者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承包商,后者在一年多以后再度转手卖出,亏损70多万美元。这些房地产交易的信息都是向社会公众公开的,所以记者们可以检索到。

Kammer也盛赞opensecrets.org这样的非政府组织,汇总了所有联邦官员的政治献金记录甚至是支出记录,给了记者们极大的帮助。当然,非政府组织,也就是民间人士能够做到这一点,前提是这些信息的公开是有法律作为保障的。(事实上,研究者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有用的数据,两年前我做过关于“互联网总统”奥巴马的研究,就用到了这个网站的数据,可以参看这里这里

在提问环节,有一个秀气的女生问道:在美国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收入水平怎么样?她随后陈述了为什么要问这个稍显唐突的问题,因为她是中国著名调查性报道记者王克勤的研究生,而王克勤每月工资不过一两千元,很多采访得不到报社的支持,“出问题”也没有报社庇护,日子不大好过。

Kammer的回答大致是:首先,脱离了报社的支持是不可能完成调查性报道的,我自己常常几个月才发一篇稿子,因为我们做的都是有深度的研究,需要很多资源;我自己刚入行时只是个印第安保留区的小记者,收入也很少,但我们来做记者,梦想肯定不是赚大钱、开奔驰,而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一行,当然,到我成名后,收入水平还是不错的;我也很敬佩中国同行们,在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能做出优秀的调查性报道。

又有一个女生问道:在美国从事调查性报道,会不会面临人身安全方面的威胁?

Kammer似乎有点吃惊,说:我还从来没听说过美国有哪位记者因为调查性报道、揭露贪腐而被枪击或伤害的。不过,我有同事的汽车轮胎被报复者扎过。我的报道涉及到众议院、国防部和中情局的一些官员,但大家都明白,威胁某个记者是没用的,因为记者太多了(大意如此)。哦,在墨西哥,有记者因报道而被杀害,这是悲剧。

钟布教授在《中国日报》和CNN都有过多年从业经验,有提问者问他这两种经验的差异。他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例如信任感,在中国日报、CCTV、新华社驻华盛顿分社工作时,很多地方不能随便去,戒备森严;但在CNN,作为刚被聘用的外国人,他拿着自己的工作牌就可以刷卡到处去。又如CNN创始人特纳,对大家说想去现场采访伊拉克战争,立刻就被栏目制片人“无情”地批评:你不够资格——当然,这个资格,说的是新闻专业性,而不是权力和职位。还有独立性,他做过CNN某个节目的主编,能不能报道和怎样报道完全不受干涉,“你当然可以开除我,但只要我今天坐在这个位子上,就还是我说了算”。以及客观中立,不能因为自己偏向民主党就抹黑共和党,要平衡报道,“好的报道,可能是两边都表示出很大意见的;如果有一边觉得你的报道特别好,那可能是你的报道实际上有问题”。

从一场小小的研讨会,看看我们20来岁的新闻专业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不难感受到在中国从事调查性报道,乃至从事新闻业的种种困难,所谓“戴着镣铐的舞蹈”也不为过。伤不起啊伤不起,只是真正在认真干新闻的人们,可能连咆哮的力气和心情都没有了。

分类
社会化媒体 媒介|传播 新媒介

拥有5亿活跃用户的Facebook

又一个记录产生了。2010年7月21日,年轻的Mark Zuckerberg宣布,Facebook的活跃用户(active user)数量已经超过5亿。如果把它看成个虚拟国家,那么它足以成为人口排行榜的老三,仅次于中国、印度,而高于只有3亿人口的美国。

此外,还有一系列惊人的统计数字:

  • 每天都有2.5亿用户登录Facebook
  • 大约70%的Facebook用户来自美国之外
  • 每个用户平均拥有130名好友
  • 人们每月在Facebook里花费的时间总计为7000亿分钟
  • 目前站内存在9亿个可互动的对象(页面、群组、事件、社区页面)
  • 每个用户平均会与80个社区页面、群组或事件产生联系
  • 每个用户每月平均生产90条内容
  • 每月有超过300亿条内容(网络链接、新闻、博文、笔记、相册等)被分享
  • 网站在全球有超过70种语言版本
  • 超过30万名用户曾通过翻译应用来帮助将Facebook译成其他语言

在Facebook提供的平台上:

  • 有来自180多个国家的超过100万名开发者与企业家
  • 每个月有超过70%的用户会使用其平台应用
  • 有超过55万个活跃的应用程序
  • 有超过100万个网站整合了Facebook平台
  • 有超过150万人在外部其他网站上应用到了Facebook
  • 在comScore评选的全美Top 100网站中的2/3、全球Top 100网站中的一半,都整合了Facebook
  • 有超过1.5亿名活跃用户通过其手机登陆Facebook
  • Facebook的手机用户的活跃度是非手机用户的两倍
  • 有来自60个国家的超过200家手机运营商在应用和推广Facebook的手机相关产品

(以上信息来自Facebook网站发布的统计

仅从用户数增长趋势来看,Facebook的发展丝毫没有放缓的势头,在最近六个月里,它增加了1亿名用户,增长率达到25%——在4亿用户的惊人基数上。

facebook_growth.jpg
Facebook用户数超过5亿人(增长趋势图)

这样庞大的跨国平台和人际网络,确实是人类史上所未曾有过的。它引发想象,例如Facebook自己推出的Facebook Stories,号召全球用户来分享Facebook如何影响其生活的逸闻趣事。它也引发恐慌,就像中国社科院新近发表的蓝皮书中所讲,Facebook等社交网站“被西方国家情报机构所利用以试图颠覆他国政权,其特殊的政治功能让人心生恐惧”。

因此,Facebook的热闹和喧哗,在近期还不会与广大中国网民产生直接关系。